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杭州西湖
英宗治平二年(1065)二月,苏轼签书凤翔府判官的任期届满后回到京城,除判登闻鼓院。苏轼回到京城后,与父亲及弟弟团聚。五月二十八日,他深爱的妻子王弗去世,时年二十七岁。六月,殡京城西。之后不到一年时间(治平三年四月二十五日),父亲苏洵也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英宗闻而哀之,赐给绢帛银两,资助办理丧事。苏轼辞谢了赏赐,请求赠给父亲一个官职,于是朝廷赠苏洵光禄寺丞。苏轼怀着非常沉痛的心情,与苏辙一起,雇船将父亲及妻子的灵柩运回故乡眉山安葬。治平四年(1067)六月,遵父遗命,葬妻王弗于母程夫人墓侧,作墓志铭。十月二十七日,葬父苏洵于眉州彭山可龙里老翁泉,与母程夫人同葬,手植青松营茔。兄弟俩依礼服孝守丧两年零三个月。熙宁元年(1068)七月,服孝期满。后不久,苏轼娶王介(君锡)之幼女王闰之(季璋)为妻。王闰之是苏轼前妻王弗的堂妹。十二月,苏轼兄弟便北上剑门,从陆路返回京城。
熙宁二年(1069)二月初,苏轼回到京城。二月中,以殿中丞、直史馆授官告院(主管颁发官吏凭证文书),兼判尚书祠部。
苏轼离开京城的几年里,朝廷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神宗即位后,想改革弊政,富国强兵,他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先后离京。那时朝野议论纷纷,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前几年的“平和世界”了。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有多方面原因。
宋太祖赵匡胤夺取政权后,吸取了唐王朝因藩镇割据而最终亡国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把全国的军权、政权、财权等统统集中到自己手中,以保证国家秩序的稳定。
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的兵权,交给文臣掌管,并又常常调换、换防各地军将、士兵,目的在于“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样做虽然可以避免出现军阀拥兵自重的局面,但却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对于地方政权机构,朝廷实行分散权力、互相牵制的措施。例如,地方政府设置知州为地方行政首长,又设置通判为地方行政副首长。通判往往由朝廷派遣京官充任,虽然是副职,却有权直接向皇帝上奏。地方事务也由知州与通判共同处置。这种安排是为了防止出现地方政权专断独行,但也造成了行政内耗、效率低下等弊端。
在财政方面,对内,要求地方财赋大多数上交朝廷。北宋朝廷优待百官,那些高官的俸禄非常丰厚。当时宰相、枢密使月俸300贯,春、冬衣服各赐绫20匹、绢30匹、冬棉100两,每月禄粟各100石,谦人(仆役)衣粮各70人,每月薪(柴草)1200束,每年炭1600秤,盐7石等。(《宋史·职官志》)随着官僚机构的极度膨胀,用于官员俸禄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对外,北宋一直处在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之中,为了换得暂时的安宁,宋朝每年向西夏交纳七万两白银、五千匹绢、三万斤茶叶,向辽国交纳二十万两白银、三十万匹绢,这又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当时朝廷面临重大的财政危机。
宋神宗即位时,国库空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二十岁的宋神宗即位后,决心锐意变法,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局面。他在官吏中反复挑选,最终选中王安石主持变法。熙宁二年(1069)二月,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建立负责变法的专门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改革户口、赋税、财政收支、粮食漕运、工商收入、兵器制造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事宜。在财经、军事等方面推行一系列的新政策,其核心目的在于强国富民,巩固朝廷统治。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均输法:供应国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熙宁二年(1069)七月,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由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况,斟酌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情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从便变易蓄买”,贮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均输法夺取了富商大贾的部分利益,同时也稍稍减轻了纳税户的许多额外负担。
·市易法:熙宁五年(1072)三月,颁行市易法。在开封设置市易务。市易务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待至市场上需要时出售,商贩可以向市易务贷款,或赊购货物。后又将开封市易务升为都提举市易司,作为市易务的总机构。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垄断市场方面发挥了作用,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免行法:熙宁六年(1073)七月,正式颁行免行法。免行法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
