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黄曦晖:
老广州建起了新高楼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之后,在城市建筑方面,广州市出现了历史上所未有过的盛况。值得一提的是:民国七年(1918)由澳洲华侨集资筹办的大新公司耸立于珠江河畔,建立于清末时还是瓦渣乱滩之上,使省城的建设为之耳目一新。

在民国之初,长堤、西濠口、太平南(现今人民南)一带到处大兴土木,建筑与日俱增。拆城工程在民国十年(1921)完工之后,这里已经构成一幅新楼群的画面。先施公司以及很多茶楼、酒家、旅店、戏院新建在此,形成了广州市新的一个经济中心。位于东至海珠中、西至丰宁路(现今人民中)、南至大德西、北至惠福西左右这一地带的大片土地,在这里未有马路之时都属于名叫“西瓜园”的范围。民国之前,这里没有楼房。民国之后,马路两旁新楼林立的局面才开始出现。当年原是惠爱首约、惠爱二约等一带的横街窄巷,为一条宽阔长直的惠爱路(现今中山五路、中山六路)和此路两旁的新建楼房所代替。马路两旁的合掌楼房,亭亭玉立、多姿多彩。

9787503497094_0-Part02-3.jpg

20世纪40年代的广州城已是高楼林立

现在广州市东山区是市内各区中年岁最小的区域。时光为60年左右。该区大部分的建筑是民国前期建造或开始建造的,多是一些华侨和官邸住宅。民国之前,除部分田地农民用于耕作外,其余土地一片荒芜;间有一些建于明代的祠堂庙宇,诸如护国寺、寿国寺、永胜寺和永寿寺等。城市楼房的不断兴建,使得与城建关系十分密切的搭棚业也顿时出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搭棚行业,挂的是“有巢圣域”的招牌,拜有巢氏为先师的。搭棚在广州,到清末时止,上数已有500余年左右的历史。但在这500年内外的漫长岁月中,搭棚工人的数目一直维持在400人上下。民国之前,搭棚业多是从事搭戏棚和因红白事、“七七烧衣”等而搭棚,生意不宽。民国之后,马路一开,城内城外的建筑大幅度增加了,工人人数也成倍增加。所建的楼房多了,故搭棚也不再搭低棚为主,而是以搭高棚为主了。此时,业务十分兴旺。

与此同时,建楼所需的钢筋、水泥、木材、砖瓦、灰沙石的使用也大幅度增加。与这些材料有关的行业,其经营业务也显著地兴旺起来。

《辛亥革命后广州市工商业发展实例》 qzOT9lkqBl89YRKQRY3f3AZnF0yPU8zpAV7E6xM/goGPAFRWf3dV7m3lSoDgIBQ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