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要出一套《我的大学》,邀我编复旦大学卷,我欣然从命。《老照片》以其原始性、真实性、形象性见长,具有卓越的信誉与广泛的社会影响,通过《老照片》为我们学校记录历史,树碑立传,传播信息,扩大影响,正是同仁与我所求所愿,我当然乐意利用这一良机。
复旦大学成立于1905年,至今已有117年。而我是1978年考上研究生才进入复旦的,至今虽已有44年,但长度只占校史的约38%。在百年累计的复旦人中,我更只是渺小的数十万分之一。虽然因我自1980年至1991年间随侍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每于謦欬间得聆以往20多年间校内故事及前辈师长嘉言懿行,毕竟见闻有限,经历更缺,自思难负主编重任。老友周桂发兄毕业于本校历史系,曾任校宣传部副部长、校档案馆馆长、新闻学院党委书记,现任退管会常务副主任,于校史关节无异亲历,举档案秘闻如数家珍,对耆宿前辈敬若师尊;二三十年间大事要务,常在现场,每有实录;海内外知名复旦人物,大多相识,兼做采访。周兄实在是主编此书的不二人选,得到他的慨允,我才有了完成任务的信心。
以老照片为载体,复旦大学可以传世的内容很多,如以往发生的重大事件,出现过的动人场面,形成了的重要成果,获得过的崇高荣誉,建设成的典雅建筑,养护着的精致园林,但我们确定选择人物,以及与人物有关的事和物,因为这一切都是复旦人创造出来的,都因复旦人而问世,都因复旦人而闻名,都因复旦人而传世。
限于所用照片必须是20年以前的规定,目前已成各方面、各部门骨干中坚的中年同仁,比较年轻的院士、教授,获得杰出成就的青年才俊,大多无法入选。这虽不无遗憾,却符合《老照片》的宗旨——“老”需要时间的累积,只有“老”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历史。但只要这套书一直编下去,他们必定会在以后的各册中陆续出现。
最后选定的人物中,有德高望重的老校长,名闻中外的科学家,著作等身的专门家,教书育人至百岁的老教师,也有复旦大学在各界的杰出校友,最年轻的资深教授,曾经的研究生、本科生。在体例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反映复旦的历史,体现复旦的精神,延续复旦的传统,弘扬复旦的价值观念。
我自己也专门写了一篇,并提供了相应的照片。这倒不是我利用主编的特权,而是因为我这一段经历不仅是复旦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在全国大概也是唯一的。我记录的是我的在职博士研究生经历:我于1980年底毕业于历史系,获硕士学位,留系工作;1982年3月被录取为在职博士研究生,1983年与周振鹤一起提前毕业获博士学位。在我们之前获得博士学位的18名理科生是以硕士论文或其他论文确定其博士资格的,并未真正经历博士研究生阶段;周振鹤并非在职生,因此我有幸是复旦,也是全国最早获得博士学位的在职研究生。
至于编辑出版此套书的意义和价值,陈平原兄的《总序》中已有阐述,无须赘言。
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