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古代犹太

西亚地区诞生的古代文明,虽然曾一度辉煌无比,但多数文明都先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波斯文明、赫梯文明等。但有一个文明却一直源远流长,从古到今一直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影响,这就是犹太文明。

一、犹太人的早期迁徙

《圣经·旧约》是记载犹太民族起源和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根据《创世纪》(11:27—12:9)记载,希伯来人原先居住在“迦勒底的吾珥”,后来以亚伯兰(即亚伯拉罕)族长为首的部落逐渐向西迁移,经哈兰,到迦南地。拨开《圣经》记载中的种种神秘面纱,可以知道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某个阶段,在两河流域发生了一次游牧半游牧民族向巴勒斯坦地区迁徙的浪潮,而犹太民族的祖先正是这次移民浪潮中的一部分。

(一)定居迦南地

根据《圣经》记载,亚伯拉罕原名亚伯兰(意为:尊贵之父),出生在“迦勒底的吾珥”,后在其父他拉的带领下,出乌尔,到了两河流域北部的哈兰并在此居住。关于亚伯兰其人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或具体生活在哪一时代,学术界有不同看法。现在一般认为:亚伯兰生活在大约公元前18世纪,在乌尔第三王朝衰落时期随父迁移至哈兰,后继续向南迁徙,在迦南地定居。

图2-9 早期犹太人迁徙路线图

在迦南定居时期,犹太民族处于繁衍和发展之中,过着游牧或者半游牧的部落生活,逐水草而居,以放牧牛羊为生。根据《圣经》记载,亚伯拉罕在年老之时生以撒,以撒娶妻利百加,利百加生孪生兄弟以扫和雅各,雅各娶得舅家两个表妹利亚与拉结为妻,利亚和拉结各带一名使女,雅各因此娶有两妻两妾,这两妻两妾先后共生了12个儿子,按不同的生母排列为:利亚生流便、西缅、利未、犹大、以萨迹、西布伦;拉结生约瑟、便雅悯;拉结使女辟拉生但、拿弗他利;利亚使女悉帕生迦得、亚设。这12个儿子在以后迁入埃及的漫长年代里,繁衍发展成为以色列民族的12个支派。也是在这一时期,雅各因与天使摔跤得胜,被改名为以色列(与神角力的人),以后雅各的后代都被称为以色列人,这就是“以色列”名称的由来。

迦南地区虽在《圣经》中被称为“流奶与蜜之地”,但从地理和气候条件来看,上述说法与事实并不完全相符。迦南地形复杂,多为丘陵和山地,平原面积不大。气候上则属于比较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全年只分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在古代,农作物以及牧草生长基本上依赖于降雨的多寡,如遇干旱,常常造成饥馑的荒年。在《创世记》中,就有多次提到此地遭遇饥荒(如16:10、26:1、42:5)。此时,尼罗河周围的下埃及地区就成为理想的购粮或躲避饥荒之地。

(二)寄居埃及的悲喜剧

雅各率领家族迁居埃及以及他们在埃及寄居的生活是犹太民族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无此便无法讨论其后犹太民族的形成。《创世纪》(12:10)记载迦南地遭遇饥荒,因饥荒甚大,亚伯兰就下埃及去,要在那里暂居。因此,按照现在多数学者的意见,犹太人正是在希克索斯人统治埃及时期,为躲避饥荒逃到埃及。由于犹太人与希克索斯人可能同属一个族系,且都为外来者,因此希克索斯王朝的法老对来自迦南地的犹太人并无敌意,甚至重用以色列人,使居于埃及的以色列人开始日益繁盛,人丁兴旺。因此《圣经》中所记载,犹太人下埃及,约瑟官至宰相等,都应该是有历史依据的。

1.迁出埃及

埃及新王国建立后,驱逐了希克索斯人,而残留在三角洲附近的亚洲人口,包括犹太人则逐渐沦为奴隶。

图2-10 在埃及的亚洲奴隶

《出埃及记》(1:8—11)节中记载:“有不认识约瑟的新王起来,治理埃及。对他的百姓说:‘看哪!这以色列民比我们还多,又比我们强盛。来吧!我们不如用巧计待他们,恐怕他们多起来,日后若遇什么争战的事,就联合我们的仇敌攻击我们,离开这地去了。’于是埃及人派督工辖制他们,加重担苦害他们。他们为法老建造两座积货城,就是比东和兰塞。”

拉美西斯二世死后,其子美愣普塔(Merneptah公元前1225—前1215年)继位,此时他已是一个年迈老人,国家实力大大削弱,所控属地不断发生起义,这时出现了被压迫的以色列人争取脱离被奴役境地的大好时机,摩西和亚伦可能就在这大好的时机中,经过艰巨的斗争而率领被奴役的以色列人出离埃及。

