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同样是写春雨,杜甫这首诗有另一种调子。
没错,孟浩然的重点在雨后初晴,杜甫在夜雨乍到。
那可真是好雨呀!它的到来是那么及时。谁都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雨贵于油。怎么刚刚开春,就下了起来?莫非这场春雨是有心灵感应,通人情,知好歹,清楚农业生产需求的?
何况它又是那样的懂事:白天下雨会妨碍农作,狂风暴雨又会破坏嫩苗,悄悄地随着春风在暗夜里飘然而至,轻柔幽细一声不响地滋润大地和万物,才是用心良苦,也才恰到好处。
随风潜入夜,是灵性。
润物细无声,是温情。
雨之好,不仅在及时,更在体贴。
不过,这也只是雨好,不是诗好。
诗,又好在哪里呢?
先看开头。
开头是大白话: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奇怪!诗贵含蓄,杜甫会不知道?
当然知道。
那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大白话来开篇?
因为那雨实在太好,不能不大声喝彩;也因为自己的喜悦之情无法按捺,忍不住脱口而出。更重要的是,只有明白如话,才能直指人心,也才能让人眼睛一亮。
所以,这里不能含蓄,必须直白。
接下来的两句首先是纪实:那雨是悄然而至毫不张扬的,因此不觉入夜,却已随风而入夜;不闻有声,却已润物于无声。
但,写实的背后有用心。
雨随风至本是常规,说“潜入夜”就有了人情味。
雨润万物本是常理,说“细无声”就有了亲切感。
悄悄到来,细细滋润,才叫做体贴入微。
那不动声色的感觉,便全靠这两个字来传达。
这就叫传神,也叫炼字。
只用了两个字,就出神入化。
传神的同时也传了情,喜爱之情正可谓跃然纸上。
现在再看上半段: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笔调明快,语气轻松。
落笔也都在雨上。
但是紧接着,诗人却笔锋一转写到了雨中之景: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是啊!田野上原本若隐若现的小径,此刻已经与低垂地面的乌云融为一体;一团漆黑之中,只有江上的渔船灯火独自明亮,更显得雨意正浓。天地之间,充满了那及时雨的浓情蜜意。
这是怎样的雨夜啊!
春水都要从纸上溢出来了。
的确如此,要不怎么说“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锦官城就是成都,杜甫这首诗正是在成都写的。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第二天早上你去看看吧,那些被雨水浸透的花儿都是沉甸甸的。
那么,这是诗人的想象,还是亲眼所见?
并不重要。要紧的是,这句话中的“重”要读重量的重,不读重复的重。重量的重才有沉甸甸的意思,也才符合诗的要求。
没错,这是一首五律,也就是五言律诗。
五律是格律诗,格律诗的知识在附录中讲得很清楚,读者最好先看一下。不看也不要紧,但必须注意下面这几个字的读音:
俱:平声字,读如居。
看:平声字,读如堪。
重:去声字,读重量的重,不读重复的重。
比较难掌握的是入声字,读不出来,也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