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曾说:“打断别人,乱插嘴的人,甚至比发言者更令人讨厌。”打断别人说话是一种最无礼的行为。
每个人都会有情不自禁地想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但如果不去了解别人的感受,不分场合与时机,就去打断别人说话或抢接别人的话头,这样会扰乱别人的思路,引起对方的不快,有时甚至会产生误会。
你看到你的朋友和另外不认识的人聊得起劲时,可能有加进去的想法。
因为你不知道他们的话题是什么,而你突然加入,会令他们觉得不自然,也许因此话题接不下去。更糟的是,也许他们正在进行着一项重大的谈判,却由于你的加入使他们无法再集中思想而无意中失去了这笔交易;或许他们正在热烈讨论,苦苦思索解决一个难题,正当这个关键时刻,也许由于你的插话,会导致对他们有利的解决办法告吹,到后来场面气氛就会转为尴尬而无法收拾。此时,大家一定会觉得你没有礼貌,进而人家都厌恶你,导致社交失败。
假设一个人正讲得兴致勃勃时,你突然插嘴:“喂,这是你在昨天看到的事吧?”说话的那个人因为你打断他说话,绝对不会对你有好感,很可能其他人也不会对你有好感。
许多不懂礼貌的人总是在别人谈着某件事的时候,在说到高兴处时,冷不防半路杀进来,让别人猝不及防,不得不偃旗息鼓。这种人不会预先告诉你,说他要插话了。他插话时有时会不管你说的是什么,而将话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有时是把你的结论代为说出,以此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口才。
有一个老板正与几个客户谈生意,谈得差不多的时候,老板的一位朋友来了。这位朋友插进来了,说:“哇,我刚才在大街上看了一个大热闹……”接着就说开了。老板示意他不要说,而他却说得津津有味。客户见谈生意的话题被打乱,就对老板说:“你先跟你的朋友谈吧,我们改天再来。”客户说完就走了。
老板的这位朋友乱插话,搅了老板的一笔大生意,让老板很是恼火。随便打断别人说话或中途插话,是有失礼貌的行为,但有些人却存在着这样的陋习,结果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就破坏了自己的人际关系。
《中国诗词大会》让武亦姝一举成名,但其中的另一位选手张淼淼却因为无礼貌地插话引起网友的批评,甚至还因此被扒出个人资料。在那一期节目的“飞花令”环节中,张淼淼回答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句诗,可后面的选手因为紧张也脱口而出了这一句。张淼淼随即递去一个不屑的白眼,并突然插话打断对方说:“我说过了。”网友们看到这一幕,纷纷痛斥张淼淼“没有礼貌,没有教养”。
即使有过人的才华,也无法粉饰张淼淼的粗鲁行为。舞台上的她妆容精致、裙摆飘逸、才思敏捷,但依然让人喜欢不起来。
因为她忘记了最基本的素养——等别人把话说完。张淼淼只是在参加一个比赛,凭借实力她可以战胜选手。但如果是在生活中,无礼地打断别人的话,必然会引起周围人的反感。这种人可能得罪最好的朋友,可能影响身处的团队,甚至无法被真正地接纳和认同。
最有攻心技巧的人,在他的意见遭到反对,或某人要发牢骚时,他总是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讲完,还进一步请对方重复其中某些观点和理由,询问对方是否还有别的什么事情要说。这样做就消除了对方的抵触情绪,使对方意识到,听话的人对他的观点感兴趣。
另外,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一致提出,人际相处的一个最根本的信条就是“不批评对方”,并且,要完全倾听对方的谈话,这样,才能使对方开怀畅谈。
心理咨询时,心理医生通常都尽量让对方说完自己想说的话,而避免在中途打岔。否则,对方倾诉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彼此也就无法建立较亲密的交谈关系,甚至会造成双方敌对的情绪。
另外,一项客户与推销员问题信赖程度的调查也显示:那些在商品售出之后会受到客户非分要求的推销员,大部分都喜欢说话,并且经常打断客户的话。因此,我们可以推知,要启开对方心扉,建立起亲密的关系,问题就在于说话的方式与内容。这样,大家就能明白有作为的推销员多半较木讷的道理了。
等人把话说完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善意,而学会倾听、理解他人则是一场修行。说话前需要三思,因为嘴连着心,语言可以是最冰冷的刀戟,戳伤别人。做事前更需要三思,越激动,越需要克制,否则事态的发展很可能超出预期,结局无法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