2.出埃及的线路——红海、西奈山

根据《出埃及记》(7—11)记载,埃及法老并不同意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耶和华便给埃及布下了十大天灾:血灾、蛙灾、虱灾、蝇灾、畜疫之灾、疮灾、雹灾、蝗灾、黑暗之灾和头生必死之灾。在十大天灾的威胁下,法老终于同意以色列人迁出埃及。以色列先民们趁着黑夜悄然离去,遭到埃及军兵的追赶,眼看敌军就要追上来,红海又挡住了去路,这时,一条路奇迹般地在他们面前出现,以色列人逃到了对岸,而尾随的追兵却被海水淹没。在以色列民族英雄摩西的带领下,以色列人向西奈的旷野进发,来到他们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去处——西奈山。

图2-11 犹太人出埃及的可能路线图

在埃及文献中,没有关于此事的任何记载。学者们花费大量精力,试图找出所有这些事情发生的确切地点。他们普遍认为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红海”埃及语为“Yam suf”,应为“芦苇之海”,最有可能的是如今苏伊士运河地区的某地,而关于西奈山的确切位置,也一直有各种争议,传统上认为西奈山位于西奈半岛的南部,现称为耶贝尔牟萨的位置。但又有人指出西奈山应该是在更东边的亚喀巴湾东岸,还有人认为其一定位于巴勒斯坦南部的耶贝尔西拉。虽然目前无法确定它们的确切地理位置,但旧约中描写的这群奴隶在出埃及的时候应该是向南,而不是向东逃跑。因为虽然按照地理位置,从埃及到巴勒斯坦,最近的路线是沿地中海海岸北上,但这条路线虽短,沿线却都有埃及防兵,不易通过,所以出离埃及的以色列人宁可绕道南行,沿现在的西奈半岛南下。

尽管对于出埃及一事学术界目前仍有许多争论,但对以色列人而言,此事已成为他们历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此后整个犹太历史都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出埃及一事已成为一种象征,为后世的犹太人树立了一种引以自豪的典范,成为犹太民族精神的源头。另外出埃及使得以色列人这一种族得以保存下来,而不至于在埃及统治者的压迫和残杀下或者埃及文化的同化下消失殆尽。并且在出埃及的过程中,以色列人从西奈山开始,逐渐形成了一神信仰,确立了以色列人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所特有的基本信仰体系。

3.摩西及其历史功绩

在犹太民族形成的历史上,摩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出埃及记》第2节记载说:在这个民族利未支派中诞生了一个后来成为民族解放领袖的摩西。“摩西”是一个很常见的埃及名字,动词是ms,含义为“出生”,从摩西拥有埃及名字这一历史事实中,我们可以推断出摩西本身肯定与埃及有密切联系。尽管他是塞姆人的儿子,但从小就已为埃及人干活了,或者甚至很有可能他的父母就是为埃及做工的塞姆人,有文献资料证实在埃及社会中这样的塞姆人经常被授予埃及的名字。而《圣经》中记述婴儿摩西在芦苇中被遗弃后,被法老的女儿收养的故事应该是完全可能的。

有一些学者认为摩西深受埃及宗教的影响,特别是法老埃赫那吞时期宗教改革的影响。但从时间上看,这种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另外,摩西信仰的来源不是埃及,而是西奈半岛上的沙漠旷野。早年摩西曾因杀死一个埃及人而逃出埃及来到西奈半岛,并与米甸人的首领叶忒罗之女成婚,放牧羊群。就是在这个时候摩西认识了“耶和华”,接受了上帝的委派,去救受苦受难的奴隶们出埃及。于是他开始以上帝代言人的身份向以色列人宣传上帝的旨意,传播犹太人即将得救、重获自由的消息。同时,他与兄长亚伦一起面见法老,经过一番艰苦斗争,犹太人终于被获准离开埃及。《圣经》记载上帝显示他的大能在埃及“降下十灾”,迫使法老不得不同意以色列人离开。我们可以理解为,或许此时埃及经历了一个天灾人祸不断的非常时期,造成国家虚弱的状况,由此给包括以色列人在内的部分奴隶逃亡制造了机会。

图2-12 摩西向族人颁布十诫

此后摩西在西奈山传律法,作为律法核心的十条戒律首次在《出埃及记》第20节中出现。这十条诫命在《申命记》第五节再次复述,除若干解释的词句略有区别外,内容相同。考察十诫内容,不难发现,人对神的忠诚和义务占据首要地位,因为对唯一神耶和华的信仰是整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力量源泉。后面便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6条基本伦理道德规范。借助立约的形式,以色列整个民族、民族的每个成员都与上帝发生了联系,从此,遵守以“十诫”为核心的上帝诫命就成了每个成员不容推卸的义务和责任。而且,作为签约个体而言,他们在履行义务时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律法一经制定出来便凌驾于任何个人之上,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在这个意义上,“摩西律法所内含的对民主性和正义的追求,对人类权利的尊重就使以前所有的律法黯然失色。”

