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当人才遭遇窘境

判断内创业时机的首要标准,是看企业的人才是否遭遇了窘境。

1.警觉四种不可控的员工情况

一旦出现用传统管理方法不可解决的四种情况:人才大量流失、人员活力丧失、闪辞员工频现、二代接班困难,企业就要引起警觉并采用内创业,如表2-1所示。

表2-1 四种不可控的人的变化

资料来源:作者编制(2018)

这张表描述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传统激励方式对企业中各类员工的作用正在减弱,导致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人变“刁”了,变“坏”了,也变“懒”了。

首先是企业高管、职业经理人等企业主力在打拼一段时间后,发现重复工作让他们索然无味,无休止的内斗让他们心生厌倦,心有宏图大志却不被老板认可,传统的激励方式不对自己胃口,缺乏上升空间。“我能做更大的事,为什么非要屈就于这样一方小天地?”这群人,变“刁”了。

其次是正在走向职场中心的90后、95后,他们更想实现自身价值,并不看重薪酬或职位,看似无欲无求却又永不知足,动不动就炒老板的鱿鱼。麦可思研究院2018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在半年内离职的2017届本科生中,有98%的本科生是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这群人,变“坏”了。

最后,和上面两类人相反,还有一批整天躺在功劳簿上不思进取的老员工,他们曾经战功卓著、现在却变得活力全无、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盛行。这群人,变“懒”了。

家族企业中的二代,也面临着困惑。父辈想让他们继承家业,但二代们不想再做传统业务,而想尝试新的业务,这样一来,一代和二代的矛盾就会异常突出。一旦二代不接班,企业很可能交给他人。如何让二代既回归家族企业,又让他们用现有资源做他们自己想做的新的事,对家族企业创始人来说尤为重要。

出走创业的高管,往往会带走企业的核心资源,转身就成为竞争对手;离职创业的年轻员工,带走的不仅仅是活力,更是稳定的人心;老员工则坐享其成,占着资源但不出力,导致大企业病滋生泛滥;二代不接班,更是将自己父辈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相让。

不论是上述哪种情况,从个体角度看,背后的核心症结都是人才的价值创造空间被严重挤压,个人发展的“弹性”受阻,使得员工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在企业内部“装死”,要么“出逃”到外面去。

2.测评企业内部的“人才发展弹性”

当传统方法不起作用、无法真正解决人才的问题之时,正是内创业发挥作用之际。而决策是否需要内创业的关键,就是对企业内部的“人才发展弹性”进行评测,一旦测评分数超过警戒值,就要考虑触发内创业。

所谓“人才发展弹性”,是指企业内部人员的价值创造空间到底有多大,个人发展的边界能到什么范围。

人才发展弹性大: 如果人才在企业内部能有很大发展空间,能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能力,那么这个企业的人才发展弹性就大,他们就会安心留在企业内部并努力工作;

人才发展弹性小: 如果人才在企业内部发展空间有限,很难发挥他们的能力,那么这个企业的人才发展弹性就小,人才就要么辞职另寻高枝,要么丧失活力天天混日子。

企业可以用表2-2测评企业的人才发展弹性,如果最终得分超过3.5分,即认为达到人才发展弹性警戒值,就要考虑采用内创业的手段。

表2-2 人才发展弹性测评量表

注:①由员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不记名主观打分,所有题均为单选;

②计算分数时,采用算术平均值结果;

③如果综合评分结果大于3.5,即认为达到人才发展弹性警戒值。

资料来源:作者编制(2018) 1HIKrEhMNE8h8XES7Udtth5jrxAeZGJocuvhVE/5ch29K8X7QoP3CgRNTscGjJE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