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遮住眼睛,看不见幸福吗?
你寂静无声,感受不到幸福吗?
电影《阿飞正传》里,阿飞的人生就象一只鸟儿,一直在不停地飞,有一天停息的时候,就是它死亡的时候。这个充满禅意的比喻让我们知道:人们常常在不停地寻找幸福,却不知道幸福也许就在身边。
不要做幸福盲人,要做那个时刻感觉温暖与幸福的人。
亲爱的:
我现在是冷血动物吗?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最近我感觉不到幸福了。我工作在北京的国贸,每天早上挤在汹涌的人流里去上班。这份工作对于我,就象一种挣钱谋生的手段,我从中感受不到丝毫乐趣可言。
早上,我还睡眼惺松,却要开车上路了。透过车窗,我看见很多像我一样,满脸疲惫或者木无表情的现代人熟练的驾驶、机械地前行着。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常常这样自问。
结论当然不是,可是我找不到改变的力量。上班、下班,回家睡觉,日子过得象干物女。今年八月开始至今,我都会偶乘地铁,也许人与人之间距离的贴近,可以使我不再那么的孤单?别人是否比我幸福?而当地铁带着巨大的轰鸣声呼啸而来时,我看见人们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当乞讨的老者颤颤巍巍地走过,大家像我一样表情木然。我记得以前上学时,还会常常为帮助过某个人而沾沾自喜。现在,我连帮助人的热情也没有,觉得这个世界和自己没有关系了。
我以前喜欢听歌,小时候还会为一首好听的歌而泪流满面。我还迷恋过琼瑶,喜欢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但现在,我嘲笑自己的那些感动。我对再好听的歌也无动于衷,更不要说肥皂剧里那些让我哧之以鼻的虚幻。
生活中有幸福吗?我不知道幸福在哪里?更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一个钢铁怪物,小时候读过卡夫卡和大江健三郎的作品,我感觉自己就象他们作品中描写的缺乏感情的城市机械动物。活着,就是日复一日,就是重复、单调,就是没有生机。
前天是我的生日,有些朋友发短信来祝贺生日,可我居然连过生日的心情也没有。我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如此麻木?为什么我感受不到幸福?
此致
那个敬礼
一个幸福盲人
每天忙碌于商场,缺乏真诚的微笑。长久下来,在面具的扮演下,慢慢失去自我——这是《菊花刀》中对于日本商人的描写。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家发现,当日本高速工业化时,许多日本人感受不到幸福了,特别是那些劳碌的商场人士。
心理学家分析后认为,这是因为日本人喜欢带着职业化的面具示人,即使微笑也是职业性的。过于压抑感情的结果是越来越将面具当成真实的自己,最后造成人格分裂。心灵缺乏真诚的滋润,慢慢干枯了。
你是否什么都不相信?
琼瑶太假,许巍太做作,至于爱,你的口头禅是:我爱你,谁来爱我?
愤青的典型表现是什么都不相信。王朔的消解崇高让愤青们欢喜不已,他们打着消解人性的大旗,喜欢深入人性的黑暗和丑陋。他们嘲笑爱感动的人,嘲笑那些轻易流露感情的人,他们只看到月亮的背面,怎么能看见太阳的光明?
慢慢的,幸福就像光明一样远离了他们。
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许多人的回答是不轻易流露感情,能够懂得克制和压抑自己。所以,他们喜欢老成,喜欢不露声色。所以,得意时不能忘形,失意时不能悲伤;所以,悲伤时不能哭泣,感动时不能流泪。
但感情是不能被压抑的。它就像肥皂泡,被压抑,最后它就远离你,消失得无影无踪。
生活除了工作,没有任何乐趣可言。更重要的是,工作又不是乐趣,只是某种躲避空虚的借口。比如情感上没有幸福可言,不会赏花作赋,不会旅行看风赏月,只好以工作打发时间。
那些压力过瘾症患者,最容易变成过劳模。心理学家发现,有一类人喜欢过度的压力来充塞身心。但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是理想主义献身者,他们只是需要工作来缓解内心的虚空。久而久之,他们就象一个被压力充斥的气球,直到身心不堪压力而爆炸。
每天过着两点一线(办公室——家)的生活,不谈恋爱、不爱交际,工作中不求发展等等,是许多干物女生活的写照。日子越过越单调,越过越封闭,到了最后,自己都会问自己:难道,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吗?