总之,借助西奈山立约一事,摩西创立了历史上最早的一神教,初步制定了一神教的教规和专职祭司制度。它一经产生便成为以色列民族团结内部成员,共同对敌的有效武器,它把犹如一盘散沙的以色列12支派紧密团结在上帝周围,使得以色列民族成为一个崭新的、由共同信仰来维系的民族。

二、统一王国的建立

摩西的工作只到了约旦河东岸为止,摩西死后,约书亚担负起领导以色列人渡过约旦河占领迦南的重大使命。约书亚没有辜负摩西对他的厚望,经过一系列征服战争后,犹太人完成了对迦南地的全部占有。此后,在约书亚主持下,12个支派划分了统治范围。这一时期犹太人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而是一个松散的部落、宗教联盟,但正是在这一时期,犹太人与当地迦南人互相融合,互相影响,逐步从半游牧的氏族社会向民族统一的农业社会过渡。

公元前13世纪末,腓力斯丁人占领了迦南的西南沿海地区。腓力斯丁人的到来是对犹太人的重大威胁,地域狭小的迦南地容不下过多的人口。犹太人同腓力斯丁人进行了激烈的战争,在战争的过程中,犹太人需要更加团结,需要有强有力的统一指挥。战争与生产的需要迫使以色列人的部落加强联合统一,需要强力的王权,这就加速了以色列人统一国家的建立,到公元前11世纪以色列人终于建立了自己本民族的统一国家。

(一)扫罗的统治

扫罗属于以色列12支派中最小的一派便雅悯支派,据《圣经·撒母耳记上》(9:2)记载,扫罗“又健壮又俊美,在以色列中没有一个能比他的;身体比民众高过一头”。实际上,扫罗在位15年只是初步奠定了以色列君主制国家的基础,当时传统的氏族部落长老的传统权力,以及宗教领袖的权力都对早期的王权起到了制衡的作用。他在位时期的活动主要是对外征战,平定疆域。首先,他击败了河东亚扪王拿辖;其次,与约拿单大败非利士人于密抹;后来,在南部沙漠击败亚玛力人,生擒亚玛力王亚甲;在犹大地境内,凭借青年大卫的勇敢与甩石绝技,击杀非利士巨人歌利亚。除此之外,显然,扫罗也试图维护和巩固他的中央集权制,他把基比亚·琐珥(Gibeath-Shaul)立为王国的首都,并在首都设常备军。他又向以色列人征税,对亲近的官员加以赏赐。然而他并没有时间,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建立一种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君主制作为国家政体真正被确立始于大卫统治时期。

(二)大卫的统治(公元前1013—前973年)

大卫是犹大支派耶西的儿子,青年时是牧羊人,他双目清秀,容貌俊美。曾到宫廷中为扫罗弹琴驱魔,后在与非利士巨人歌利亚的挑战中,他不着铠甲铜盔,不用刀枪,徒手相迎,用机弦甩石击杀了巨人歌利亚,成为名噪一时的少年英雄。民众在街上呼喊“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

扫罗及其三个儿子的悲壮战死使得大卫终于结束多年的逃亡生活,来到犹大南地的希伯伦,并在那里被群众拥立为王。但扫罗的元帅押尼珥却在河东地立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为王以接替扫罗,于是形成了两王并立的局面。几年后,伊施波设被部下刺杀,于是以色列众支派共同拥戴大卫为统一王国的国王。

大卫在位40年,功业彪炳史册。

首先,在军事方面:他继续对外征战,先后击败西南边界的非利士人,东北部的亚兰人,又在东南地征服了亚扪人、摩押人、以东人和亚玛力人,彻底根除了以色列的外患,将疆域扩张至扫罗时期的三倍。到大卫停止征战时,以色列统一王国的国土已经东临阿拉伯沙漠,西抵地中海,北起叙利亚,南至红海,使以色列一跃成为西亚地区的大国。

其次,在攻取耶布斯人盘踞的耶路撒冷之后,将其定为国家的首都,提高它在全国的地位,以使政令集中。此举具有重要意义:耶路撒冷城为一座山城,位于犹大山地北部中央,城东隔汲沦溪与橄榄山相望,城南和西南则有欣嫩子谷底,北面与北方高地相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其战略、交通和经济地位均十分重要。另外,耶路撒冷城长期为耶布斯人所占据,不隶属于任何支派,不易引发争地矛盾,定为首都有利于各支派的团结。

