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技术、业务三个条件中只要有一个达到了触发点,就可以考虑启动内创业。但要真正让内创业落地,还要看另一个重要条件能否满足,即组织接受或适应内创业的程度。如果一个组织从上到下都抵触内创业、刚性很强,就会让内创业胎死腹中——这就是“组织适应性”。
所谓组织适应性,是指一个组织接受新事物并做出适应性调整的程度。这种调整至少涉及企业文化、冗余资源和流程三个方面。
·文化适应性:组织是否接受新事物并积极寻求变化;
·资源适应性:组织的冗余资源能否支持内创业;
·流程适应性:组织管理流程的调整幅度有多大;
组织适应性和企业所有制密切相关。例如,民营企业通常决策迅速、流程调整较容易、调动资源的难度较小、组织适应性相对较大;反之,国有企业通常决策流程较长、响应速度较慢、调动资源的难度较大、组织适应性相对较小。此外,一把手是决定适应性大小的重要因素:即便是一家民营企业,如果老板是保守型的,那么其组织适应性也较小;即便是一家国有企业,如果老板是创新型的,那么其组织也较容易调整。
企业可以用如表2-5所示的量表测评组织适应性的大小。
表2-5 组织适应性测评量表
注:①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主观打分,单选;
②计算分数时,采用算术平均值结果;
③如果综合评分结果达到3.5分,即认为达到组织适应性警戒值。
资料来源:作者编制(2018)
根据组织适应性的评测结果,可以将组织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内创业适应型组织,评分为1.0分~2.4分之间;
第二类:内创业中性化组织,评分为2.5分~3.4分之间;
第三类:内创业排斥型组织,评分为3.5分~5.0分之间。
一旦组织被测评为内创业排斥型组织,则推动内创业的成本很高,即使人才、技术或业务达到了内创业触发点,不变革企业就可能会死掉,也很难以让内创业落地实行,所以组织适应性是一个“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