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9
中文文法没有明确的时态变化

中文文法的另外一个简约特性表现在时态上。中文动词从来没有明确的时态变化。古文里所描述的,究竟是说话当下的现在、过去、未来发生的事,不是那么清楚。

现代中文受西方语法的影响,在动词时态上做了重要的修正和补充。我们用“了”来表达过去式或完成式。“他出发了。”“他写了遗书。”我们用“着”来表达现在进行式。“我正读着你的来信。”“她看着我。”我们用“要”来表达未来式。“天要亮了。”“快要吃饭了。”

古文中没有这些功用明确的语词,来锁定动词的时态。从今天的角度回头看,最麻烦的是古文中简单现在式与简单过去式,在形式上几乎完全一样,没有分别。要判断是现在式还是过去式,基本上要靠上下文脉络,不会表示在文法形式差异上。这个特点的影响或许更加深远,因为它牵涉中国人看待时间的方式。

语言、文字是思想的基础。思想无法离开语言、文字而独立存在。不严格区分现在与过去的语言、文字习惯,连带产生不严格区分现在与过去的思想。受语法、文法的制约,要去严格区分现在与过去,会很困难。在这种思想中,会倾向于将过去与现在视为一体,至少是视为一个没有明白断裂界限的连续体,内化相信现实离不开历史。反过来,随时意识到历史和现实的密切关系的思想,又会进一步保留甚至强化不区分现在式与过去式的文法规则。

中国文字最早的成熟运用,是甲骨文。商朝甲骨文的功能,是沟通、记录来自祖先鬼神世界的信息。那是人世之外的另一个想象空间,而且也是另外一个与人世不同的时间领域。祖先活在过去,所以称其为祖先。以前存在过的人死了,才进入另一个领域,变成祖先。很自然地,祖先身上带着的,是过去的时间。现在的人通过巫诅之术和祖先沟通时,也就必然将过去的时间,形成了现实时间与过往时间的迷离重叠现象。

或许就是这样的起源因素,使中国文字文法不讲究判别现在与过去。现在与过去在文法中同属于一个暧昧的混杂时间领域。

语法文法中对于时态的不强调、不讲究,必然影响中国人看待人生、人世的眼光。我们对于孔子的理解,不能不注意到他信持的时间观。他深深相信过去,相信人在现实中能做的最大努力,就是把大家带回以前的黄金年代。这种向后看、以过去为准则的价值观,背后有语言文字的法则作为支撑。

还是用英文来对比。大家在学英文的过程中,应该都跟假设句奋斗过吧?我猜很多人到今天都没有把握如何正确使用在假设句中的动词时态。If I were you...If I had been to Taichung,he would not have die...这种句子特别的地方在哪里?从文法上就表明:这是不会发生、没有发生的假设。换句话说,使用假设句时,英文文法要求说话的人判断:这件事会不会发生,有没有发生。可能发生的和不可能发生的必须清楚区隔开来。

中文没有这种区别。“如果我去了,他不会死。”这个句子里没有过去、现在或未来,也没有可能发生或不可能发生的判断。这是我们说话、写作的方式,难怪我们弄不懂、学不会英文的假设句。

在英文文法所构成的思想世界里,不会出现像孔子那样的人。每次说到过去,说到周公,说到制礼作乐,文法上都要求必须以和现实不同的过去式来表达;每次提起回归到过去的情境、状态,文法上都要求必须以认定为不可能逆转时间的假设句来表达。文法上已经使这种目标、这种梦想看来如此有距离,如此不可能。 p3QsnRfzM84hxba/s/cUjKQDYzgP9oqzFvUxXUX2/VdkBlBfDkae9JwWY3ALMCx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