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判断内创业时机的第三个重要标准,是看业务发展是否还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用传统方法能否实现老业务的更新和新业务的拓展。一旦出现四种不可控的业务情况,就要引起企业的警觉并考虑采用内创业。
一是用了各种办法却不能阻止老业务的持续下滑,尤其是出现销售额一直上升但利润率却一直下降的情况时,更要警觉。中国家电业是公认的夕阳产业,2015年3月11日,在“中国家电发展高峰论坛”上,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的演讲道出了家电业的窘境——家电企业与世界产业的距离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大规模、低成本的商业模式失效,移动互联时代对巨头的颠覆,以及全球化竞争,都使得未来给家电的机会和空间很有限。因此一直以家电为主业的海尔在推动内部创业时,强调让小微企业自己去找方向。如果这个方向好,海尔就会把它做大做强。除了海尔,其他家电企业如TCL、美的、长虹也纷纷开始推动内创业。早在2007年,美的就提出过“内部创业家”,2012年再提“战略转型与内部创业”,2015年继续推动内部创业孵化机制。
二是用传统方式拓展新业务进展缓慢,尤其在进行多元化战略拓展版图时。某著名家电企业一直想把家装服务业发展成另一个重要的业务板块,但传统方式导致服务质量不稳定,客户投诉在2014年前后达到顶峰,拓展这一相关多元化业务的努力失败。后来该企业直接将家装服务业务变为内创业企业,按照创业的方法运作,使其快速成长为一个估值几十亿的家装服务平台型企业。
三是找不到合适的外部新业务并购对象,或外部新业务并购成本过高。一家大数据金融风控公司在主业稳定的前提下,欲拓展数据测评和风险搜索新业务,一开始想直接购买外部公司,后来发现并购价格大大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于是转向从内部挖掘潜力,通过内创业的方式发展新业务。
四是中小企业的传统业务扩张方式受限,效果不尽如人意。餐饮业传统的扩张方式主要是连锁加盟,然而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形式上虽然加盟了,但文化价值观、运营模式、品质管控等方面却没有真正加盟,导致食品危机事件频发、假店横行,企业的品牌形象每况愈下。西贝莜面村采用“创业竞赛部”机制,让自己的后厨或店长到全国各个地方去开店,给予创业团队40%的股份,对某个区域排名最后的店实行末位淘汰,并允许其重新开店。通过这种方式,西贝莜面迅速从一家乡村小店扩张成为2017年销售额达43亿元的餐饮集团。
不论上述哪种情况,背后的核心症结都是传统方法逐渐失效,老业务不知该往哪儿转型、怎么实现升级,新业务的拓展方向迷惘、成本过高。归根结底一句话:业务发展的边界受阻,“弹性”相比以前小了。
当传统方法难以推动老业务的转型升级和新业务的开发拓展时,正是内创业可以发挥作用之际。决定是否内创业,还要对企业的“业务发展弹性”进行评测,一旦测评分数超过警戒值,就应该考虑触发内创业。
所谓“业务发展弹性”,是指企业的业务发展边界能到达的范围和程度。
业务发展弹性大: 如果传统方法能让老业务的转型升级、新业务的开发拓展顺利找到方向并落地,那么这个企业的业务发展弹性就大,按照以往套路就能持续推动企业的业务发展;
业务发展弹性小: 如果传统方法在新时期开始失效,让老业务的转型和新业务的拓展遇到瓶颈,那么企业的业务发展弹性就小,必须找到新的方式来推动业务发展。
企业可以用如表2-4所示的量表测评企业的业务发展弹性,如果最终得分超过3.5分,即达到业务发展弹性警戒值,就要考虑触发内创业。
表2-4 业务发展弹性测评量表
注:①由企业(尤其是战略发展部、投资部等)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主观打分,单选;
②计算分数时,采用算术平均值结果;
③如果综合评分结果大于3.5,即认为达到业务发展弹性警戒值。
资料来源:作者编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