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他坚守气节客死他乡,却为何还是背了“千古骂名”?

这个人,历史教科书里有,不过在提到他为数不多的几笔中,他给人的印象是“封建迷信,迂腐透顶”,然后是一句著名评语:“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但如果仔细去了解一下他的故事,你会发现教科书说得倒也不错,却似乎又缺了些东西。

1

1858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终于攻破了广州城。

这是英法联军继1856年之后,第二次攻破广州城。而1856年由进攻广州开始的那场战争,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有一个官方的称谓——“第二次鸦片战争”。

只是这第二次攻破广州,是真正地破城了。

叶名琛像(版画)

城破之后,广东巡抚柏贵、广州将军穆克德讷先后向英法联军投降。不过,侵略者们知道,这两人并不是当时广州城的最高领导。

几天之后,英法联军在广州城老城的督抚衙门里,找到了他们要找的人。

那个清朝官员头戴顶戴花翎,身穿正式官服,端坐在朝堂之上,仿佛面对的不是荷枪实弹的英法联军,而是前来击鼓鸣冤的百姓。

英国士兵一拥而上,将那个清朝官员带走了。走的时候,那位官员面不改色,步履从容。

他就是当时的两广总督——叶名琛。

2

说叶名琛年少成名,应该是不错的。

叶名琛出生在1807年,17岁就考取了贡生,获得了进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资格。叶名琛长大后并没有“泯然众人矣”,而是呈火箭式蹿升,在不到40岁的时候,就被任命为广东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干部。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前,在广东当官是个肥差,但1840年之后,到广东当官,是个尽人皆知的苦差。

为什么?因为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作为战败求和的结果,广州位列“五口通商”的城市之一——去了那里,就要和洋人打交道啊。

然而叶名琛在这一个岗位上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在各省巡抚因为与洋人打交道不利而纷纷被降职甚至罢免的年代里,叶名琛却不断立功,不断升迁,堪称那个时代的一个奇迹。

靠什么呢?无非两个手段。

第一个手段,就是对内杀人如麻。别看叶名琛出身书香门第,在教科书上表现得迂腐懦弱,但其实他杀起人来一点都不含糊。

1854年,佛山“三合会”起义,围攻广州不果后撤退。叶名琛在此后开始大肆逮捕屠杀起义人士。

当时,曾带领第一批中国儿童留洋的容闳刚刚回国到广州,他目睹了这一场大屠杀,表示难以置信:“彼两广总督叶名琛者,于此暴动发生之始,出极残暴之手段镇压之,意在摧残方茁之花,使无萌芽之患也。统计是夏所杀,凡七万五千余人。以予所知,其中强半皆无辜冤死。”

容闳的住所离广州刑场很近,所以他印象深刻:“场中流血成渠,道旁无首之尸纵横遍地。盖以杀戮过众,不及掩埋。且因骤觅一辽旷之地,为大圹以容此众尸,一时颇不易得,故索任其暴露于烈日下也。时方盛夏,寒暑表在九十度或九十度以上,致刑场四围二千码以内,空气恶劣如毒雾。此累累之陈尸,最新者暴露亦已二三日。”按容闳的说法,叶名琛杀人,“不讯口供,捕得即杀,有如牛羊之入屠肆”。

清朝末年,各地起义不断,广东地区尤为突出。在镇压各路起义中,叶名琛就是凭借这样的强硬手段,深得朝廷赏识。

1852年,在叶名琛45岁时,就做到了两广总督——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广东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再加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和广西军区司令员。

3

叶名琛深得赏识的另一个手段是对外的,就是对洋人“拖”字为先。

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大清帝国被迫向西方世界开通了自己5个口岸城市。其中福州、厦门、宁波、上海,都陆续在城内开通了领事馆,但在最早接触的广州,洋人却碰到了大阻碍。

广东人在抵制洋人这件事上,非常团结。自“三元里抗英”事件之后,广东人对英国人入城开领事馆一事一直强烈抵制。

“拖”字诀的首倡者,是当时的两广总督耆英。1847年,耆英与英国人秘密达成条约:广东人民太剽悍,你们给我点时间,两年之后,必定按照约定让你们进城!