总之,大卫不愧为一位伟大的领袖,他不仅英勇善战,扩张以色列版图,而且颇具政治才能,在国家稳定之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使王权成为凌驾于氏族部落权力之上的国家意志的代表,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

到大卫统治后期,国内麻烦不断,局势动荡不安。他本人由于连年征战和劳顿的生活已经疲惫不堪,过早地衰老了。而他的王后和众嫔妃所生的儿子们互相争吵,几个可能的继承人开始竞争王位,使整个王宫充满了血腥气。不久,他的儿子押沙龙和便雅悯人示巴公开叛乱,但最终都被粉碎。在大卫寿终正寝之时,他的第四个儿子亚多尼雅得到了祭司亚比亚他和国家军队首领约押的支持,积极活动,准备继承王位。而另一个儿子所罗门的支持者更强大,他的母亲拔示巴是大卫最宠爱的妻子,且得到了先知拿单、祭司撒都以及大卫的御林军首领比拿雅的支持,因此,在这场王位争夺战中,所罗门最终取胜,获得王位。

(三)所罗门的统治(公元前973—前933年)

所罗门,这位以智慧著称的国王,书写了以色列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但也为国家的由盛而衰埋下了种子。所罗门登王位之初,根基尚不稳固。王族内部有得到元帅约押和祭司长亚比亚他支持的异母兄长亚多尼雅觊觎王位,地方上部落宗族势力有抬头的倾向。为了巩固统治基础,所罗门以亚多尼雅存有叛逆之心为由将其诛杀,又将老帅约押谋杀于圣幕之内,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扫罗王一族的长老示每,废除亚比亚他祭司长之职并将其逐出都城。

所罗门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排除异己,稳固王位。此后,便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国家机器。他将全国划分为12个政区,由朝廷直接任命官吏,便于行政统治和收取中央赋税;加强首都耶路撒冷的防御建设,扩张耶路撒冷城墙,并在全国建米吉多、夏琐、基色等六座防城;又在各地营造积货城、军马场、战车库等。至今在米吉多还发掘出所罗门时代的养马场,在亚喀巴湾北端的以旬迦别(今名埃拉特)发现有所罗门时代的金属冶炼厂遗址。

所罗门的另一重要功业是完成耶路撒冷城圣殿和王宫的建造。据记载他建造圣殿费时7年,《列王记上》第6章和《历代志下》第3章详细记载了建殿的经过与其宏大的规模,此座圣殿被后世称为“第一圣殿”。圣殿的建造使耶路撒冷成为全国的宗教中心,以色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意识都得到增强,在后世以色列人的心中,圣殿成为他们宗教信仰的一种有形的象征,成为维系以色列人宗教信仰的支柱。此外,所罗门又以13年的工夫,建造华丽的王宫和其他建筑群,包括法老女儿宫、利巴嫩林宫、圆柱长廊、宝座厅等。所罗门在建筑史上的功绩为他赢得了“建筑师”的称号。所罗门王朝时期以色列王国经济发达,国富民强,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腓尼基人、阿拉伯人、叙利亚人和西里西亚人,还有东、北非洲的一些国家,都成为以色列重要的贸易伙伴。甚至埃及法老专门夺取基色城,将其作为嫁妆将女儿嫁与所罗门,此事已得到考古文物的证实。

总之,所罗门在位40年,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达到了以色列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被称为以色列的“黄金时期”。

三、王国的分裂与衰亡

所罗门统治后期,人们对其统治作风开始反感和不满。多年的建筑活动和穷奢极华的宫廷生活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一切负担必然施加至普通民众身上,引起了下层人们的不满。所罗门死后,这个持续不到100年的王国宣告分裂,南国称为犹大王国,仍定都耶路撒冷。北部被称为以色列,经数次迁都后,最后定都撒玛利亚。

南北两国分裂之后,为了争夺耶路撒冷北部边界地区的土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战争,使两者都失去了更多维护原有国土的机会,非利士人、摩押人、亚扪人等趁机摆脱了以色列的统治。国土的丧失使以色列、犹大两国都沦为次等强国,成为埃及和以两河流域为基地的强国之间政治角逐的替罪羊。

(一)北国以色列

统一王国分裂之后,北国以色列在国内政治上并不安定,而是陷入了持续的动乱之中,在并不很长的212年间,曾先后有19人登上王位,多次发生国王被颠覆事件。与其相比,南国政治相对稳定,基本由大卫-所罗门直系后裔继任王位,只有一次国王被篡位的记录,在其348年的历史中,只有20人为王。

