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内创业三个字,很多人会蹦出一句“内创业就是把阿米巴经营换了个说法而已”。果真如此的话,我们也不用写一本书来讲内创业了。究其原因,是很多人没有搞清楚阿米巴与内创业的真正区别,分不清它们究竟有何不同。
阿米巴源自拉丁语Amoeba,意为单个原生体,可以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形体。阿米巴经营就是将一个组织划分为若干个小单元(像自由自在的重复分裂的“阿米巴”),以各个阿米巴的领导(“巴主”)为核心,让其自行制订各自的计划,通过与市场直接联系的独立核算制进行运营,依靠全体成员的智慧和努力来完成目标,以此达到激发活力、全员经营的目的。说通俗点,阿米巴就是“划小组织、充分授权、精准核算、全员参与”。
内创业是什么?内创业是企业提供资源,让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冲劲的员工和外部创客,在企业内部进行创业。企业变身为一个孵化平台,内部员工则变身为创客,双方通过股权、分红等方式成为合伙人,最终共享创业成果的一种现代创业制度。
内创业不同于阿米巴,两者间主要有三方面的区别。
阿米巴是新的“经营方式”,而内创业是新的“事业模式”。 阿米巴用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做老的业务,员工们还是在为老板打工,只不过拥有了更大的自主决策和经营权,核心是“分权”:通过划小经营单元和核算单元能够更准确识别个人的价值创造和成本费用,自然能激发创造性和活力。然而,阿米巴并没有真正的“创”:稻盛和夫的京瓷依然做的是自己的老本行,阿米巴只是把它做强做精,而非做新。
内创业是真正的“创”,它不仅是员工或外部创客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新的事业模式,也是企业的新事业模式:企业让内部员工用创业的方式来做新业务、寻找新方向、激发新活力(如海尔的小微、大唐网络的369、上汽集团的种子基金),即便是做老业务,也是用创业的套路来做(比如西贝莜面通过创业分部方式,给店长、后厨等创业团队40%的股份去全国开店,从而实现快速扩张),而不是沾用传统方式。所以,阿米巴是用新的经营方式做存量,内创业是用创业的方式做增量,这就是两者的核心区别。
阿米巴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某个环节,而内创业针对的是全过程。 阿米巴针对企业中的某个环节,比如生产人员只做生产环节的阿米巴,销售人员只做销售环节的阿米巴,每个“巴主”只能影响和控制自己所在环节的资源,而且主要是内部资源。内创业则针对的是“全程”,它要做的是从创意产生到最后将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的全过程,创始人不仅要影响和管理创业的“某个环节”或“全程”,还必须同时利用内外部资源才行。
阿米巴看重员工的执行力,而内创业更强调员工的创造性。 阿米巴是企业推行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员工往往是阿米巴的被动接受者和执行者,因此阿米巴非常看重员工的执行力。反之,在内创业中,员工往往是创意的提出者和全过程的实施者,因此更看重员工的创造性,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换句话说,阿米巴中的员工仍然是传统员工,只不过因为放权导致自主权和激励跟以往有所不同,而内创业中的员工就是企业的合伙人,自主性很强,两者的定位有着天然差异。
综上所述,内创业和阿米巴并非一回事,但两者之间也有关联和相通之处。
第一,内创业可以借用阿米巴的组织方式去做,典型代表就是韩都衣舍的“三人产品小组”。当内创业团队做大和成熟后,也可以采用阿米巴的方式加以推动。
第二,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前提条件:并非任何一个企业都能实行阿米巴经营或内创业。稻盛和夫在《阿米巴经营模式》一书中强调,“实施阿米巴的前提条件是企业经营者必须拥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具备‘共有、利他’的心态,才能把握阿米巴经营的核心精髓”。内创业同样如此,“分享、共创”是企业一把手必须要具有的心胸,“舍得、共赢”是内创业得以实行的基本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