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席元山入门

前文已述,正德四年(1509),贵州提学副使席元山因久仰王阳明的大名,特意前往王阳明的住处,向他请教学问。

席元山(1461—1527),名书,字文同,号元山,四川遂宁人,弘治三年(1490)进士,后升任礼部尚书,嘉靖六年(1527)又加封为武英殿大学士 。六十七岁去世,谥号“文襄”。席元山非常推崇陆学,曾著有《鸣冤录》,为陆学辩解。在晚年时曾推举王阳明出任大臣。

据《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记载,席元山对宋明理学非常感兴趣,他把王阳明迎请到自己的住处,向王阳明请教“致知”和“力行”究竟是一层功夫还是两层功夫。王阳明告诉他,知行本自合一,不可分为二事,也就是“知行合一”。席元山非常钦佩王阳明,特地请王阳明主持贵阳书院,还亲率贵州诸生向王阳明行弟子礼,而且一有空暇,就会前来听讲。王阳明也借此机会,在贵阳大力提倡“良知”说。

但“良知”说是王阳明在晚年提出的,他在贵州时根本就没有提过“良知”说。《阳明先生年谱》中记载:“始席元山书提督学政,问朱陆同异之辨。”

席元山后来又著有《鸣冤录》,仔细想来,该文应该是根据《阳明先生年谱》中记载的这次辩论而作。

接着《阳明先生年谱》又记载道:“先生不语朱陆之学,而告之以其所悟。书怀疑而去。明日复来,举知行本体证之‘五经’诸子,渐有省。往复数四,豁然大悟,谓‘圣人之学复睹于今日;朱陆同异,各有得失,无事辩诘,求之吾性本自明也’。遂与毛宪副修葺书院,身率贵阳诸生,以所事师礼事之。”

总而言之,席元山师从王阳明之后开始意识到,与其讨论朱陆之异同、明辨古人之是非,倒不如判明自己内心的是非。至于王阳明当时悟得的“格物致知”究竟是什么,席元山又是如何理解的,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说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席元山对此又是如何认识的,《阳明先生年谱》中一概没有记载,我们对此也一无所知。但是,我们可以从王阳明与门人徐爱后来有关“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的问答中,推测出王阳明和席元山交谈的大致内容。

王阳明没有按照席元山的提问去回答朱陆之说的异同,而只是谈了自己所悟到的“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说。对席元山来说,如果能领悟到“理”存在于“性”中,那么朱陆之异同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明了了。所以说,王阳明虽然看起来没有回答席元山的提问,但其实已经回答了。

王阳明开口评论朱陆之异同,并且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意见,那是后来的事了,后文将对此予以详细介绍。后来,由于弟子们就朱陆同异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王阳明没有办法,只好站出来,公开表明了自己对朱陆同异的看法。

那么,王阳明在贵州时为什么不公开表明自己的看法呢?

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王阳明觉得与其争辩古人做学问的是非,还不如先去体悟圣学,以求得“吾性”;其二,当时朱子学风靡一时,如果大力宣扬陆学的话,势必会成为众矢之的,所以,为了避开锋芒,王阳明没有公开表明自己的看法。 OKeZ997bcjFrxUKKaWdplLbd3NAz7Il3k5FLKA5XGwE8h0S0ka3oGxeceRIyOO7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