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习从不缺时间,而是缺努力

在哈佛,你是看不到偷懒投机的人的。哈佛的教授告诉学生说:“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活着,而是要为这个世界做出些什么,留下些什么。”他们认为,要想有所成就,你就要勤奋,就要努力。学习这件事也一样,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很多人会说:“我是真的想学习,但我真的没时间。”其实,真的想学习,真的想有所成就,时间根本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是否为自己的想法付出了努力。

不管你怎样强调时间的不够用,真正的决定要素都是你的努力程度。谈到努力,哈佛教授弗雷德·施韦德是这样说的:“任何人都要经过努力才会有收获。收获的成果取决于你努力的程度,别总是幻想机缘巧合这样的事发生。天分、才能、富有、智慧的获得,都是靠勤勉得来的。勤勉才能体现你的思想,才能助你达到目标,才能实现你的理想。”

基辛格出生在德国菲尔特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一位中学教师。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纳粹分子疯狂地虐杀犹太人。15岁那年,基辛格随家人流亡到美国。20岁时他参加了美国陆军,在战场上迅速地成长起来。由于他会讲一口流利的德语,加之他的才华,在部队中他很快得到赏识和提拔。

退伍之后,基辛格并不感到满足,他很想回国去接受第一流的教育。于是他便进入了哈佛大学。

在哈佛大学,他遇到了威廉·扬德尔·艾略特。威廉·扬德尔·艾略特在政府学系是一位泰斗式的人物。基辛格第一次见艾略特教授时也很紧张,他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艾略特的办公室。艾略特正在奋笔疾书,见到进来的又是一个本科生,颇为不耐烦,很不情愿地停住笔,给青年基辛格开了一长列书名,共有25本,让他回去细读,再写一篇读书报告,分析比较一下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两部专著《纯理性批判》和《现实理性批判》有何不同。艾略特让基辛格完成读书报告之前不要再来找他。第一次见面,教授三言两语就把学生给打发了。

基辛格并不气馁,他从图书馆借回那批厚书后便一本一本认真地看了起来,每天都熬到凌晨两点。三个月后,基辛格完成了读书报告,一大早将报告送到了艾略特的办公室。当天下午基辛格便接到艾略特打到学生宿舍的电话。老教授对基辛格大为赞赏,说是从来没有学生读完过这25本书,更没有人写过这样条理清楚的读书报告。从此之后,艾略特便将基辛格视为最得意的弟子,精心栽培。

在哈佛,基辛格深知自己既非名门出身,又无多少家产,要想谋求发展,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所以他在哈佛时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基辛格读书时几乎门门优秀,毕业论文不仅篇幅长,内容也广得惊人,从哲学家康德、黑格尔谈到历史学家斯本戈尔,再到诗人但丁、荷马和密尔顿。于是哈佛赶紧颁布了一条校规,将本科毕业生论文的篇幅限制在130页左右。

基辛格对于学习的全身心的投入,终于使他成为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一度成为美国对外政策方面最有话语权的人物,以及美国政府中的第二号最有权势的人物。

要学习,就要努力。努力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坚持不懈。但是,千万不能以为只要坚持了、付出了一定的时间就代表努力了,这里还有一个如何坚持的问题。用心坚持才是真正的努力,如果只是机械地付出,觉得只要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就可以了,而不管真正达到的效果如何,那么这种坚持是无谓的坚持,是自欺欺人,是绝对不可取的。常常听到很多人说,要努力学习,要努力做事。因此,无论什么时候看见他,都会发现他在埋头苦学、苦干,时间用了不少,但效果并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没有用心。我们的努力不仅要体现在表面行动上,更要体现在心里。

任何成功都不是很轻易就能获得的。它需要不断地努力,需要艰辛地拼搏。如果你贪图安逸,不愿为之付出,那你迟早会为此付出代价。反之,如果你能克服重重阻碍,不断向前,那你就能得到成功的垂青。 J2u4ml9K2fPw0dIXGUihmrTVe+CeAu08KnJTgppabbA3c1TkCUDLTKgWbq81nB+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