·青苗法:熙宁二年(1069)九月,颁布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仓、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
·募役法:熙宁四年(1071)颁布实施。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方田均税法:熙宁五年(1072)颁行。方田均税法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丈量土地,检验土地肥瘠,分为五等,规定税额。丈量后,到次年三月分发土地帐帖,作为“地符”。分家析产、典卖割移,都以县官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登记,发给契书。方田均税法的颁布实施限制了官僚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和人口。
·农田水利法:熙宁二年(1069)颁布。条约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在王安石的倡导下,一时形成“四方争言农田水利”的热潮。
·将兵法: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熙宁七年(1074)始,在北方挑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较多的武官专掌训练。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保甲法:熙宁三年(1070)颁行。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便稳定社会秩序。
变法派还改革了科举制,整顿了各级学校,注重为社会培养改革急需的人才。
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但也遇到了空前巨大的阻力。北宋王朝是个需要求变图新的社会,但也是一个因循守旧已成习惯的保守社会。新法一出台,就在朝廷上下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变法派的代表是王安石,反对派的代表是司马光,两派的观点简单归纳起来就是:
变法派认为,要迅速打破烂摊子,尽快重建新规矩;反对派认为,还是维持老规矩,慢慢改掉老毛病。变法派认为,国库空虚,要用行政权力监管经济,将财富从地主商人的手里收过来,装到国库里;反对派认为,这是与老百姓争夺利益,这样会扰乱经济秩序。
对于任何一个政权,巩固统治,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是第一要务。从当时形势来看,朝廷对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控,增加国库收入势在必行。但关键在于如何正确把握朝廷利益与百姓利益的平衡分寸。朝廷过度干预经济生活,争夺百姓利益,肯定会出问题。当时变法派与保守派形成剧烈的政治斗争。朝中有很多社会声望较高的老臣或称病引退,或自求外任,以消极抵制的方式表达他们的不满。但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他们一如既往地坚持推行变法革新政策。由于原有老臣的引退、罢免、外迁,王安石不得不大量起用新人,一些投机取巧的小人乘机混入变法派队伍。
当时的朝廷变法派与反对派唇枪舌剑,怒目相向;变法举措纷纷出笼,如火如荼;人事调整大起大落,鱼龙混杂;社会舆论是非难辨,人心惶惶。为父亲守丧期满的苏轼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重返京城,担任殿中丞、直史官,差判官告院(负责颁发官吏授官凭证机构)。苏轼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偏于保守,故而不赞同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变法。
苏轼主张循序渐进的变革,他反对王安石疾风暴雨式的急进变法,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苏轼认为,针对当时的朝政局面,变法应当循序渐进,不应急躁冒进。他主张进行和风细雨式的改良,“见之明而策之熟”,“先定其规模而后从事”,而反对王安石疾风暴雨式的革新变法。
二、苏轼认为,得到人才的途径在于知人,知人的方法在于求实,变法的关键主要在用人而不在改革现行体制。他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是在动摇朝廷的根本制度,同时王安石在用人方面存在重大失误,所以坚决反对。
三、苏轼与一大批反对变法的元老重臣、名门贵戚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渊源关系,这些大臣的态度影响着苏轼的政治立场。
当时,苏轼只有三十多岁,从政经历还不丰富,对北宋王朝的政治危机、社会弊端认识不够深刻,对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方面认识不足,消极方面则估计得过于严重。
苏轼给神宗先后上了《议学校贡举状》、《拟进士对御试策》、《上皇帝书》、《再上皇帝书》等多封奏章,系统阐述自己反对变法的理由和态度。
他告诫皇帝,现在的变法“譬如乘轻车,驭骏马,冒险夜行,而仆夫又从后鞭之,岂不殆哉!臣愿陛下解辔秣马,以须东方之明,而徐行于九轨之道,甚未晚也”(《拟进士对御试策》)。意思是说,现在的变法,就好比有人在深更半夜坐着马车奔跑在山间小路上,前面是骏马狂奔,后面是马夫拼命地鞭打,随时都有车毁人亡的危险。希望陛下解下马鞍,喂饱骏马,等到天亮后在大路上慢慢行走,也并不晚啊!