结果英国人眼巴巴地等啊等,等到了1848年,耆英通过在京城活动,得以调离广东,拍拍屁股走人了。接着徐广缙担任两广总督。徐广缙也不触怒英国人,照例用了一个“拖”字诀。不仅如此,徐广缙还秘密召集广州各乡的团练,一度人数超过10万人,他们经常驾小船攻击英国船只,让英国人不敢惹众怒贸然进城。

拖又拖不起,打又不敢打,当时英国人只能不再提入城之事。

消息传回朝廷,咸丰帝龙颜大悦:“不折一兵,不发一矢,中外绥靖,可以久安,实深嘉悦!”于是封徐广缙为一等子爵,叶名琛为一等男爵。

叶名琛是当时的广东巡抚,也就是地方二把手,在这个“拖”的过程中全程参与,出谋划策,功劳不小。

1852年,徐广缙被调去镇压太平军,叶名琛接任两广总督。听说换了个总督,英国人的心思又活了。当时的香港总督,英国人包令(Bowring)再次向叶名琛提出了入城请求,被叶名琛再次婉拒。

叶名琛的底气也挺足的:我的两任前任都“拖”下来了,我难道不行?但就像击鼓传花,叶名琛当时不会意识到:自己拿到的是最后一棒。

4

1856年,一艘叫“亚罗”号的三桅帆船,让叶名琛的命运发生转折。

“亚罗”号是一艘商船,在当时的香港英国当局登记过。在这艘船抵达广州时,当时的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接到举报,率人登船捉拿藏在船上的海盗,后来将船上的12名水手扣押。这个举动引起了“亚罗”号船长、英国人肯尼迪的抗议,说中国人侵犯了英国的主权(他要求按《虎门条约》约定,由英国人自己审问犯人),而且还抗议中国官员撕毁了英国的国旗。

当时英国人画的“亚罗号事件”

但是,这件事中英国人的做法其实是毫无道理的。

第一,“亚罗”号虽然在香港登记过,但其实登记有效期已过了两周了。

第二,就算在香港登记过,但“亚罗”号的船主是中国人,英国人肯尼迪只不过是一个被雇用的船长而已,中国人在自己的港口,是有权登船检查的。

第三,当时要逮捕的海盗梁明太和梁建富,确实就是以水手的身份待在船上。

第四,当时船上根本没悬挂英国国旗,只是挂了一幅信号旗。(其实当时清朝也没有所谓“国旗”的概念,参见“馒头说”中《一场斗殴逼出的国旗》一文。)

但是,当时的英国领事巴夏礼抓住机会,开始向两广总督叶名琛施压:要梁国定出面送还被扣押水手,公开道歉。

经过审讯之后,叶名琛照会英国领馆:那12人中,确实有梁明太和梁建富两名海盗,中国官府再留下一个叫吴亚作的人做证人,其他9人可以立即送还。至于“亚罗”号,因为是中国人的船,当时船上也没有悬挂英国国旗,所以绝无侮辱国旗这件事。

巴夏礼接到叶名琛回复后表示不满意,要求24小时内释放全部水手,并且正式道歉。

叶名琛接到英国的最后通牒后,退了一步,表示可以把吴亚作也放还,只留两名海盗。

巴夏礼还是不同意。

最终,叶名琛派南海县县丞亲自送12名水手到英国领事馆,但拒绝道歉。

应该说,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叶名琛还是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马克思曾在1857年1月23日的《纽约每日论坛报》上撰写社论,这样评价:“在整个事件过程中,错误在英国人方面。……确实,这个中国人如此令人信服地把全部问题都解决了。”

但是,只想要一个借口的英国人,却拒绝接收水手了。随后,英国军舰开始炮轰广州城。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5