以色列除了国内的政治动荡之外,还面临着一个强有力的对手,那就是东面的亚述强国。亚述强国一直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北部作为自己向外征服的对象,每位强有力的亚述国王都试图征服这个地区,因此北国以色列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

以色列耶户王朝末期社会贫富分化逐渐加剧,贵族富裕奢侈的生活造成社会道德的沦丧和宗教内容的形式化,先知阿摩司发表言辞尖锐的信息,宣称以色列社会已经从里到外烂透了,以色列国不可避免地要遭到覆灭的命运。阿摩司的预言不久就变成残酷的现实。耶罗波安二世时期的道德滑坡,导致了他死后的社会、政治衰败,昏庸的国王、谋杀、暴动接踵而至。其子撒迦利亚继位仅6个月就被篡位,至此延续将近100年的耶户王朝结束。

耶户王朝结束之后,北国以色列已走到末路,在血腥内乱和亚述军队的进攻下度过了最后的22年。以色列王国每况愈下,而亚述王国此时却进入一个强盛时期,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撒缦以色五世、萨尔贡二世相继继承王位,不断对外扩张。北国末王何细亚当政初期,被迫实行亲亚述政策,年年向亚述王进贡。公元前727年,亚述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去世,心怀不满的何细亚错误地估计形势,认为摆脱亚述统治的时机已到,便请求埃及法老的支持,无奈埃及法老无力相助。继任的撒缦以色五世出兵以色列,将何细亚投入牢中。亚述军队围困以色列长达3年之久,公元前722年,萨尔贡二世最终攻陷撒玛利亚,在其铭文中说,他掳走了2.729万以色列人,又将亚述其他地方的居民迁入撒玛利亚,由亚述官员管理,北国以色列宣告灭亡。

(二)南部犹大王国

与北部以色列王国相比,南部犹大王国经历了与其截然不同的发展过程。虽然它在经济和资源方面都不如北国富足,但是,南国境内多山地,对外交通不如北国便利,也远离贸易要道,周围国家的统治者对它的兴趣要小得多,这使它能够一直保持比较独立统一的地位,政局比较稳定。虽然南部犹大王国内部稳定,但其所处的国际环境并不理想,东面的亚述王国和巴比伦王国,南面的埃及王国都是传统的强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其军事与经济实力都是犹大王国所无法比拟的,这些强有力国家对犹大王国虎视眈眈,并不放过任何一个侵入的良机。

南部邻邦埃及的扩张构成对犹大王国的主要威胁,犹大王罗波安(公元前931—前913年)在位第5年,埃及法老示撒一世(Sheshonk I公元前945—924年,《圣经》中被记载称为Shishak)入侵犹大,劫掠耶路撒冷,夺取了圣殿和王宫里的宝物。除《圣经》记载外,埃及底比斯神庙的碑文中,列出了示撒一世所征服的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城镇,而在巴勒斯坦的米吉多也发现了这位国王的纪念碑残片,这证实了《旧约》记载的可靠性。

公元前705年,萨尔贡二世去世,其子辛那赫瑞布(《圣经》译作“西拿基立”)继位。在其继位的第4年,即公元前701年,他挥师西进,亚述军队首先攻克腓尼基首城西顿,又南下进入腓力斯丁北部地区,攻陷雅法地区4城,此后在埃勒台凯大败埃及和阿斯卡隆、埃克荣的联军。随后,亚述王围困并攻占了犹大重镇拉吉,并派遣一支军队围攻耶路撒冷。根据在亚述首都尼尼微出土的辛那赫瑞布六面棱柱记功碑记载,亚述王此次战役攻陷了46座坚固的设防城邑及邻近小城,掳走男女老少20万零150人和无数马、驴、骆驼、牛等,希西家王则“像笼中之鸟”一样被困于耶路撒冷城中,无路可逃。此时,亚述官方记载和《圣经》记载出现了冲突,根据亚述铭文记载,希西家最后交出了30塔兰特黄金、800塔兰特白银,以及他的妻子儿女和男女乐师,使耶路撒冷城免于亚述的毁灭。而《圣经》则记载说,亚述王夸口说他的大军已经围住了此城,抵抗是无望的。但以赛亚劝告大家要有耐心:耶和华会伸出援手。“当夜耶和华的使者出击,在亚述营中杀了18万5000人。清早有人起来一看,都是死尸了。”亚述大军突然撤退了,对此,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解释:亚述士兵大批暴死的原因是由于军中发生了鼠疫。这是一种曾在世界流行的急性传染疫病,能够在极短时间里,使人群尤其是群居者,大批染疫而倒毙死亡。此解释为人们广泛接受。