他告诫皇帝:如今的为政之道、变法举措,就好比医生在患者身上用毒药,以性命的死生来检验药效。大宋百姓,都是陛下的子民,难道可以用他们来试验毒药的药效吗?如今的变法之政,小用就会有小失败,大用就会有大失败,如果一意孤行不加以制止,终究会导致国家大乱败亡。这并不是在危言耸听,自古国家存亡都寄托在百姓、军队、官吏、士人四类人心之上,朝廷失去了这四类人心,就会发生变乱。如今陛下占有所有这些不利的因素。(见苏轼《再上皇帝书》)
宋神宗欣赏苏轼的才干,他曾经当面询问苏轼对变法的意见,表示即便是当面指出自己的过错也不会怪罪。苏轼的回答果然也不客气,他说:“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速,进人太锐,听言太广。”(《上皇帝书》)意思是说:陛下英明神武、天纵英才,不可谓不英明、不勤勉、不果断。但是,陛下太急于求成,提拔官员太快,耳朵太软,什么意见都听。请陛下静下心来,细心观察,徐徐图之。神宗对苏轼的这三点意见非常重视,表示一定深思熟虑,认真改过。
苏轼见王安石力赞神宗独断专行和专意任用大臣,因此在进士考试策论出题时,用“晋武帝平定东吴因为独自决断而成功,苻坚伐晋国因为独自决断而亡国,齐桓公专意任用管仲而称霸,燕哙专用子之而失败,事情相同而结果不同”作为题目。王安石更加恼怒,让御史谢景温诬奏苏轼回蜀为父亲办丧事时,往还多乘船,载物货,卖私盐。但一再追究,一无所得。
苏轼的一系列反对变法的言论让王安石非常恼火,他想方设法削减苏轼的影响力。宋神宗想用苏轼修中书条例,后又想用苏轼修起居注,张方平、司马光、范镇先后举苏轼为谏官,均被王安石阻止。王安石对神宗说:“苏轼确实有才华,但学问的路子不正,像苏轼这样的人,其学问很少能够有用于世,反而会有害于世,陛下不可不明察。”诋毁苏轼的话听多了,宋神宗对苏轼的看法渐渐有了改变,他曾对司马光说:“苏轼并不是一个道德品质好的君子,我觉得你对他并不了解。”于是,改革派的一些新进小人便蠢蠢欲动,罗织罪名,企图拔掉苏轼这颗眼中钉、肉中刺。苏轼深知,再在朝廷这个是非之地呆下去,肯定会惹祸招灾,于是他主动向皇帝奏请离开京城到外地去做官。他想,无论怎样,在地方上总能为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当时的神宗很希望才华卓著的苏轼能够留下来参与变法,但苏轼执意要去外地做官,神宗只好批准了苏轼的请求,他在批示中写道,派苏轼去安徽颍州担任知州。但王安石却改为担任通判。神宗笔锋一转,又改为派苏轼去杭州担任通判。杭州风景秀丽、物产丰饶,富甲一方,到那里做官是一个大大的美差,宋神宗对苏轼可谓用心良苦。
熙宁四年(1071)六月,苏轼被外放为杭州通判。
杭州历史悠久,自秦时设县治以来,至宋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曾是五代吴越国建都之地,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七月,苏轼携继室夫人王闰之和两个儿子离京上路。途经陈州,与苏辙一家相聚,并与苏辙同行到颍州(今安徽阜阳)拜访致仕的恩师欧阳修。这是两位文坛巨匠的最后一次相见,第二年欧阳修便溘然长逝。接到欧阳修去世的消息后,苏轼万分悲痛,但因当时公务缠身,无法前往吊唁,于是写了《祭欧阳文忠公文》,寄托自己深切的哀悼之情。终其一生,苏轼对欧阳修都念念不忘,直到老年,他还常常向门人提起恩师的言谈教诲。
十一月,苏轼来到杭州,暂时离开了朝廷的是非之地,“变法派”对他攻击诬陷的阴影也渐渐远去。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烦恼和抑郁,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苏轼尽心竭力地为百姓奔波操劳,政务之余,他荡舟西湖,陶醉于杭州的湖光山色之中,写下了许多描绘西湖胜景的美丽诗篇,如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自唐代以来,写西湖的诗歌很多,一般都是从自然景色方面来描写的。而苏轼独辟蹊径,把西湖比喻为美女西施。这首诗概括性特别强,它写的不是西湖一处之景或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的全面写照和全面评价,所以这首诗成了写西湖的千古名篇。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称这首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武衍在《正月二日泛舟湖上》诗中说:“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这首诗使湖山因之而生色,西湖从此有了“西子湖”的美誉。
苏轼到杭州不久,便写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第五首云:
未成小隐聊中隐,
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
故乡无此好湖山。
