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驿街在西关交通要冲的迎仙桥(今名英贤桥)以西,西通天桥。这条街是济南西部交通要地,西通长清、齐河等县的古官道。凡自北京和西南各省到济南的车马行人,多由馆驿街入城。《续修历城县志》称之北走燕冀,东通齐鲁,为济南咽喉重地。
周初,封邦建国之后,周王朝出于向诸侯国传达公文政令的需要,始建“置邮”制度。用马传递叫“置”,人力步行传递叫“邮”。《孟子·公孙丑》载:“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后来汉朝称之为驿亭,唐朝叫驿站。唐朝驿站有定制:每三十里设一驿站,主管官吏叫驿丞,下设驿夫、驿马等;驿夫骑马传递公文,节节传送。驿站各有专名,如长安城东的“灞桥驿”,河南滑县的“白马驿”,济南西南30里的“丰齐驿”等,都是有名的大驿。
据说,当时遇有紧急公文,需飞马驰送。为保持奔马速度,驿站间就像今天的接力赛跑一样飞马迭奔。上站驿吏驰到,下站接过公文即绝尘奔去。那时所谓“急脚文书”,就是指一天要赶走三五百里甚至更多路程。
及至唐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驿站又作为供应过路官员的食宿场所,商贾旅人也可在驿站食宿。这样驿站事务繁多,所以到中唐时即改称“馆驿”,《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检校两京馆驿。”(两京是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又:“代宗大历十五年,两京以御史一人知馆驿,号称馆驿使。”唐元稹《论传牒事》载“况丧柩私行,不合擅入馆驿停止。”《辞源》称馆驿为供邮传行旅食宿的旅舍驿站,据此,证明馆驿已经不是单纯传递公文的机构了。
到了明朝,开始建制山东省,以济南为省会,即在交通要道迎仙桥外,设立馆驿站。于是馆驿街也就由此得名了。
清末铁路畅通,航运兴盛,昔日的驿夫、驿马,失其作用。光绪四年(1878)北京设立邮务司。光绪三十三年(1907)北京改设邮传部。光绪三十二年,济南建立山东邮政管理局(即今经二路纬三路邮政局),原馆驿站废除,其故址被津浦铁路护路统领申士魁所占据。新中国成立后成为省百货公司仓库。
《街名地名趣谈五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