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余姚四贤人

明成化八年(1472)九月三十日,王阳明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今余姚市)。余姚位于杭州湾南岸,风光秀丽,南有四明山和天台山,西南有会稽山,姚江穿县而过,因此阳明学又被称为“余姚之学”“姚江之学”。

绍兴府古属吴越之地,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是观光览胜之佳所,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的一处文化中心。受当地风土的影响,余姚的文化艺术向来兴盛,仰慕道家仙士的玄虚静退之风盛行,才子名士辈出。余姚有一座龙泉山,王阳明之父龙山公曾经在那里读书,王阳明晚年也曾在山腰处的中天阁传经授业,教诲弟子,兴盛时期门人弟子一度多达三百多人。

王阳明是余姚四贤人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东汉的严子陵、明末清初的朱舜水和黄宗羲。

严子陵,名光,字子陵,年轻时便负有盛名,曾与东汉光武帝刘秀一起在太学学习。刘秀登基后,他便改名易姓,隐身不见。

光武帝深知他的才能,想起用他,派人四处寻找,最终将其寻得。使者三次登门恳请,他才肯出山。严子陵抵达京都洛阳后,光武帝马上来到他寄宿的馆舍拜访,是夜二人同榻而眠。相传严子陵熟睡后把脚压在了光武帝的肚子上,这本是犯上之罪,可是光武帝替他辩解说:“朕与故人子陵共卧耳。”以此训诫那些企图责难严子陵的臣下。

光武帝授予严子陵谏议大夫一职,严子陵不肯接受,仍然回到富春山去过田园耕种生活,直到八十岁而终。严子陵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后人的敬重,龙泉山上现在还留有碑文,记曰“汉高士严子陵”。

王阳明,幼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是阳明学的开山之祖。他曾在会稽山阳明洞建造草堂,世称“阳明先生”或“阳明翁”。因对国家有大功,生前被封为新建伯,死后追封为新建侯,所以他又被世人称为“新建伯”“新建侯”或“王新建”,亦称“明翁”。

王阳明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龙山公)的长子,少时沉迷于“五溺”,即任侠、骑射、辞章、神仙和佛氏。三十一岁之后,终于悟出老庄和佛教之不足,转而笃信儒教。

他二十八岁中进士,三十五岁时因替大臣戴铣求情而入狱。当时戴铣因弹劾宦官刘瑾不成,反而被打入死牢。后来,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就是在那里,他悟出了“心即理”的思想,并提出“知行合一”说。

他三十九岁出任庐陵知县,历任南赣汀漳巡抚、南京兵部尚书等职。在此期间,他先平定了南方叛乱,四十八岁时又平定了宁王宸濠之乱,立下大功。但由于武宗身边的佞臣挑唆,王阳明不但没有得到奖赏,反而遭到毁谤和诬陷。四十九岁时他创立“致良知”说,最终成为一代大儒。

朱舜水,名之瑜,字鲁屿,号舜水,是一位定居日本的中国学者和诗人。明朝灭亡后,他遍访日本、交趾(现在的越南),致力于复兴明朝,最终于日本万治二年(1659)定居日本。九州柳川藩 的儒生安东省庵在长崎拜舜水为师,并且拿出自己的一半俸禄资助老师的生活。宽文五年(1665),朱舜水被水户藩主德川光国以“宾师”身份招入江户(今东京),对水户光国及其所属的水户学派影响颇深。朱舜水精通程朱理学,对阳明学也有所涉猎,并且熟知古文,对日本汉学影响颇深。终年八十三岁,逝于日本。

黄宗羲画像。明末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山人。其父黄尊素是明末清初东林党人,被魏忠贤迫害致死。黄宗羲幼时就与东林党人的子弟交往甚密,师从父亲好友刘念台(刘宗周)。明亡后,黄宗羲组织家乡青壮年抵抗清军,最终失败。据说当时为了求得援军,黄宗羲曾经远渡日本。

反清复明的希望破灭后,黄宗羲撰写了《明夷待访录》。在该书中,黄宗羲详细描述了自己理想中的王朝,批判君主专制制度,阐明民主主义的立场。黄宗羲终身不仕清朝,其子黄百家、弟子万斯同后参与编纂《明史》。

黄宗羲继承先师刘念台之学风,在思想上较之念台更倾向阳明学,但他对阳明学末流沉迷禅学的行为提出了严厉批评。黄宗羲排斥空谈阔论,主张研读经史,强调学术思想要真诚,因此又被称为“清代史学之祖”。黄宗羲一生著作颇丰,比较有名的有从史学角度研究宋明理学思想的《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

黄宗羲之师刘念台是新阳明学者,他吸收了大量的程朱理学的思想,不太认同王阳明以良知为学问之宗旨的思想,觉得诚意才是为学之宗旨,体现出对“良知”说中本体生命性的重视。 H0DpNSpxyWAS5YIL6MotXXnKMccYs0fmroH0hl92zyGvRafCzeTfBir9Lx1rNbF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