苏轼一直视杭州为第二故乡。他认为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是在杭州度过的。那种南方的轻松愉快,那些恬静的美景,钟灵毓秀的湖光山色,赋予诗人无限的灵感。杭州以温柔的魅力浸润着苏轼的心神,赢得了他的欢心。他以不羁的胸襟、潇洒的神韵为杭州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作,尽诉西湖之美、杭州之丽。诗人脍炙人口的佳作,更使西湖一碧万顷的绿水青山,名闻遐迩,美誉远播。
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时,杭州的水旱蝗灾一直比较严重,连下十天雨就会闹水灾,一月不雨又会闹旱灾。他在《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中写道:“蚕欲老、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这里的白衣仙人,表面看起来是指观音菩萨,实则指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他们对民间的疾苦漠不关心。
在这一时期,苏轼写了许多揭发封建统治阶级压迫人民,以及批评新法弊端的诗篇。如《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其中《吴中田妇叹》中云:
霜风来时雨如泻,
杷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
忍见黄穗卧青泥。
这是苏轼看到的真实的民生疾苦,由于暴雨台风,即将丰收的黄穗倒伏在田泥中,颗粒无收。落尽泪、伤透心,也无法阻止暴雨如泻啊!
由于实行新法,“官今要钱不要米”。有的百姓为了纳税,就只好卖牛拆屋。“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百姓连基本的生存和生活资料都变卖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苏轼忧民所忧,急民所急。在地方上看到的新法之弊端,使他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自己的诗歌中对于新法之弊进行了批评。“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针砭时弊,是想有助于国,可是苏轼却没有料到,他的这些诗句竟为后来受迫害、遭贬谪埋下了祸根。
苏轼来杭州任通判之职时,恰逢供给市民饮水的六井年久失修,不能供水了。苏轼探索制订疏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协助知州陈襄对六井、沈公井进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疏浚,提高了水的质量,使杭州百姓能够重新饮用六井水。苏轼作了《钱塘六井记》,表达了他关注民生的近忧与远虑。他疏浚过的相国井,至今还保留在杭州市内的天香楼前,向人们述说着历史的沧桑和苏轼的功绩。
苏轼在任职杭州通判期间开始填词,词风基本上沿袭传统的作法,其中最著名的有如下几首:
湖上与张先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1074)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词作主要写弹筝人的美丽及音乐的哀怨动人。作者用神奇的语言,描写了摄人魂魄的筝曲,给西湖留下了曼妙而难忘的瞬间。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杭,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之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苏轼从远处着想,大处落笔,写出了西湖月色如练、秀丽奇绝的美景,充分表现了陈知府与僚佐们的友情,在物我交融中感到的无比欢乐,同时也写出了陈知府对钱塘的留恋之情。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此词是苏轼在熙宁六年(1073)二月的一个清晨乘轻舟经过浙江境内著名风景区——富春江上的七里濑时写下的。在这首词中,作者用简练的笔墨,满怀深情地描绘了富春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优美景色,写出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对人生的感慨。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至临平(今浙江余杭),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这首词回忆往昔两人相处的深情厚谊,表达了作者对陈襄离去的惜别之情。
苏轼在杭州当了三年通判,熙宁七年(1074)五月接到诏令移知密州(今山东诸城),九月离开杭州,赴密州任。
【相关资料】
1.当安石萌芽,唯光、轼能逆折之,见于所述文字,不一而足。轼著《书传》与安石辩者凡十八九条,尤为切近深远,其用功不在决洪水、辟杨墨下。使其言早听用,宁有靖康之祸?([宋]叶釐《爱日斋丛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