独乐乐会让自己沉浸在狭小的天地里,渐渐变得自闭起来。失去对于宏阔和丰富性的关注,便很难感受到幸福。
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卡夫卡在《城堡》中写过这种现代人的困境。在哲学家萨特看来,没有意义,人们便没有自由感。因此,被迫工作、被迫生活,一切都在被迫中进行,岂能体会自由的愉悦感和幸福感?
某聘网站发布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找不到乐趣,觉得是在被迫工作,甚至更多人觉得郁闷。因此,哪能有幸福可言?
虽然在各大书店里我们也总是能看到许多“心灵鸡汤”告诉你如何发现幸福,但是不幸福感的人却还是越来越多,这到底是为什么?
一个最典型的故事是渔夫和国王的故事,国王在海边愁眉苦脸,渔夫却很快乐,因为他要求简单,懂得放弃。
谁是最有幸福感的人,全球调查显示,不是最富有的美国人,北欧人,也不是日本人、中国人,而是相对贫穷而封闭的不丹人。他们感受幸福感的能力最强。也许你会说,那样的幸福感是一种低层次的幸福感,但在哲学家们看来, 穷人和富人的幸福感没有高下之分,从这个意义上,上帝才是公平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从街头的微风、变幻的四季颜色,还有阳光下跑过的孩子的脸上,感受马斯洛提到的“高峰体验”。在马斯洛看来,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有一天坐在阳光下的客厅里,看着丈夫和孩子吃早餐,突然涌起的一种幸福感就是心灵的高峰体验。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这种高峰体验,抓住它,并且感受它。
工业文明和枯燥的职场生活,会越来越扼杀人的天性。所以,你不会在办公室看到一个成天开怀大笑的人。只有在自然中,人们才会找回失去的童年的天真和快乐。隔一段时间,离开城市,去亲近自然,找回被压抑的灵性。
为什么一定要压抑感情?为什么必须淑女?为什么不能大笑,不能嚎啕大哭?试着放纵自己的感情一回,你会发现全身是如此轻松。
印度贫富差距很大,但是印度人的幸福感却很高。这是因为他们的宗教里,经常强调感恩:感谢神让我拥有早餐——虽然它并不丰富;感谢神让我和心爱的人在一起——虽然偶尔会有争吵;感谢他让我们全家健康——虽然过得并不富有。
学会感恩,才会慢慢找到幸福的力量。
如果没有放弃,怎么能够得到?逃离外企的于志军说,当他在外企过着月薪三万,但没有私人空间,忙碌得愁眉苦脸的生活后,他最终选择了放弃。“生活不止是工作。如果拥有更多的金钱,依然让我不幸福,我为什么不可以过另一种生活?”他去做了一家动物保护基金会的志愿者,虽然不富有,但快乐。
如果你不能放弃,那么就试着给心灵以自由——这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所提出的“发现生活的意义”。他在二次世界大战时,被德军关进了集中营。许多同伴从此都觉得没有幸福可言。但弗兰克尔发现,即使在如此不自由的环境里,人心里依然可以给自己找一种自由的感觉。他自己就是靠着这种幸福感,活了下来。这也是佛教里的禅意表达:立坐当下,热爱当下。即使环境很残酷,但如果你能自己让心灵感受愉悦,你就活得更加轻盈。
所以,从现在开始,即使不喜欢工作,尝试着给他一些意义感。我是行政管理人员,可以为他人做后勤服务;我是模特,可以让别人欣赏到美。拿下笔来,记下自己对社会的贡献,你就会热爱自己的工作。
这不是一种权宜之计,所以巴菲特有一段时间感受不到幸福,心理医生建议他去做慈善,帮助他人。富豪们在心灵出现危机时,纷纷捐献金钱,不仅是道德高尚,更是拯救自己消失的幸福感的体现。
看看山区孩子艰苦的读书条件,看看养老院里老人的艰辛晚年,回过头来,你会珍惜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