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来,我国科研院所都习惯于接受任务部署的工作方式,科研项目难以有效对接市场需求,科研成果的市场适应性不强,后期转化困难。尽管后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部分开发类院所完成转制,但仍面临定位不清、服务功能弱等问题。那么如何有效激发科研院所活力,使其更好地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呢?内创业的出现,正好为科研院所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2016年召开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科技人员可以按照规定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或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离岗创业,开展成果转化。在离岗创业期间,科技人员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和基金项目原则上不得中止。鼓励企业采取股权奖励、股票期权、项目收益分红等方式,激励科技人员实施成果转化。2017年,人社部印发了《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支持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挂职、参与项目合作、兼职、离岗创业。这一举措与1984年前后允许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停薪留职,下海经商”本质上是一致的,为科研院所推动内创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窗口。
那么,科研院所到底该如何推动内创业呢?主要有两个切入点。一是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即科技成果经由内创业团队引入资金、市场等要素,加速推向市场,让创新和创业真正相互促进。二是与院所文化建设结合,通过内创业激发团队活力,增强科研人员市场意识,唤醒组织内的企业家精神,实现个人价值创造和组织成长的有机结合。具体如表4-2所示。
表4-2 科研院所内创业切入点
资料来源:作者编制(2018)
促进内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这是科研院所开展内创业最好的一个切入点,既可为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供出路,又通过孵化企业的发展壮大反哺科研活动。具体有以下几类做法。
一是“孵化”企业但不“办”企业,打造成果转化接力棒。 西安光机所通过“拆除围墙、开放办所”模式,以体制机制与科研模式创新。研究所参股而不控股、不参与企业经营,让科研人员持股、技术团队持大股,让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运作,充分发挥经营自主权,放手让资本方、专业团队来控股办企业。在西安炬光科技公司,西安光机所的参股由最早的38%发展到现在不到11%。2012年西安光机所转让100多万股,收回现金1000万元,如今炬光科技已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研发和生产公司。光机所创办的飞秒光电公司是一家生产自聚焦透镜的高科技公司。2014年,公司引入社会资本进行股权改制,西安光机所转让37%的股权,经过股权稀释后,占股比例下降到33%,收回资金3400万元。在成果转化链条中,资本市场往往注重产品、市场较为成熟的技术团队,而处在成果转化初期的种子团队往往很难迈出产业化的“第一步”。针对这种情况,西安光机所将前期2亿元种子基金优先投入创业种子团队,形成“人才+技术+资本+服务”四位一体的成果转化服务模式,构建“研究机构+天使基金+孵化器+创业培训”的科技创业生态网络体系,形成了“人才聚集—资金投入—企业规模化发展—反哺科研”的闭环,打通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接力棒”体系。
二是成立专门创客学院,构建微创新体系。 成立于2006年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共同建立。自成立起就定位为建设国际一流工业研究院,一方面瞄准科研“顶天”,即发表高水平论文、产出高质量专利;另一方面突出产业“立地”,即推动研究成果的转移转化和资本运营。深圳先进院已注资成立两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拥有一支天使基金和三支风投基金。经过十多年发展,研究院“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的科技创新链条已然成型,累计孵化企业逾450家,其中持股企业逾168家,持股企业中年产值过亿6家,4家公司进入上市环节。2014年,先进院与深圳市南山区共同建立深圳国际创客中心——中科创客学院。中科创客学院推行“大资源、双导师、三通道”的运行模式,即开放先进院实验室、开放科学家脑库、开放科研成果,整合科研大资源,为创客提供最专业权威的支持;设立科学家、企业家双导师,让创客与科研、产业同步接轨;建立创业、就业、科研三通道,让创客们可以自主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大手牵小手”的模式,让创新得以有效地驱动创业。学院自成立以来,累计培育双创项目171个,超过18%的项目获得投资,服务创客17 300人次,为800多名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和服务,带动社会就业1500多人。先进技术研究院构建“科研、教育、产业、资本”四位一体的微创新体系,通过科技成果和外部基金结合的投资模式,大幅提高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
文化不仅是科研人员精神风貌的凝聚,也影响着科研院所的发展战略、目标和运营模式。因此,建设一个创新导向的院所文化对于科研院所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内创业是建设院所文化的新途径,通过内创业可以进一步释放院所科研人员,特别是年青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6所是航天安防和安保领域集研究、设计、试验、生产和服务保障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研究所。全所拥有35岁以下青年695人,占总人数的62%。206所通过建立“原点创客”,搭建起青年创新创业新平台,其中创客项目形式不限、方向不限,鼓励以市场价值创造为导向、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创新。206所专门成立了指导委员会、组织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引入了职工众筹和奖励共享机制,为创客们配备了必要的仪器设备等条件。项目结题后进行评比表彰、推优树典,形成“人人晒创新、人人谈创新”的环境。此外,与外部创客空间、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不断“引进来”,邀请社会草根创业群体与创客分享成功心路,促进创客快速成长。针对青年思维活跃、勇于创造的特点,开展青年创新创意大赛、我是发明家、青年科技节等创新创效活动,激发青年创新的灵感和冲动。在“原点创客”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催生了包括微流体、仿生、智能可穿戴技术等前沿技术在内的9个青年创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