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冯国梁:
老城变迁

广州古城从兴建到拆城,经历了二千多年。随着各朝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古城也出现多次的变化。而广州古城绝大部分都在越秀区。根据古文献记载:“其城(指广州城)则周赧王时越人公师隅为越王无疆所筑,为之南武城,秦置郡县,属南海郡番禺县,南海郡尉任嚣拓之,赵佗据以自立为南越王,复增筑之,后世因亦呼为佗城。”南武城的确实地点虽无法查考,但任嚣任南海郡尉时,曾修筑的番禺城,俗称任嚣城。关于任嚣城城址,据北宋初郑熊的《番禺杂志》说:“在今城东,二百步,小城也,始嚣所理,后呼东城,今为盐仓即番禺县也。”据后人考证,宋代的盐仓在今中山四路仓边路以西的旧仓巷。这座小城,东起仓边路,西至北京路;南到中山四路,北至越华路。秦汉之际,继任嚣统治南海郡的赵佗,曾把这座小城——任嚣城扩大到周长十里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东起德政路,西至广仁路、广大路,南到北京路的圣贤里,北至正南路的锦荣街。这些地段都属于越秀区范围。自三国至唐代的广州城,只有古越城的西半部,比宋代的中城(又称子城)南边还略小。宋代在北宋庆历四年(1044)修筑子城之后,北宋熙宁三年(1070)和熙宁四年修筑东、西城,与中城连接。东到今农民讲习所以东,西到今人民路,北在百灵路、越华路、豪贤路一线,南抵大德路、文明路。元初曾大毁天下城垣,元至元十五年(1278)广州城被拆,至元三十年(1293)始修复。明代广州城垣又进入大发展时期,明洪武十年(1377)前后,将宋时的三城合一,并向北跨到越秀山之上,向东伸延越秀路。

嘉靖四十四年至四十五年(1565—1566),又在城南加筑外城,周长六里多。后人称明初所筑为“老城”或“旧城”,嘉靖时所筑为“新城”。老城南界为今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新城南界为今一德路、泰康路和万福路。新老城东界为越秀路(越秀路与中山路相交处为老城大东门旧址)。新老城西界为人民中路(旧称丰宇路)和人民南路(旧称太平路)。人民中路和中山路相交处,为老城的西门旧址,所以现称之为“西门口”。清顺治四年(1647)又在新城之南,增筑东西两翼城,直至珠江边,各长二十余丈,此后再没有扩展了。民国七年(1918)广州设立市政公所后,开始拆城墙,至民国十一年(1922)除越秀山至五层楼附近一段城墙外,已全部拆完。

从宋、明、清城内所辖的地区来看,除了文明路以南,文德路和德政北路以东一小部分地区属东山区外,其余绝大部分地区属越秀区。明代老城的七座城门,除正东门(俗称大东门)和定海门(俗称小南门)在东山区外,其余正西门、正南门、归德门、正北门、小北门等五座城门都在越秀区辖内。

广州古城的变化,体现出城墙作用的扩大。唐代广州虽然是世界著名的商港,但城墙的作用大概仅是用来保护官衙,范围不大,商业区多在城外。宋代广州的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城墙也经过十多次扩建和修缮,主要商业区也列入城墙的保护范围。以后明、清两代城墙的作用更主要是保护商业区。

《广州市越秀区的沿革》 tF0yKLi+QhWjXWOJjc9KOnkPSx9xMox3DFLOjxS93QQXYxFkI5gofFWPwYABfgl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