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曹思彬、林维熊:
越秀区的街道

越秀区街道的得名,来历是多方面的。我们就现有的文史资料来考察一番,街道的得名来自几个方面,说来也颇有趣。

第一是以原有的衙门、公署而命名的。现越华路正南路以东一段,旧称司后街,是因为位于布政司的后面而得名。将军前、将军东、将军西(在中山六路),在清代原是将军衙门。八旗二马路,因曾有八旗会馆而得名。大马站、小马站(在中山五路),是因清兵南下时,曾将这条巷作为官府的马房。

第二是因教育而得名。清乾隆二十五年,盐运司范时纪倡办越华书院,在广中路附近,今天的越华路因而得名。清同治八年,布政使王凯泰倡建应元书院,是为培养科举考试人才而设在三元宫一带,今天的应元路因而得名。广东公立法政大学原为法政学堂,创办于1906年。校址在湛甘泉别墅旧址(在法政路),今天的法政路因而得名。府学东街和府学西街,以“广州府学宫”(在今市一宫)得名。教育路因清末在此设“教育会”而得名。著名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曾担任过教育会会长。

第三是因名胜古迹而得名。光孝寺是广州市的古寺,原是西汉时南越王赵建德的王府,今天的光孝路因而得名。南朝梁大同三年,僧人昙裕建宝庄严寺舍利塔,即今天六榕寺和花塔的前身,六榕路因有六榕寺得名。唐代为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建立了怀圣寺,寺内有设计奇特的光塔,保存到现在,今天的光塔路因而得名。九眼井,以南越王的名井而得名。七块石,以原南汉时代西湖的桥石而命名。南汉在广州建立王朝时,曾在城内(在今教育路附近),开凿西湖和仙湖,并种植红药,称为“药洲”;今天的西湖路、仙湖街,因此而得名。药洲亦称“九曜园”,内有九曜石,北京书法家米芾到广州时,曾在石上题“药洲”二字。现在教育路内,有一条巷九曜坊,因而得名。

第四是纪念历史人物而命名。聚贤坊又名聚仁坊,是纪念五贤人得名。明朝初期,有五位诗人王佐、孙、黄哲、李德、赵介,在今文德路附近建立“南园诗社”,经常聚会吟唱,“五贤”是指这五位诗人。诗书路原名诗书街,是纪念明代诗人张诩而得名。张诩著《南海杂咏》,被人推崇为“诗书”。高第衡是广州市著名街道,因明代巡按使周新曾定居这里而得名。周新为官清廉正直,因铁面无私得罪了锦衣卫指挥使,被明成祖误处死。周新临刑前大呼“生为直臣,死为直鬼!”据说,对面的仰忠街,也是后人为纪念周新而得名。

第五是以地形位置而得名。越秀北路、越秀中路、越秀南路,因紧接越秀山的不同方向而得名。海珠南路、海珠中路、海珠北路,因连接珠江不同位置而得名。

第六是以商业市集而得名。例如米市路、纸行路、麻行街、海味街、麦栏街等,都因过去集中经营某些商品而命名。

第七是因特殊情况及其他原因而得名。例如蒲宜巷,原名蒲夷巷,古时称阿拉伯人为“蒲夷”,因该巷聚居较多阿拉伯侨民,故名。后来因“夷”字不够尊重,故改为“宜”。又如惠福西路有甜水巷,相传过去这里有个水井的水是甜的,故名。

其余还有不少街道的得名,与历史、传说有关,待收集整理后,再来一个续篇。

《越秀区街道得名考》 Fsmxz2mGdh2xACMK0CFcS9uPACVVVcT8utf3yamODlMjPas6c922Ro6UR7YfWjB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