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梦想与现实》自序

自从2001年底在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临机随感》以后,这几年来我没有编过自选集,一则是忙于科研、教学与其他方面的杂事,再则是我以为近年来媒体越来越发达,特别是互联网上无所不有,我已经发表过的文章大概已包罗无遗,是不是再出集子已经无所谓了。

不过事实证明,经过编辑、加工或删节后发表的文章,与自己的原文毕竟是两回事,哪怕有时只是一些很小的改变。而且互联网上发表的文章基本上都没有得到我的直接授权,更没有经过我的审定。有时别人出于自己目的所做的随心所欲的改变居然成了其他人批评的根据,甚至我再想改都改不过来。例如,我在《新京报》发表过一篇题为《中国不止一朵茉莉花》的短评,从题目上也可以明白,我的前提是肯定“茉莉花”的,只是希望多一些“茉莉花”。大概是为了“吸引眼球”,某网站在发表此文时,擅自将题目改为《民间小调茉莉花岂能代表中国文化》,后果不言自明。有的网友责问我:难道还有哪一首曲子能代表全部中国文化?上海某君还从这个题目出发,接连发表文章加以批评,却根本不查一下原文的题目是什么。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我在自己的博客上将这篇文章恢复到原名时,居然有人在帖子下评论,以为我是在评论的压力下不得不做这样的改变。

还有些修改删节是媒体发表时不可避免的,有时限于篇幅,有时格于形势,或者为了媒体本身的需要,甚至出于编辑个人的旨趣。而且既然自己与媒体之间在事先没有“不许改一字一句”的协定,编辑的改动一般也不太大,自然应该接受这样的结果。但对作者来说,这毕竟是一种遗憾。

有些话本来完全可以在一篇文章中说完,但为了媒体发表的使得,只能分为两篇或多篇,因此免不了说些重复的话。有些文章是围绕着一个专题说的,但由于分别发表在不同的媒体或者在同一媒体不同的时间,所以多数读者未必都能看到,会有不完整甚至片面的感觉。我曾经收到读者来信,向我指出应该在哪方面再说些话,或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观点,而实际上这些已发表在其他文章中。

还有少数文章最终没能发表,或者因不合时宜,或者因形势比人强、比人快,或者因为与媒体间阴差阳错,等发现时已过了时效。

所以如果有机会让自己的文章按本来的面目与读者见面,并且按自己的意愿编排,既能弥补自己的遗憾,也能满足读者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当上海远东出版社向我提出结集的建议后,我乐意从命,也正因为如此,我确定了两项编选原则:

已经在媒体发表过的文章,自己只能编入一种集子。个别文章因为专题的需要,或者具有背景意义,必须再编入第二种的,应说明原因,以免误导读者。

已经发表过的文章,一律恢复到本来面目,无论今天看来是否正确,必要时另外加一段说明。错字和笔误(严格说是键误)不在此例,包括那些已经“躲过”了编辑和读者的错误。

由于另一家出版社也希望我能编一本集子,所以我对2001年底以后的作品做了分类,以便有相对集中的主题,并符合我自己的编选原则。

每次编完集子,往往苦于想不到一个合适的书名。所以只能采取最简单的办法,找几个比较抽象的词合起来,使它们大致能覆盖本书的范围。我曾经在三联书店出过一本《往事和近事》,这次就命名为《梦想与现实》。本书收入的文章无非是这两方面,一方面是我对现实的记录和反应,另一方面是我对过去的追忆和未来的梦想。将它们(梦想、现实)合在一起,无非是希望美好的追忆和浪漫的梦想能成为现实。或许这也是一种梦想,但要是连梦想也没有,我们将如何面对未来?

本书的问世离不开上海远东出版社的努力,谨致谢忱!

2006年2月 NOtX6Zl4nV16DsnVZNQxFBOUJjvDMSlbQtfmpBsWC+cXrv8XBYOS3I8QjVeCBXM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