新巴比伦王国崛起后,尼布甲尼撒二世把征服犹大王国作为他的主要目标。公元前597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围攻耶路撒冷,约雅斤率其母及臣仆、首领、太监等出城投降。尼布甲尼撒二世洗劫了圣殿和王宫里的宝物,将约雅斤及其后宫嫔妃、太监、百官、士兵甚至木匠、铁匠等都掳至巴比伦,并且立约雅斤的叔叔,即约西亚王的另一个儿子西底家为犹大国王。西底家在位11年(公元前598—前587年),起初还安分守己,不敢造反。但后来经不住多方面的鼓动,不听先知耶利米的劝阻,终于在公元前588年背叛了巴比伦人。尼布甲尼撒二世再次出兵围困耶路撒冷,守城官兵奋起抵抗,坚持了两年之久,最后耶路撒冷城发生了饥荒,终于在公元前586年四月初九日(农历七月)被攻陷,国王西底家逃跑,在耶利哥平原被抓,被带到巴比伦王面前受审。他的众子被杀,自己被剜去眼睛,又被带到巴比伦囚禁。此后巴比伦军队再次洗劫耶路撒冷圣殿和王宫,然后纵火焚烧了王宫、圣殿和民居,拆毁了耶路撒冷城墙,将大批百姓掳掠至巴比伦城,只留下百姓中最贫穷的,让他们修理葡萄园,耕种田地。这就是犹大王国历史上第二次被掳事件,此次圣殿被毁,耶路撒冷陷落,标志着犹大王国的灭亡。除上述犹大的两次被掳外,在尼布甲尼撒二世十三年,即公元前581年,护卫长尼布撒拉旦又来掳去犹大人七百多名,应列为犹大的第三次被掳。众民被掳去巴比伦异邦居住,历史上称为“巴比伦之囚”。

新巴比伦被波斯帝国灭亡后,居鲁士解放了被囚禁的犹太人,犹太人得以回归巴勒斯坦地区,开始重修圣殿。为有别于所罗门时期所修的圣殿,这座圣殿被称为“第二圣殿”。从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毁灭圣殿至公元前516年新圣殿完工,正好整整相隔70年。犹太人在此时期开始了民族的复兴。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率领东征军占领波斯首都苏撤,灭亡了曾经辉煌无比的波斯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国。巴勒斯坦地区随之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犹太人进入持续200年之久的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死后,其帝国三分,巴勒斯坦地区成为托勒密王朝与塞流古王朝争夺的地区,战乱不断,犹太人逐渐脱离本土,流散到南欧、北非、中亚各地,形成了犹太历史上的第二次大流散。

四、希伯来文化

“两希文明”被公认为现代西方文化的源泉,希伯来文化是犹太人对世界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

(一)语言文字

希伯来语是犹太人创造,并最早使用的语言,由该语言发展而成的文字称为希伯来文。希伯来语属于塞姆语系,是犹太人在参考腓尼基拼音文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文字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前后。希伯来字母是迦南字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有自己的特色。首先,希伯来文只有22个辅音字母,没有元音字母。通常使用3个辅音字母构成动词的词根,以这些词根为基础,按照严格的规则插入元音,添加前缀或者后缀衍生出不同的词。在组成文字时,读者要根据自己对句式的理解,加入元音来发声。其次,希伯来字母与其他拼音文字字母的一个最大不同是,每个字母可以被用来表示不同的数值,比如1—9的个位数、10—90的十位数等等。字母是代表一个词还是一个数字,只能根据句意自己来判断。

自士师时期至巴比伦之囚时期,希伯来语初步形成完整体系,是希伯来语发展的“黄金阶段”。1908年在耶路撒冷附近发现的“基色历法”用古典希伯来语写成,是用字母写成的最古老的连续性文本,其年代可能在所罗门王时期。被掳之后,受当时盛行的阿拉米亚语的影响,希伯来语逐渐衰落,只在诵经、祷告等宗教场合被拉比们作为书面语言使用,至公元前后,希伯来语已基本完全退出普通犹太人日常交际用语的领域,成为一门“死语言”。

19世纪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后,希伯来语奇迹般地复活,成为世界上唯一一门以书面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口语。在恢复和复活古老希伯来语的过程中,贡献最大者是来自俄国的犹太移民本·耶胡达,他创办了第一份希伯来文报纸,编写了第一本现代希伯来语辞典,推动更多的人学习已被遗忘了的母语。在他的带领之下,希伯来语逐渐在巴勒斯坦犹太人中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最终成为该地人民日常交际的语言。因此,本·耶胡达被称为“现代希伯来语之父”。1948年犹太人建国之后,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被共同定为以色列正式的官方语言,并在学校开始大规模推广希伯来语教学,通过学生去影响家长学习希伯来语。于是,在当地出现了“学生教家长说母语”的特殊现象。

