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年12月,英法联军占领了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广东巡抚柏贵、将军穆克德纳投降。英法在巡抚衙门内设置了权力很大的外人委员会,严密控制和操纵中国的官员,使广东当局成了地方傀儡政权。外人委员会由3人组成:英国的巴夏礼、哈罗威上校和法国的修莱海军大佐,而巴夏礼居中为主。这个外人委员会实际上负责具体管理广州的政务,监督其文告的发布。委员会之下设置有警备部队,最初为60名(其中英人40,法人20);后增至130名(其中英人100,法人30),另外还有中国巡警队,市区700人,郊区600人,以维护日常治安。
英法联军深知,以弱小的兵力,长期驻扎在人民极富反抗精神的广州城内是不现实的,终有一天要撤出。于是他们开始寻找新的租地,以代替从前外国人居留的十三行地区,建立永久的据点。
1859年,英国人看中了西濠和白鹅潭边的“中流沙”(近海一面称沙面)两块地方。1859年5月,英法两国官员正式向广东巡抚毕承昭要求租借。毕以西濠人口稠密,难以迁徙为由而拒绝,但应允租借“中流沙”河滩地,并在租借前负责把该河滩地填筑成一座小岛。同年7月,两广总督黄宗汉也正式同意了毕承昭予英法租借沙面的允诺。
沙面之所以成为英法租地的选址,有三个原因:一是“有自然生成的停泊地,稍加建设即可停泊大小船只”;二是“接近中国富商大贾所住的西关,贸易交往方便”;而且宜于夏季纳凉、眺望。
英法两国官员责成广东当局负责沙面河滨地基填埋工程,经费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规定的600万两赎城费中扣除,由即将组建的粤海关支付。地基填埋工程完工后再租借给英法两国。
20世纪30年代广州沙面航拍图
1859年下半年,沙面地基填埋工程开始。迁徙住在沙洲上的寮民及拆毁两座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广州城防炮台后,先从水底用花岗石把沙面周围垒成椭圆形,填上沙土,地基高出水面一丈余;再在北部开挖一条运河,使沙面成为四面环水的小岛,并与市区隔开。面积55英亩(合约330亩),工程耗资共32.5万墨西哥元,英国出资80%,法国出资20%。租借面积亦与此相应,英国占44英亩(合264亩),法国占11英亩(合66亩)。1861年9月3日,英法两国官员与广东当局有关官员劳崇光签订了租约,每亩年租制钱1500文,每年年末(第十二个月)向广东当局交纳,而“中国政府则须放弃对该地之一切权利”。沙面从此成为英法租界。
《沙面租界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