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刘成基:
吕彦直的绝唱,
中山纪念堂

自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当时即已有人倡议在广州建立纪念堂。但其时华北军阀政府是不愿意纪念中山先生的。而当时国民党政府仅占广东一隅,正在忙于统一广东,进行东征,且当时中国政治局面混乱,内战频繁,外患交迫,是以建立纪念堂之议迄未实现。至两年之后,即1927年,其时蒋介石已在南京建立起他的反动统治,革命暂时处于低潮,国内暂时呈现相对稳定局面。蒋政府为了戴起“总理信徒”的假面具,企图欺骗人民,同时炫耀其“全国统一,进行建设”的虚假声势,于是继在南京建设中山陵之后,在广州正式设立“广州中山纪念堂筹建委员会”,由当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的李济深主持;陈铭枢、冯祝万、李福林等均为委员。建筑经费,最初计划白银一百万两,由广东省政府每月筹十万元,归国库支拨。

1927年4月,筹建委员会登报悬奖征求设计方案。当时应征者有中外建筑师多人。5月中旬评选揭晓,第一名吕彦直,第二名杨锡宜,第三名范文照。筹建委员会决定采用第一名方案,由吕彦直建筑师主持设计工作。

9787503497094_0-Part01-11.jpg

1931年落成后的中山纪念堂

9787503497094_0-Part01-12.jpg

俯瞰越秀山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碑和镇海楼

设计建筑师吕彦直(1894—1929),山东省东平县人,191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赴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研习建筑,毕业后曾协助美国建筑师摩非工作。1921年回国,在上海设立“彦记建筑事务所”。应征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及广州纪念堂,均获首奖。吕氏的建筑设计,细致而富有中国风格。他虽在美留学,受西洋建筑影响不浅,且曾佐美国建筑师摩非工作多年,摩非自称对中国建筑有研究,曾设计北京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女大、广州岭南大学,惯于在西洋式建筑物上加上中国式大瓦顶,被中国人讥以“穿西装戴卜帽”。而吕彦直的创作一洗摩非的生搬硬套作风。他所作中山陵及中山纪念堂图案,均外形壮丽,纯粹中国民族风格,而又吸收西方建筑学长处,以现代化材料作为结构手段。中山纪念堂整个建筑面积为3700多平方米,高49米(相当于普通楼宇16层高),可容观众近5000人;而大厅内部完全没有柱子妨碍视线。原来在大厅周围用八条大柱支承着四个跨度约30米的钢桁架,再在这四个大钢桁架上支承八个较小桁架,在上部构成一个八角瓦顶,像一把张开的巨伞。由于钢桁架跨度很大,因此其下形成的空间也相当巨大。至目前为止,广州市的会堂剧院还未有出其右者。另外,基座和石阶选用香港花岗石,砌墙裙的大理石从辽宁运来,墙面镶乳黄色泰山面砖,足部用五色人造石饰面。紫红色巨柱上是宝蓝色琉璃瓦顶:整个建筑色彩鲜明。观众大厅共有11个出入口,5000人在几分钟内即可离场完毕。凡此种种,均被当时建筑界推为杰构。而设计师吕彦直却于1929年3月18日因患肠癌于上海去世,竟不及见中山纪念堂建成,年仅36岁,实为我国建筑界的重大损失。

《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史料》 J09hy5yAIEKd1Jv0z+VMTdEG4GufUBMn1Yrn9BGarKF6SsGo91Ry+g+KZpgKX52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