由于《圣经·旧约》最初除个别章节外全部用希伯来语写成,故希伯来语也有“圣语”之称。对希伯来语的学习不仅是犹太人的必修课,而且通常也是西方一神教神职人员的必修科目。

(二)犹太教

犹太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神教,它奉耶和华为独一真神,绝对排斥他神崇拜。然而,这种一神崇拜并非自古就有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犹太人的先民希伯来人也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居民一样,经历了原始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

1.犹太教的形成与发展

从《旧约》中的一些记载可以看出,早期希伯来人有自然崇拜的习俗,他们与其他民族一样,曾敬奉石头、山峦、树木、动物和天体。在崇拜自然物的同时,希伯来人也流行祖先崇拜,如把祖辈的遗骸葬在圣所等。由于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和当时迦南地区的人们都普遍信奉多神教,古代希伯来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神教文化影响。

亚伯拉罕时代,希伯来一神教开始萌芽,他在朦胧中相信,在众多神中有一位更有力量的神,即耶和华,他深信这位神可以“使他的后裔极其繁多,”并赐给他“迦南全地,永远为业”。但亚伯拉罕的信仰还远不是一神教,从希伯来人对耶和华的崇拜敬仰,到独尊耶和华为一神的犹太教确立,中间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其过程中,充满着偶像崇拜与反对偶像崇拜、力主独尊耶和华一神的反复斗争。

摩西时代是犹太教的形成时期。有学者认为,公元前14世纪埃及的阿蒙霍特普,也称埃赫那吞的一神教改革对当时寄居埃及的希伯来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促成了希伯来一神教的产生。甚至弗洛伊德在其著作《摩西与一神教》中大胆假设“如果摩西是一个埃及人,如果他把自己的宗教传给了犹太人,那么那种宗教就是埃赫那吞的阿吞神教”。但实际上,希伯来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转变主要在于其在埃及的社会地位的变化。可以说,埃及法老对希伯来人的迫害和凌辱,是犹太一神教出现的催生剂。在出走途中,耶和华又多次显现神迹,使希伯来人完全得救。出埃及的历史事件构成了以色列人自由传奇的最高象征,其中经历的一系列奇特事件对犹太民族的影响至深,使他们由衷地感谢上帝耶和华的眷顾。然而,长期在埃及的奴隶生活,削弱了这些希伯来人的民族意识,加之多年受埃及多神信仰的潜移默化,使他们在返回迦南的途中对耶和华的至尊地位产生动摇,出现偶像崇拜的现象。为此,摩西在当时的以色列民中展开了一场“清教运动”,宣称上帝在西奈山向他传授十条戒律,即“摩西十诫”。摩西将这十条戒律刻在两块石板上,让希伯来人的12支部族都设立祭坛,将羊血洒在众人身上,以示他们同耶和华立下了誓约,以后世世代代都将遵守。

“摩西十诫”强调了一神信仰,明确禁止偶像崇拜,并规定了人们应当遵守的道德标准。此后,摩西又宣布了一系列法律条例,主要是关于献祭、人身和财物权利、个人行为、节期与祭物四方面的法规。这样,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了希伯来人的宗教信条和伦理准则,实际上也制定了犹太教的一些最基本的教义和教规。在此基础上,摩西明确了专由利未部落男子担任祭司的专职祭司制度,制定了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等重要宗教节日。自此,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神教——犹太教在西奈沙漠诞生。耶和华从原先亚伯拉罕氏族的部落神上升为全体希伯来人的民族神,成为全体以色列人的上帝。

尽管在摩西时代,犹太一神教的理论、教义已初具雏形,但真正组织严密、理论清晰的犹太教形成是在希伯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在与以色列周边民族的多神教和偶像崇拜的激烈斗争中完成的。在随后几百年的定居迦南时期(包括士师时代、统一王国时代和南北朝时代),犹太教经历了一个发展、巩固和深化的曲折过程。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战胜新巴比伦王国,他以“奉耶和华神谕”的名义,让犹太人返回故乡,支持他们重修圣殿,复兴犹太教。公元前516年,第二圣殿建成。在波斯大臣犹太人尼西米的帮助下,巴比伦文士、祭司以斯拉向众人宣读由巴比伦文士缮写的律法书《妥拉》(即《旧约》前五卷,《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为犹太教确立了第一部成文法典,标志着犹太教进入成熟阶段。

(三)犹太教的基本教义

从亚伯拉罕时代到第二圣殿重建,在这段犹太教形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犹太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基本教义,主要包括一神观、契约观、弥赛亚观等等。

