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长平之战

战国中晚期,秦国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经过多代努力,国势日益强盛。秦国先后西并巴、蜀,东侵三晋,南攻荆楚,取得了军事、政治、外交等各方面的胜利。至秦昭王时,秦国已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当时秦周边的韩、魏、燕、赵四国,为了遏制秦的扩张,建立了盟友关系。其中,最强的是赵国,最弱的是魏国。秦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从公元前268年起,先出兵攻魏,迫使魏亲附于己。接着又大举攻韩,韩王异常恐惧,遂遣使入秦,表示愿意献上党郡(今山西长治)求和。上党郡太守冯亭不愿献地入秦,为了促成韩、赵两国联合抗秦,他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王贪利受地,将上党郡并入了自己的版图。秦王闻之大怒,于公元前261年命左庶长王乾率军攻打上党,赵军不敌,退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赵王闻秦军东进,派大将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试图夺回上党。战国时期规模空前的长平之战由此揭开序幕。

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由于秦强赵弱,赵军屡战屡败。廉颇改变战略方针,转攻为守,依托有利地形,筑垒固守,以逸待劳,使秦军陷于疲惫。两军在长平一带相持不下。秦采用离间手段,派人去邯郸收买赵王的左右权臣,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于是赵王命赵括接替廉颇为将。秦王见离间计得逞,立即任命骁勇善战的广武君白起为上将军,代替王乾出任秦军统帅。

公元前260年,赵括统帅赵军向秦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遭到秦军主力的坚强抵抗,赵军受挫。秦昭王亲赴河内(今河南沁阳)进行增援。赵括率赵军强行突围,在战斗中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失去主将,斗志全无,全部解甲投降。这四十万赵军降卒,除幼小的二百四十人外,全部被白起坑杀。秦军终于取得了长平之战的彻底胜利。

长平之战中,秦军共歼灭赵军四十五万人,取得了军事上的巨大胜利。赵国受创,从此衰落下去。这一仗不仅大大地削弱了赵国,而且也镇服了东方各国,为秦国后来完成统一大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原文】

周赧王五十三年(己亥,公元前262年)

楚人纳州于秦以平。

武安君伐韩 [1] ,拔野王。上党路绝,上党守冯亭与其民谋曰 [2] :“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受我,秦必攻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乃遣使者告于赵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秦,其吏民皆安于赵,不乐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献之大王!”赵王以告平阳君豹,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乐吾德,何谓无故?”对曰:“秦蚕食韩地 [3] ,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弱小,弱小固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得谓之非无故哉?不如勿受。”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请受之。王乃使平原君往受地,以万户都三封其太守为华阳君,以千户都三封其县令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忍卖主地而食之也!”

【注释】

[1]武安君:历朝历代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号“武安”,最早出自西周,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白起数立战功,秦封其为武安君,这里指白起。[2]冯亭:(?—公元前260年),战国时期韩国人。公元前262年,秦国武安君白起伐韩,取野王邑。上党与韩国本土的道路被断绝。一方面,韩国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割上党之地请和。另一方面,派遣韩阳,通知上党靳黈撤离上党,靳黈不肯,韩桓惠王派冯亭接替他的位置。[3]蚕食:蚕吃桑叶。像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比喻逐步侵占。

【译文】

周赧王五十三年(己亥,公元前262年)

楚国把州陵献给秦国,以求和平。

秦国武安君白起进攻韩国,攻克野王。上党与外界的通道被切断。上党郡守冯亭与民众商议说:“现在去都城新郑的道路已经断绝,秦国军队每日都在不断向这里推进,韩国又无法接应,不如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国如果接受我们,秦国必定进攻他们;赵国面对秦国军队的进攻,一定会与韩国联合;韩、赵联合起来,就可以抵挡秦国了。”于是派使者去告诉赵国说:“我们韩国无法守住上党,如今想把上党献给秦国,但郡中的官员和百姓都心向赵国,不愿做秦国的属下。我们现有大邑共十七个,愿意恭敬地把这些都献给赵王!”赵王把这件事告诉平阳君赵豹,赵豹说:“圣人认为接受无缘无故的利益是不好的兆头。”赵王说:“别人仰慕我的恩德,怎么说是无缘无故呢?”赵豹回答说:“秦国蚕食吞并韩国的土地,从中切断上党与都城新郑的道路,不使它们相通,本来以为可坐待上党归降。韩国人之所以不把它献给秦国而献给赵国,就是想把患祸转嫁给赵国。秦国付出千辛万苦而赵国却坐收其利,即使我们强大也不能这样从弱小手中夺取土地,何况我们本来就弱小,怎么能与强大的秦国相争呢!这难道还不是无缘无故吗?不如不接受上党。”赵王又把此事告诉平原君赵胜,赵胜却劝赵王接受。赵王于是派赵胜前去接收,封冯亭为华阳君,赐给他三个拥有万户百姓的城做封地;又封其县令为侯,赐给三个拥有千户百姓的城做封地,官吏都加爵三级。冯亭不愿见赵国使者,垂着泪说:“我不忍心出卖国家的土地而作为自己的俸禄啊!”

