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制度不托底,没人敢出头

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无制度、不内创。因为内创业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所以企业和创业者都期望通过明确的制度来降低风险,否则没人敢做这件事。那么,在企业出台的内创业管理办法中,什么才是创客们最为看重的?

创业期满或创业失败后是否能再回到企业工作,是创客们最看重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托底制度”,也是内创业制度和其他管理制度最大的不同之处。

一旦缺乏托底,员工只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辞职出去创业,可能成为企业的竞争对手;二是彻底打消创业念头,回去老老实实工作。其中,第一种情况的人数较少,第二种情况则人数众多。因为,当员工身处一个企业或组织中时,最大的风险就是丢掉工作。而一旦有了托底,便可以让这部分有创业冲动但又不愿去外部创业的人,找到一个发挥自身才能的新舞台。

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内创业托底制度,按照从宽到严的程度可以分为四类。

1.保障型托底

这是指企业为内创业的员工提供完全的托底保障。某游戏公司内部有一种观点:创业不一定非要很苦,真要让创客们做有意思的事、做大事,应该是在生活和工作有保障的前提下。因此,该游戏公司给内部创业员工很高的待遇,只要是通过管委会筛选的游戏工作室负责人,都要保证至少一百万年薪,保证在北京过着相对舒服的生活,不用每天想买菜租房这些事;另外,创业团队拥有研发收益扣除研发成本后利润的30%,还不用承担公司管理成本。这其实是托底的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该公司内部创业项目的成功率远高于其他公司。

2.宽松型托底

这是指企业为员工提供宽松环境,承诺创业不成功可以继续回原单位工作的打底。西安光机所从2007年开始就提出科研人员离岗创业3年,创业不成功可继续回所里工作的规定;万科规定,辞职创业员工保留EP积分,2年内可回归万科;上汽集团规定,员工可非脱产创新创业,创业不成未来还可以回来;中国钢研集团规定,员工创业期间或3年创业期满后,依据创业员工个人意愿,原单位有重新接收劳动关系、参照原岗位安排工作的责任,但创业员工须提前三个月向原单位提出申请。

宽松型托底是一种最常见的托底制度。采用宽松型托底的企业,通常是为了激发内部人员活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3.缓冲型托底

这是指企业为员工提供回到原岗位工作的机会,同时提供分阶段保障。中国电信“一孵”保留原职务工资,“二孵”职务薪酬保留1~2年,到期可选择回原单位;长虹规定,员工在创业初期是长虹员工,产业化阶段以持股判断,失败可重新应聘公司岗位;中信证券《员工创业基金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公司完成对员工创业企业投资后,员工需办理辞职手续,但保留其名下忠诚奖,与在职员工同步实施。如果未来创业失败,创业团队成员需重新申请应聘公司岗位。

缓冲型托底为内创业员工提供了回归原岗位的可能性,但也只是给他们留了一个出口,在当前工作岗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岗位一旦让出便有可能再也应聘不回来。

4.严格型托底

某企业规定,对内创业团队一开始只给基本生活费,后期则不给任何工资,全部收入都要靠自己去挣,不管以前在企业里担任什么职务这种彻底切断后路的做法,让很多内创业团队不得不快速迭代寻找出路。

由此可见,不同企业的“托底”程度不同,会让内创业者产生不同的选择。企业要把握好托底的“度”:过松,就是玩票;过紧,会让人不敢出来创业。就像一位资深的内创业人士所说:“托底就是给那些不是特别想创业,或者说处于创业犹豫阶段的人提供的,这样的托底能让他们放手一搏。”

那么,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就出现了,那些失败的或正在内创业的创客们真的回去了吗?答案是:大部分没有。在有“托底”情况下决定内创业的人,并没有把托底当作救命稻草,他们抱着和外部创业者一样的心态——既然决定创业就要全身心投入,即便混得差再去别的地方,也不吃回头草,一定要证明给领导和同事看看——这不只是面子问题,更是一种人性的力量。 1HIKrEhMNE8h8XES7Udtth5jrxAeZGJocuvhVE/5ch29K8X7QoP3CgRNTscGjJE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