在战争的爆发点广州,叶名琛其实并不是不少人以为的那样“消极抵抗”。在当时的广东,精锐部队都被调去镇压太平天国了,叶名琛虽为两广总督,但其实面临的是一个无兵可用的局面。

即便如此,英国军舰一开炮,叶名琛就在城内贴出了告示,号召军民同心,共同抵抗侵略者:“英夷攻扰省城,伤害兵民,罪大恶极……但凡见上岸与在船滋事英匪,痛加剿捕,准其格杀勿论,仍准按名赏三十大元,解首级赴本署呈验,毋稍观望。”

另一方面,叶名琛抓紧修复城墙和炮台,和他的前任一样,招募大量乡勇一起守城。白天,他让乡勇对英军采取袭扰战;晚上,他派装满炸药的沙船冲击在岸边休息的英国军队,还派出火筏对英国军舰进行火攻。

值得一提的是,叶名琛还颇具战略眼光:派人袭击英国军队的战略后勤基地香港,并对香港施行禁运,甚至还派人去香港投毒。这一度让香港陷入极大的恐慌,很多英国人都逃到澳门去避祸。

在叶名琛的各种手段之下,英国军队围攻广州4个月不克,香港总督包令甚至因此被英国政府解职。

那么这样看来,叶名琛似乎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民族英雄了?

唉,也不尽然。

在英军围攻广州的过程中,叶名琛始终镇定自若,处乱不惊,是他真的有大气魄?不全是,也是因为他迷信。

叶名琛在总督衙门里,为他和自己的老爹建了一个“长春仙馆”,里面祭祀的是吕洞宾、李太白二位大仙。抵抗英军的一切军令和行动,叶名琛都要先扶乩(中国道教的一种占卜方法)一番。他反复宽慰部下说:“十五日过后即无事。”那就是占卜得来的。

另一方面,让叶名琛颇为自得的是,他在这场战争中率先打起了情报战。他一面大力逮捕广州城内给英国人通风报信的“汉奸”,一面又发动自己安插在香港多年的“情报网”,为他送来英国人的各种情报。叶名琛自豪地说:“我合数十处报单互证,然后得其端绪。”

可惜的是,他在香港的那些“情报人员”业务能力都不过关,很多人只不过是传递些在当地公开出版的新闻报刊信息给他而已。最关键的是,还经常传递错误的情报——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人明明打赢了,传递来的情报却是英国人输给了俄国人。

基于这种假情报,叶名琛判断英国人必不能坚持多久,自会撤退。

但事实是,1857年10月,暂时退到香港的英国军队,等来了额尔金爵士率领的援军,以及决定一起入伙的法军。当时英法联军有绕过广州的念头,但通过一艘截获的中国官船上的文件得知,叶名琛已经无钱再支付乡勇的酬劳了,换句话说,广州城其实已经基本无兵可守。

12月29日,英法联军终于攻进了广州城。

叶名琛坐在轿子中被送往“无畏”号军舰

6

抓到叶名琛后,英国人并没有虐待他。

叶名琛与其说是被“抓走”的,倒不如说是被“请走”的——他被允许带着自己的仆人和衣物、粮食,坐着轿子上了英国的战舰“无畏”号。

按照英国人的想法,叶名琛在广东经营了十多年,又素有清廉之名,肯定深受百姓爱戴,部下也会想尽办法营救他。于是,英国人决定将叶名琛带到印度的加尔各答,远离中国,以防民心难服。

但其实,英国人想多了。叶名琛被捕后,咸丰帝压根儿就没想过救他,反而因为怕英国人拿叶名琛当人质来要挟政府,立刻罢免了叶名琛的一切职务。不仅如此,还通知广东当局:“叶名琛办事乖谬,罪无可辞,惟该夷拉赴夷船,意图挟制,必将肆其要求。该将军署督等可声言:叶名琛业经革职,无足轻重。使该夷无可要挟,自知留之无益。”

