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古代波斯

在两河流域东边的伊朗高原上同样兴起了一个伟大的文明,这个伟大的文明就是埃兰文明及后继的古波斯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及古埃及文明衰落之后,古波斯人成为古代近东地区新的主人,创造了辉煌的古波斯文明。古波斯文明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埃兰文明

早在米底人和波斯人这些雅利安民族到来之前,伊朗就已经有相当程度的文明存在,他们不操伊朗语,宗教信仰不同,民族成分各异。在西北—东南向的扎格罗斯山脉上以及伊朗高原西南地区兴起了众多的古代文明,如埃兰文明、乌拉尔图以及胡里安人诸国等等,在这些文明中对后世文明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埃兰文明。

埃兰文明诞生的时间约为公元前3000纪上半叶,比两河流域文明稍晚。在苏美尔语楔形文字文献中,埃兰这一名称的肇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600—前2500年之间。一般认为埃兰文明终结于亚述帝国在公元前7世纪对苏萨王城的征服。埃兰历史大致分为三期:古埃兰时期(约公元前2700—前1600年)、中埃兰时期(约公元前1400—前1100年)和新埃兰时期(约公元前800—前600年)。其间存在着几百年的间断,因缺乏文献无法考证之故。

埃兰地区与两河流域毗邻,因此两个文明之间具有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包括和平的商业贸易交往,也包括军事征服。埃兰也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具有较强的经济和军事能力,一旦两河流域地区的王朝衰落,埃兰人就乘虚攻入两河地区进行抢劫财物或者直接进行统治。《苏美尔王表》提到继乌尔第一王朝之后,统治美索不达米亚的是来自埃兰阿万城的王朝。这个王朝统治了356年。后被基什第二王朝取代。乌尔第三王朝建立后,诸王多次出征埃兰。在公元前2004—前2003年,埃兰最终灭亡乌尔第三王朝。由西马什基王朝国王库特兰特姆提率领的埃兰大军攻破乌尔,纵兵抢掠,俘乌尔末王伊比辛至安山,并在乌尔城中驻军多年,军威显赫。中埃兰时期最著名的事件可以说是苏萨王朝的国王舒特如克那宏泰击败占据巴比伦的加喜特人,将《汉穆拉比法典》石柱掠往苏萨。而新埃兰时期的历史则肇兴于亚述外霸内王之时,所以战争成为新埃兰的主题。它与巴比伦携手抗敌,但内讧不止,大势已去,难以支撑亚述的强大军力以及雅利安民族的渗透,最终于公元前639年为亚述国王阿淑尔巴尼帕所征服。亚述王此生共三次攻入苏萨城,第三次摧毁了埃兰的12个地区、14座王城和无数的村庄,19尊埃兰神像尽入亚述。亚述王在其铭文中提到我让野驴、黄羊、各种野兽像在家里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埃兰末王混巴尼伽什在公元前640年被俘,埃兰作为独立国家的历史自此完结。

二、雅利安人的入侵与米底王国

公元前2000纪中叶,雅利安人开始从中亚向西亚和南亚迁徙。印度—伊朗人可能是最后一批开始迁徙的印欧语民族。他们自称雅利安人,意为“高尚的人(或贵族)”。进入伊朗的雅利安人部落被俄国学者划分为两部分,东伊朗部落与西伊朗部落。东伊朗人主要有有西徐亚人、马萨格泰人、巴克特里亚人、索格迪亚那人、阿兰尼人等等。西伊朗人中比较强大的有米底、波斯和帕提亚等部落。

公元前1000纪中叶,亚述、埃兰、巴比伦、埃及以及乌拉尔图这些古代近东强国处于连绵不绝的战火之中,迁入伊朗高原西部的伊朗—雅利安人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开始崭露头角,最先崛起的是处于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部落。米底在公元前836年的亚述王沙勒马那沙尔三世铭文中第一次出现。米底人虽然崛起较晚,对亚述来说,它带来的威胁很快就变得不可忽视了。亚述铭文中称米底为“远方的米底人”、“东方大国米底”等。希罗多德提到了米底人有6个部落。米底的地理范围是背靠扎格罗斯山,东至达什特伊卡维尔盐漠,北至阿莱克斯河厄尔布鲁士山一线,南部毗邻波斯,基本上来说就是以扎格罗斯山脉为支撑的伊朗西部高原。米底国家对周边其他被征服民族的统治方式是征收贡品,而非直接统治。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居鲁士大帝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臣服于米底的小王。波斯的王衔“众王之王”,可能就是发端于米底的。米底人从乌尔米亚湖继续向南部转移,直至后来的王都艾克巴坦那(今哈马丹)地区。米底人先于波斯人立国,以米底人集会之地艾克巴坦那为王都,成为这一地区一支重要新兴力量。米底从单纯的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国家,是外族压迫促成统治向心力完成的典型过程。米底人既要对付本地的小国,又要承受来自亚述的压力,在北方还要与西徐亚人角力。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提到的戴奥凯斯,作为“正直的裁判官”在艾克巴坦那建都,将米底建立为一个国家,这些可以从亚述铭文中得到印证。戴奥凯斯在亚述铭文中称达亚乌库,被亚述王萨尔贡打败。米底在后继几位国王的统治下,势力愈发强大。后来的巴比伦王尼布甲尼萨二世以王子的身份娶了米底公主,从此双方结盟,终于让亚述的战争机器停止了运转。随后,米底和巴比伦各自扩张。凯雅克萨莱击败了波斯和其他伊朗部落,吞并了已经羸弱不堪的乌拉尔图。在安纳托利亚,米底人与吕底亚大战5年,后因为日蚀出现,双方都认为不祥,遂停战。在巴比伦王的调解下,双方以哈利斯河为界,划定了势力范围,此战称日蚀战争。近东由此形成了米底、迦勒底巴比伦和吕底亚三足鼎立的局面。近东政治形势趋向稳定,共同体逐渐扩大,为波斯帝国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波斯帝国的兴衰