1.彻底的一神观

犹太教的本质是“一神论”。犹太教的首要原则是绝对信仰宇宙中有且只有一位真神存在。“摩西十诫”第一条便明确规定“除我以外,不可有别神”。他是独一的、超越一切、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如他所称“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除我以外再没有真神”。另外,他还是一位仁慈博爱的、至公至圣的上帝。

犹太人认为:上帝的名字本身具有权威、权力、神圣的含义。“摩西十诫”第三条明确规定:“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因此,犹太人在使用上帝的名字时总是怀着巨大的敬意,出现了多种对上帝的不同称谓。其中,YHWH(汉语版本《旧约》中译为“耶和华”,现在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翻译为“雅赫维”)是《旧约》中出现的最多、最重要、也是最无歧义的上帝的名称。它只有书写形式,没有发音方式,这个特殊的上帝名称通常被称为“四字符号”,根据古代资料,此名在第一圣殿时期是有发音的,但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犹太教会的领袖为了强化宗教,开始禁止人们在诵读《旧约》时把这一神名读出来,同时还制定严格的规定,禁止在任何其他场合加以使用。这样,YHWH在诵读时被“Adonai”(意为“我的主”)取代,译成英文后,又被“Lord”取代。

2.“特选子民”和“应许之地”的契约观

犹太教认为:犹太人是上帝耶和华从万民中拣选出来的一个特别的民族,是与他订立契约的特殊选民,因而被称为“上帝拣选的子民”。《创世记》中叙述了上帝与犹太先祖亚伯拉罕订立的契约,确立了上帝与犹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出埃及记》中再次以律法的形式明确了上帝与犹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特选子民的观念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盲目排他的民族优越感,但同时这也给2000年来处于磨难当中的犹太人巨大的安慰和盼望,使他们深信,他们所遭受的一切都在上帝的掌控之下,上帝永远不会抛弃他们。

“应许之地”,即迦南早就是上帝应允赐给犹太民族永远居住的一块乐土。《创世纪》中记载,上帝曾应允亚伯拉罕说:“我要将你现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实际上,这块“应许之地”并不肥沃富裕,但对于四处漂泊的犹太人来说,这的确算得上是一块“流奶与蜜之地”。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犹太人一直坚信,无论犹太人流散到哪里,耶和华最终必帮助犹太人返回这块应许之地,耶路撒冷终将成为上帝主宰世界的中心。正如先知书中所记载:“日子降到,我(耶和华)要使我的百姓以色列和犹大被掳的人归回;我也要使他们回到我所赐给他们列祖之地,他们就得这地为业。”

3.救世主“弥赛亚”的信仰

“弥赛亚”一词为希伯来文音译,原意为“受膏者”。根据犹太传统,凡大祭司、君王或者先知被立时,都必须在他们额头上膏橄榄油,通过此仪式表明他是由上帝派来的。犹大王国灭亡后,先知耶利米、以西结等竭力宣传:犹大王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犹太人得罪了上帝,只要他们认真悔改,一定会得到上帝的宽恕。并预言:在适当的时候,上帝一定会派一位出自大卫家族的、耶西的后裔,作为他所膏立的“弥赛亚”降临于耶路撒冷,复兴犹大王国,拯救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子民。“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要给大卫兴起一个公义的苗裔,他必掌王权,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行公平和正义。在他的日子,犹大必得救,以色列也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称为耶和华我们的义。’”在近2000年的大流散时期,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世世代代盼望着弥赛亚的降临,这也成为犹太人在长期的逆境中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

综上所述,在犹太教一神信仰的基础上,犹太教中关于“特选子民”和“应许之地”的教义以及坚定不移的“弥赛亚”观强化了犹太民族的宗教认同感和使命感,使得犹太人能够在长期的动荡漂泊生活中获得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在长久的历史苦难中奇迹般地生存下来,并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性和民族文化,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参考文献

1.吴宇虹等:《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经典举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2.拱玉书:《西亚考古史》,文物出版社,2002年。

3.李海峰:《古代近东文明》,科学出版社,2014年。

4.《圣经》(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00年。

5.于殿利:《巴比伦与亚述文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6.[伊朗]阿卜杜·侯赛因·扎林库伯:《波斯帝国史》,张鸿年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7.[伊朗]埃尔顿·丹尼尔:《伊朗史》,李铁匠译,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

8.[美]A·T·奥姆斯特德:《波斯帝国史》,李铁匠、顾国梅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9.李铁匠:《伊朗古代历史与文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黄陵渝:《犹太教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

11.潘光等:《犹太文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

12.王立新:《古代以色列历史文献、历史框架、历史观念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fw1WrwDrmU8TK2p+KL3PDnUwNYri5BFJHO4f6ovDKXd6I6DSp3C0owXTDVcHB1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