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如果不知道怎么做,最好先别做

目标盲目症: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两个农民比赛谁的土豆窝挖得直。议定好之后,A农民就拿起工具开始行动。他是怎么做的呢?挖第二个土豆窝的时候尽量和第一个对齐,他以为这是最妥当的方法,谁知,等到他挖完一行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土豆窝已经向一边倾斜了很多。

这个时候,B农民刚刚拿好工具,他先在田的另外一头插上了一根长长的竹竿,然后开始不紧不慢地挖起窝子来。

不多时,一条笔直的土豆窝线便挖出来了。

A大惑不解,和B交谈起来,B告诉他,在开始行动的时候,他先仔细考虑了究竟什么叫直,怎么才能挖得直。他得出的结论是,直就是从田地这边到田地那边定好的一段笔直线段,单单两个土豆窝子是直的是不行的,于是他便在田那边竖起一根竹竿,照着竹竿的方向挖,一发现微小的偏差,便开始调整。

他评论A的方法说,看着前一个土豆窝决定第二个土豆窝的位置,如果第一个有所倾斜,第二个就会跟着倾斜,这样就越来越斜了。

简单的挖土豆窝都有这么大的学问。做事又该如何呢?

很多人在做事之前,都没有搞明白事情的性质,没有想到实际中存在哪些问题,往往还没有考虑成熟就仓促行动,盲目行事,结果导致失败。

实际上,做任何事情之前,你都要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接受什么,拒绝什么。自己心里一定要有底。故事中的B农民在做事之前,先弄清了目的,所以他很顺利地挖出了合乎要求的土豆窝。弄清楚目的,便可以为自己的行动设计出最有效率的方式。思考了之后再去做,你会发现做事情的效能增长了很多。

下面的这个故事说的是古今一律的道理:

有一次,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领着他的三个弟子来到一片麦田前,他对弟子们说:“现在,你们到麦田里去摘取一棵自己认为最饱满的麦穗,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采摘了就不能再换。”

三个弟子欣然前行。第一个弟子没走多远,就看到一棵大麦穗,如获至宝地摘下。可是,越往前走,他越发现前面的麦穗远比手中的饱满。他懊恼而归。

第二个弟子吸取前者的教训,每看到一个大麦穗时,他总是收回自己伸出去的手,心想:更大的麦穗一定在前头。麦田快走完时,两手空空的弟子方知不妙,想采一颗,却又觉得最饱满的已经错过。他失望而归。

第三个弟子很聪明。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去识别怎样的麦穗才是饱满的麦穗,第二个三分之一的路程去比较判断,在最后的三分之一的路程里他采摘了一颗最饱满的麦穗。他自然满意而归。

汤姆·布兰德20岁进入工厂的时候,就想在这个地方成就一番事业,他并没有像很多年轻人那样迫不及待地寻找一切可以晋升的机会,相反,他首先弄清楚了一部汽车由零件到装配出厂需要13个部门的合作,而每个部门的工作性质又不尽相同。他决心要对汽车的全部制造过程形成一个深刻的认识,所以,他要求从最基层的杂工做起。杂工的工作就是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工作,经过一年的认真工作与思考,他对汽车的生产流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之后,汤姆申请调到汽车椅垫部工作,在那里他用了比别人更少的时间就掌握了做汽车椅垫的技能。后来又申请调到点焊部、车身部、喷漆部、车床部去工作。不到五年的时间,他几乎把这个厂的各部门工作都做过了。

汤姆的父亲对儿子的举动十分不解,他问汤姆:“你工作已经五年了,总是做些焊接、刷漆、制造零件的小事,恐怕会耽误前途吧?”“爸爸,你不明白。”汤姆笑着说,“我并不急于当某一部门的小工头。我以整个工厂为工作的目标,所以必须花点时间了解整个工作流程。我是把现有的时间做最有价值的利用,我要学的不仅仅是一个汽车椅垫如何做,而是整辆汽车是如何制造的。”

当汤姆确认自己已经具备管理者的素质时,他决定在装配线上崭露头角。汤姆在其他部门干过,懂得各种零件的制造情形,也能分辨零件的优劣,这为他的装配工作增加了不少便利,没有多久,他就成了装配线上的灵魂人物。很快,他就升为领班,并逐步成为15位领班的总领班。

汤姆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是,他没有一蹴而就,而是按照自己的计划,从底层做起,把自己的根基打牢,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

如果缺乏事前思考的习惯,每次一有了任务就急于去完成,就会每次都付出很多,收获很少。因为,这样总是会走一些弯路,很多时候不得不重新进行,害得自己总是匆匆忙忙的。

如果你属于比较善于思考的类型,总是把工作分成几部分,经过慎重考虑后再着手进行。这样工作起来会轻松很多,而且效率很高。

无论是做一件具体的工作,还是自己人生中的每一步,你都要想好了再去做。做事盲目,难免做无用功。做事之前,头脑中要先有一个计划,想好如何去做。这有助于你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h4FT3DcUGrFB/YNF/pZ4WvnPEXKWqhi4z8/nCA++GQXkQJnRJiFGoIeeMMS0tF/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