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天都在说话,有的人说起话来,娓娓动听,使人听了全身的筋骨都感觉到舒服;有的人说起话来,锋芒锐利,像是一柄利刃,令人感觉到十分恐惧;有的人说起话来,一开口就使人感觉到讨厌。这也就是说,人的面貌各不相同,而人所说的话和获得的效果,也正像面貌一样各有不同。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说话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天天都在说话,但并不见得个个都会说话。“口齿伶俐”“三寸不烂之舌”这种赞词,完全是对于会说话的人的称赞。话说得好,小则可以欢乐,大则可以兴国;话说得不好,小则可以招怨,大则可以丧身。由此可见,我们不但要说话,还要会说话。
近代美国诗人弗罗斯特从说话的角度,把一般人巧妙地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满腹经纶,却说不出来的人;第二类是胸无点墨,却滔滔不绝的人。弗罗斯特的观察非常深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肚子学问而讷于言辞的人,也经常听见不学无术的人废话连篇。所以,交谈最根本的条件是,既要有充实而有价值的内涵,又要善于表达,使人听得痛快,而且回味无穷。“有话可说”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达到“言之有物”的境界,更要不断学习,力求充实自己。
平心而论,中国传统并不鼓励人研究交谈方法,顶多不过提出若干基本原则,让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但是大部分人却没有能力去体会并运用这些原则,甚至曲解“巧言令色,鲜仁矣”的道理,弄得简直不敢开口。然而在当今社会,社交场合的交谈艺术已是处世的第一要诀,不可不细加研究。律师出身的美国参议员,也是美国最著名的演说家之一——戴普曾经说过:“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令人心悦诚服的交谈能力更能迅速获得成功与别人的钦佩了,这种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培养出来。”
的确,能够在交谈中把意思有效地表达出来的人,走到哪里都可以出人头地。他们不但可凭借口才引起旁人的重视,也比一般人拥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一个人必须了解如何探寻事物、如何说明事理,以及如何进行说服性的言谈,才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和事业上的成功。
在社会交往中,当众讲话无时无处都在出现,用好它可以出人头地、左右逢源。说话水平高,很多利益随之即来;说话水平低,很多利益闻声而去。因为在这个熙来攘往的世界上,利益总是随着人的愿望和意思而流动的。而表达愿望和意思的基本工具便是语言,那些说话水平高超的人大都伶牙俐齿、巧舌如簧,把各种愿望和意思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把各种利益顺理成章地聚拢到对自己有利的方向上来。可见,当众说话水平对个人价值实现、人生成功的作用是难以估价的。
列宁是一个善于利用当众讲话与群众进行思想交流的人。苏联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普·凯尔任采夫的《列宁传》中记载了这么一段:
1921年列宁来到高尔基城的一个小乡村,他走进了草房……然后开始和农民谈话。他们先是像朋友间那样风趣地谈日常琐事。当他们已经这样打趣了半小时左右时,当他们把那些话题诸如粮食、巡逻队、跑单帮的投机商人谈完了的时候——他们在列宁面前拿这些事情说笑,列宁听了他们叙述的这些欺骗行为也笑。
这一切,作为题材,对他都是有用的——这时,列宁就势站起来开始清楚地用通俗的语言把新经济政策告诉给农民。农民用心听,他们之所以倾听,是因为他们看到这个人确是为他们开辟了“一个新的未来、一个幸福的生活”。
列宁在同农民的思想交流中,使思想得以表达,调动了农民革命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又获知农民的要求,为制定更完美的经济政策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资料。
古巴革命领袖卡斯特罗,1953年7月率队攻打蒙卡达兵营失败被捕,10月16日他在审判他的法庭上做了题为“历史将宣判我无罪”的长篇辩护,慷慨激昂、有理有据,使审判者无言以对。结果卡斯特罗反而从被告变成了原告。他结尾的那句“历史将宣判我无罪”,突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数十年来一直成为人们交口称颂并被广泛效仿的自我辩护的名句。
有人说,人的思想犹如禁锢在笼子里的狮子,而笼子的钥匙就是语言,不将它释放出来,就无法发挥其王者的力量。意思是说,人的思想需要表达,需要与别人交流,这样思想才能如狮子般发出振聋发聩的怒吼。交流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文字、表情、手势、动作,但更多、更普遍、作用更大的,则是言语。
民谚云:“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管子说:“心司虑,虑必顺言,言得谓之知。”也就是说,心主管思想,思想由言语来表达,表达出来别人就知道了。
这就是思想交流。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思想是千差万别的,对人、对事、对问题的认识,不可能都完全正确。通过言语这一工具,便可以与别人切磋、沟通、交换意见,进不在不断的修正中,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样,自己的思想就会进步,境界就会提高。同时,也能被他人充分地了解、认识,从而获得各种人生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