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企业的主业不定型却要强推内创业,无疑是给自己找不痛快,说得再狠一点,就是将企业推向深渊。
为什么主业定型这么重要?主业是指在企业中占销售份额大、稳定性强的主导业务。主业定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主业稳定了,才能为内创业提供基础和条件。人们常说,要把所有力量都打向一个方向,才最终有可能达到目标。试想,如果主业都不稳定,还去做内创业,无疑是把有限的资源和力量分散了,到头来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主业定型的情况下,内创业会给企业带来两种正向效应:一是增值效应,二是对冲效应。
·“增值效应”是指企业在主业定型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丰富资源去拓展新业务,进一步增强主营业务价值的一种效应。这是一种依托主业培育新业务,实现业务持续性拓展的方式。所以,一开始企业要让拳头向一个方向出击,而不是朝多个方向乱打。经常有企业提出“要围绕主业推动内部创业”,就是这个道理。上汽集团围绕汽车技术、西贝莜面围绕莜面、韩都衣舍围绕互联网服装品牌、大唐网络围绕产业互联网和5G、三一重工围绕装备制造业等,都是通过增值效应,让主业有所拓展的例子。
·“对冲效应”看上去复杂高级,其实很简单:主业稳定的时间过长,企业会对外界的新变化不敏感,不仅使自身的成长性下降,还会因为丧失活力而出现“大企业病”。内创业是企业活力的重要来源,利用内创业的活力恰恰可以“对冲”主业的稳定性,让主业保持应有的活力。换个角度想,内创业本身就是高度不确定的,而一旦主业也处在不确定性当中,双重不确定只能让企业的风险更大、死得更快。经常有企业说“要让内创业服务于未来战略”,讲的就是在主业定型的基础上寻找未来的新路。大国企经常采用对冲效应来推动内创业,激发活力,让主业可持续创新发展。
增值效应和对冲效应,就如同芬尼克兹公司老板宗毅所说,“老公司做老业务,保持稳定;新公司做新业务,保持创新;老同志当投资人,传承帮带;新同志当管理层,激情澎湃”。
那么,在主业定型的前提下,内创业能做哪些事呢?至少有四件事:
·扩张主业。这是指用内创业的方式实现主业的扩张。西贝莜面的“创业分部+赛场制”,爱尔眼科的“合伙人计划”,完美世界的“制作人直通车”等,都用各自的内创业模式实现了企业主业的扩张。
·配套主业。这是指用内创业的方式开发一系列围绕主业的上下游配套业务。万科的“小草计划”让内部员工辞职创业,做万科的城市配套服务商;上汽集团的“种子基金”让内部员工围绕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产业链,从事与汽车电子、轻量化、新能源、安全试验、地盘、智能交通、造型材料等有关的内创业项目。
·拓展相关业务。这是指用内创业的方式拓展与主业相关的业务。三一重工旗下的“三一众创”空间,利用主业积累的丰富资源,开发了多个与重型机械装备相关的新业务,如智能传感器、新材料、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2016年,佛山市利迅达机器人公司建成一个占地数百平方米的创客科技中心,开发工业机器人相关产品。之所以要建设这样一个平台,公司负责人表示是因为,“在日常接单中,经常有客户向我们采购与工业机器人应用相关的产品,但由于精力有限,我们都没有做。我们希望尽量满足客户的需求,就探讨能否通过创新创业的方式,交给创客去做。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的创业团队,我们都非常欢迎。”
·开发不相关业务。这是指用内创业的方式和主业积累的资源,拓展不相关的创新业务。在海尔的海创汇平台上,除了有大量与家电主业有关的小微创业团队,还有很多与传统家电不同的小微团队,如高端整形美容项目“蓝石医疗”、智能测量项目“美家量房”、智能充电产品“易冲无线”等项目。
所以,在主业稳定的前提下,创业企业都有可能做内创业。位于上地的一家大数据金融风控创业公司,员工人数仅有80人左右,却在2016年年末针对三个新的细分领域,做了三家内创业企业:面向保险领域大数据的“中慧智保”;面向信贷人员和企业财务及管理人员的“风险头条”;面向不良资产管理的“金归子”。这三家内创业企业都是在主业稳定的前提下,基于母体企业积累的在数据、解析和建模方面的三种优势而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