冯亭派使者去向赵国献地。

【原文】

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

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 [1] ,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2] 。王龁因伐赵。赵军数战不胜,止一裨将、四尉。赵王与楼昌、虞卿谋,楼昌请发重使为媾 [3] 。虞卿曰:“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军矣,虽往请媾,秦将不听。不如发使以重宝附楚、魏,楚、魏受之,则秦疑天下之合从,媾乃可成也。”王不听,使郑朱媾于秦,秦受之。王谓虞卿曰:“秦内郑朱矣。”对曰:“王必不得媾而军破矣。何则?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夫郑朱,贵人也,秦王、应侯必显重之以示天下。天下见王之媾于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矣。”既而秦果显郑朱而不与赵媾。

【注释】

[1]王龁: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曾与蒙骜王陵交替征战。在长平之战中,为初期和后期的秦军统帅。始皇帝二年,王龁战死。现有多部史书记载。[2]按据:谓屯兵支援。[3]媾:连合,结合,交好。

【译文】

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

秦国派左庶长王龁率兵进攻上党,不久就攻破了。上党百姓被迫逃往赵国。赵国派廉颇率军驻守在长平,以接应上党逃来的百姓。王龁于是挥师攻打赵国。赵军迎战,几战都没取胜,一员副将和四名都尉先后阵亡。赵王与楼昌、虞卿商议,楼昌建议派地位高的使节与秦国交好。虞卿反对说:“和与不和,控制权都在秦国;秦国现在已下决心要打败赵军,我们即使去求和,秦国的将领也不会同意。我们不如派使者用贵重的珍宝拉拢楚国、魏国。一旦楚国、魏国接受,那么秦国就会疑心各国重新结成了抗秦阵线,那时与秦国交好才可成功。”赵王不听虞卿的意见,仍派郑朱赴秦国求和。秦国接待了郑朱。赵王便对虞卿说:“秦国接纳郑朱了。”虞卿回答说:“大王肯定见不到和谈成功而赵军就被击破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各国都派使者赴秦国庆贺胜利。郑朱是赵国地位很高的人,秦王、应侯肯定会把郑朱来求和的事向各国宣扬。各国看到赵王派人去向秦国求和,一定不会再出兵援救赵国;秦国知道赵国孤立无援,就愈发不肯与赵国讲和了。”不久,秦国果然大肆宣扬郑朱来使,而不与赵国进行和谈。

【原文】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1] 。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2]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注释】

[1]让:责备。[2]胶柱鼓瑟:柱,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瑟,一种古乐器。是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意指固执拘泥,不知灵活变通。

【译文】

赵军与秦军交战屡屡失败,廉颇便下令赵兵坚城固守,拒不出战。赵王以为廉颇损失惨重后更加胆怯,不敢迎战,气愤得多次斥责他。这时应侯范雎又派人带上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到处散布谣言说:“秦国所畏惧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极易对付,不久他就很快投降了!”赵王听说后就任用赵括代替廉颇去率领军队。蔺相如劝阻道:“大王因为赵括有名望就重用他,这就像是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不知道在战场上随机应变。”赵王不听。起初,赵括从小学习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可与之相比。他曾与父亲赵奢讨论兵法,赵奢也难不倒他,但赵奢始终不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原因,赵奢说:“带兵打仗,都是出生入死,而赵括谈起来却很随便。赵国不用他为大将则已,如果一定用他,灭亡赵军的一定是赵括。”待到赵括将要出发时,他的母亲急忙上书给赵王,指出赵括不能担当重任。赵王问:“为什么?”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年我侍奉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时,亲自去捧着饭碗招待的有几十位,他的朋友有几百人,大王及宗室王族给他的赏赐,他全部分发给将士和周围的人。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过问家事。而赵括刚刚做了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拜见,大小军官没人敢抬头正脸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绸缎,全部拿回家藏起来,每天忙于察看有什么良田美宅可买的就买下。大王您以为他像他的父亲,其实他们父子用心完全不一样。请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说:“老太太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便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您不要连累我。”赵王同意了赵母的请求。

【原文】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1] ,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 [2] ,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然 [3] 。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

秦军切断赵军后路。

【注释】

[1]诣:到。[2]粟:小米,中国古称稷或粟。这里指军粮。[3]瓮:陶制盛器,小口大腹。

【译文】

秦王听说赵王任用赵括为大将,便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王龁为副将,下令军中:“有谁胆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格杀勿论!”赵括来到军中,将原来的规定全部废除,更换军官,下令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佯装战败逃走,预先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括不知其计,乘胜追击,直捣秦军营垒,秦军坚守不出,赵军无法攻克。这时,秦军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骑兵也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被断绝。白起下令精锐轻军前去袭击赵军,赵军接连失利,只好坚筑营垒等待援兵。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长平,阻断赵国的救兵及粮草救济。赵军缺乏粮草,向齐国请求救济,齐王不同意。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一道屏障,就像牙齿外面的嘴唇一样,唇亡则齿寒;今天赵国一旦灭亡,明天灾祸就会降临到齐国和楚国的头上。因此救援赵国这件事,应该像捧着漏瓦罐去浇烧焦了的铁锅那样,刻不容缓。何况救援赵国表现出的是高尚的道义;抵抗秦军,更是显示威名的好事;必须主持正义救援亡国,击退秦国以显示兵威。眼下不倾尽全力救赵国反而爱惜粮食,这样为国家谋划真是大错啊!”齐王不听。

【原文】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 [1] 。急来攻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 [2] ,不能出 [3] 。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 [4] ,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俘虏;赵人大震。

【注释】

[1]内:指内部。[2]四五复之:连续四五次反复冲杀。[3]出:指突围。[4]挟诈:暗用欺骗诡计。坑杀:陷之于坑而杀,即活埋。

【译文】

到了九月,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赵军开始暗中残杀,互相吞食。赵括心急,便下令赵军进攻秦军营垒,打算派出四队人马,连续四五次反复冲杀,仍无法突围出去。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阵肉搏,被秦兵射死。赵军于是大败,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秦国。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秦而去投奔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乱。”于是使用反奸计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较小的回到赵国,长平之战前后共杀死四十五万俘虏,赵国大为震惊。 vYUq77d9oMTxJPuC42f/87JOXQOlCSnNHtX7BbAmKVYH2Mt6dYxzSjDSbqmNAlM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