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假思索按照自己的意愿说话,伤害到了别人,自己却一无所知。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因此,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要三思而后说,在说话之前庶考虑对方的感受,这样,就可以对别人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相互的关怀和理解,让语言更加柔和与委婉,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要像打扮你自己一样用心打扮你的言语,才能够让人舒服地与你交往,从而愿意成为你的朋友。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好说话的分寸,想好后再说。
微信朋友圈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老阮来自三线城市,他家也是普通人家。这一年,老阮的孩子考取了一所普通大学,不是“985”,也非“211”,但是,这对他家来说已经是一件大喜事,因为阮家祖上还没出过大学生。
开学前夕,全家人送孩子到车站时,碰到了一个旧友。旧友满面红光,说也来送儿子去上学。聊天中问老阮的孩子考的什么学校,读的什么专业。听老阮兴致勃勃地报出,旧友立刻露出惊讶的神情,说那所学校名声很臭,读的专业以后就业会非常困难。旧友又说,读那个专业,还不如去找份工作。最后,这位老朋友还不忘显摆一下自己儿子考的名牌大学和专业,以及日后如何前途光明。
且不说老阮的朋友是否有足够的智慧与远见能窥见未来,即使说的是事实,他的这一番话就很不厚道,最起码,老阮一家的兴致与憧憬,就被他的这一番“高见”给浇没了。
朱自清在《沉默》一文中写道:“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包装自己的语言。这样不仅能够防止无意中中伤别人,还可以让自己的话语更有魅力。很多时候,或许一句自己认为无关紧要的话就可能在听者的心中划开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有道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说会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听到了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会说话的人可能会说得人开怀一笑,而不会说话的人就可能会让敏感的人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此,小心“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是会说话的大前提。粗心的人说话常常不经仔细思考,只顾自己把话说完,而忽略了“听者”的闻后所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下面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
有一个主人请客,看看时间都快到点了,还有一大半的人没来,心里很焦急,便自言自语地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于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这种情况,更着急了,就接着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走了几个朋友。
房间里只剩下了一个朋友。看到这尴尬的场面,那个朋友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也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我们和人沟通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一句话而引起他人的不悦,原因在于我们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而只顾发泄自己的情绪,一吐为快。虽然说者无心,但是听者有意。如果我们不注意自己的言语,如果我们不“慎言”,就会不同程度地给听者造成伤害。
同样的事情,有的人着急上火,口不择言,有的人则不急不躁,言语稳重,最后结果就大相径庭。话语如同一把利刃,可以伐木也可以伤人,就看操持者怎么使用。既然每个人都喜欢听美酒一样的良言,为什么不对别人也说出美好的语言呢?包装一下再出口,注意说话的方式,把难说的话说得好听,才是真正有素养的口才高手。
为了避免产生语言冲突,在说任何话之前,都该先想想“如果别人对我这样说,我会作何感想?”“我的批评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在很多的情况下,如果能多花一些时间,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就不会因一句话恼得众人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