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创业是有退路的战斗

人们都说,创业没有退路,必须把自己逼到悬崖边上才能迸发出最大能量、才能全身心投入创业。然而,内创业要再一次颠覆你的认知,因为内创业可以有“退路”。说白了,就是企业或组织会为失败的内创业者托底——你做不成,可以再回来。

内创业一般有三条退路。

退路1:无条件回归。 西安光机所在2007年就提出科研人员3年离岗创业,不成功可以继续回所里从事科研工作的规定。

退路2:提供回归机会。 长虹为解决内部创业员工的后顾之忧,建立了人事“安全网”,即创业初期仍是长虹公司员工身份,基本工资和待遇不变;如果创业失败,创业团队成员可申请重新应聘公司岗位。万科规定,创业员工必须辞职创业,而参与经集团试错会批准创业项目的离职员工,可保留离职前的EP积分,两年内创业员工可选择回归万科。

退路3:分阶段托底。 在中国电信的“一孵”中,项目组成员编制仍在原工作岗位,保留原来的职务和工资;“二孵”中,原有职务和薪酬冻结并保留1~2年,到期之后可选择是否返回原单位。保留原岗位和薪酬也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让员工可以尽情施展才华,放手去闯。

为什么内创业会有退路?原因很简单,就是给了想内创业的人一份“心理保险”。

想要创业的内部人员往往处在犹豫之中:一方面想通过创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又怕失去原来的职位和待遇,担心失败了回不来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企业加一把火,提出一种类似保险的制度:没有人因为买了车险就在路上乱开车,但确实能规避出现交通事故时的风险;一旦有了企业托底制度,大家就有动力去做这件事,否则不但没人出头做内部创业,而且还会有一批人很可能就直接走了。

上汽集团种子基金001号项目创始人黄有明就说,“收到人事部门同意辞职的邮件后,我们团队六个人一直讨论到凌晨四点,结果是有三个人选择留守创业团队、另外三人选择回到原岗位上班。为什么我们三个人能下定决心辞职?就是因为集团那句‘未来可以回来’的承诺。如果没有这样的承诺,我们也下不了决心创业。”上汽集团技术管理部负责人也说,“员工创新获得企业资金支持之后,哪怕最后失败了,只要程序合规,就不会追究员工的任何责任。”

我将这种效应称为“杠杆效应”:它撬动了一批内部人创业,既能调动积极性,没花太多钱就留住了人,又能成立几个内创业企业,母体公司在里边也占了股份,何乐而不为?

更重要的是,有退路并不代表内创业者就不会全情投入,他们会跟外部创业者一样押上全部身家(all-in),因为没有人想在同事和领导面前丢人,没有人会把自己想做的事当儿戏,更何况一旦创业了,人心往往就变得不再安于现状了。所以,现实中你会发现:绝大多数内创业者不会回到以前的工作岗位,而是一路向前、全力拼搏。 zx4F45nGHVJj4OnVjEo9NsVT64v2nibP8GKkzK4cblBC3Ker8NTIcAeIB8FMUhU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