《伦敦新闻画报》上刊登的叶名琛被抓获现场的图片

但已经离开中国的叶名琛,并不知道这些。

叶名琛在“无畏”号军舰上被关了48天,然后被送往加尔各答。因为晕船,叶名琛在船上呕吐不止。但每次吐完,身高一米八的他都要整理官帽和服装,因为要保持大清官员在“夷人”面前的形象。英国人对他客气,有人上船看到他会脱帽致敬,他也会脱帽还礼。

只是,叶名琛以为在军舰上会见到额尔金爵士,并想当面斥责他。但事实上,额尔金压根儿就没想过见他。

军舰到了加尔各答,叶名琛依旧还是气宇轩昂地上岸,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形象。

从上岸开始,他就自命为“海上苏武”。

据后来回国的叶名琛仆人回忆,叶名琛原来是有一个美好愿望的:英国人会把他送到英国,然后他就能面见英国女王,并和她当面对质:为何要无故挑起事端?

在加尔各答,叶名琛每天都在打腹稿,做准备,等待与英国女王见面的那一天。同时,他让人每天翻译鸦片战争的战事新闻给他听,听到英法联军获胜,就捶胸顿足,听到清朝军队获胜,就喜笑颜开。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叶名琛自己也渐渐认识到:英国人从来没有想过把他送到英国,只是想让他在加尔各答待着,远离广州而已。而他也不太可能像苏武那样回归大汉了。

在自己带来的粮食吃完之后,悲愤的叶名琛决定效法古人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不吃外国人的粮食。

1859年4月9日,绝食一个多星期的叶名琛,含恨逝世,终年52岁。

7

叶名琛死后,英国人将他的尸体收敛入棺,送回了中国。

据他生前的仆人回忆,叶名琛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辜负皇上天恩,死不瞑目。”

而就在叶名琛被英国人抓去之后,咸丰帝是这样下诏关照清军的:“勿因叶名琛在彼,致存投鼠忌器之心。该督已辱国殃民,生不如死,无足顾惜。”

馒头说

还是说说叶名琛那著名的“六不将军”称谓:“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拆分出来看,叶名琛确实“不死”“不降”“不走”,但这没什么丢人的。

但他并没有“不战”和“不守”。

至于“不和”,那是皇上不允许他“和”,他就没权力“和”,而皇上需要“和”的时候,他能做的只是“背锅”而已。

也正是因为这六个“不”,让叶名琛成了一个很难下笔的人。

你说他迂腐吧,在“亚罗号事件”的处理上,他做得有理、有利、有节;但你说他有见识吧,被俘后却幻想自己能和英国女王当面对质。

你说他避战吧,他发动乡勇,积极备战,主动迎敌;你说他善战吧,却事事先要占卜,还误信错得离谱的情报。

你说他狠辣吧,对内杀人如麻,对外却一筹莫展;你说他怕死吧,城破之日,巡抚和将军都降了,只有他正襟危坐,不降不走,最终在异乡绝食而死……

令人一言难尽的叶名琛,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晚清一批还算有能力的大臣的缩影。

如果没有洋人,叶名琛可能是晚清的一代名臣(他以清廉闻名,在内政和理财方面也很有天赋,同时又心狠手辣),但把他放到更大的舞台上,身处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时代,他的见识却远远不够,他的能力也捉襟见肘,以至要靠占卜寻求力量,凭气节留住底线。

别说叶名琛,会做官如曾国藩,也在“天津教案”中栽了跟头;能力强如李鸿章,最后还是背了个“卖国贼”的恶名,呕血而亡。

曾有人作一联挽叶名琛:公道在人心,虽然十载深思,难禁流涕;灵魂归海外,想见一腔孤愤,化作洪涛。

“孤愤”估计是有的,但“公道”又如何说起呢?

面对大变局时代,比起“一腔孤愤”,更重要的还是“睁眼看世界”吧。 h5s45L0pGRyRMbfCkN/MWwo2mYgFcJvbf1WNzUL2Ryhnv2qEMAD9/89UkFIXArz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