波斯人是另一支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米底人侵入了伊朗高原的西北部,而波斯人则侵入了伊朗高原西南的埃兰地区。波斯人的渗入是和平的过程,并得到了埃兰统治者的准许。波斯人的首领叫做阿黑门尼。他将波斯人组织起来,形成了部落联盟。作为王朝首王,波斯后世国王便以他的名字为王朝之名。后来的帕提亚王朝和萨珊王朝皆有此传统(帕提亚称阿尔萨息王朝、萨珊称阿尔达西尔王朝)。阿黑门尼诸王之后有两支传人:一支是居住在帕萨尔伽达平原的居鲁士一世一族,另一支是他的兄弟阿里亚拉姆涅一族。居鲁士大帝属于前一族,大流士一世属于后一族。波斯的后世诸王全部出自阿黑门尼的两支王族。

(一)帝国的建立与早期的军事征服

1.波斯王国的建立

在希罗多德的记载中,米底末王亚斯提亚格斯的事迹与居鲁士密切联系在一起。作为居鲁士大帝的外公,他和他的米底国家既阻碍了居鲁士和波斯的成长,又成为促使他们崛起形成一个伟大统治者和辉煌帝国的踏板。他的两个梦揭开了波斯帝国壮丽的历史篇章。

图2-6 居鲁士头像

米底末王亚斯提亚格斯做了一个有关她女儿曼达涅的梦。梦中,曼达涅小解,淹没了整个亚洲。亚斯提亚格斯找来玛哥祭司释梦,得知她女儿将生出一个亚洲之主,并取代他。他不敢把女儿嫁给米底人,因为他认为只有米底人才有实力应验这个梦。因此,曼达涅被嫁给了波斯的冈比西斯,生下了居鲁士。后来亚斯提亚格斯又做了一个关于曼达涅的梦,梦见从他女儿的子宫里生出一串葡萄藤蔓,荫罩亚洲大地,于是他派大臣哈尔帕古去杀死这个婴儿。但哈尔帕古没有执行这个弑亲的命令,转而把这个婴儿交给一对丧子的牧人夫妻抚养。这个孩子就在亚斯提亚格斯的眼皮底下长大,直到一次在扮演国王的游戏中,他打伤了一个高官之子,被带往宫廷处理,终被亚斯提亚格斯发现了居鲁士的真实身份。玛哥祭司说既然居鲁士扮演了国王,那么预言也就实现了,他不会再次成为国王而带来威胁。于是亚斯提亚格斯放过了居鲁士,让他回到了安山父母的身边。从此,亚斯提亚格斯自己埋下了覆灭的种子。公元前559年居鲁士继承波斯王位后与亚斯提亚格斯交锋三次,最初是亚斯提亚格斯取胜。但米底人心不和,最后在公元前550年米底败落。居鲁士宣布自己为波斯、米底和埃兰的王。米底人在波斯帝国享有较高的地位,不仅因为他们与波斯人同根同源,还因为波斯直接继承了米底的政治遗产,而建立了波斯、米底人为核心统治集团的波斯帝国。由于米底人更富有行政和军事经验,故而在征服和日后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早期的军事征服

居鲁士征服米底后,近东局势变化,大国间的力量平衡被打破。波斯向四方的军事征服开始了,根据巴比伦国王那波尼度编年史的记载,在他统治的第9年尼散月,波斯之王居鲁士召集了他的军队,渡过了阿尔贝拉城下的底格里斯河。在阿亚尔月(5月到6月间)他挥师攻击卢国……杀其王,夺其产,留下驻军在其城镇。卢国就是指吕底亚,波斯兼并了吕底亚。

(1)居鲁士征服巴比伦

征服吕底亚后,波斯人和希腊人有了第一次接触。但此时,居鲁士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此时无足轻重的几个希腊城邦身上。他动身返回,准备征服巴比伦。在进攻巴比伦前,居鲁士大帝大约在公元前545—前539年间完成了对帝国东部和中亚地区的征服。居鲁士将原属米底的东部地区古尔冈和帕尔苏维收入囊中。那波尼度编年史对居鲁士征服巴比伦进行了记载:在塔什瑞图月,当居鲁士攻击了在底格里斯河上欧皮斯的阿卡德军队时,阿卡德的居民反叛了,但是他(那波尼度)杀死了混乱的居民。第14日,西帕尔被占领,没有战斗发生。那波尼度逃走了。第16日,库提人的乌格巴鲁指挥官和居鲁士的军队未经战斗进入了巴比伦城。随后那波尼度在巴比伦时被抓捕……在阿拉萨穆月第3日(公元前529年10月29日)居鲁士进入巴比伦,绿色的枝条在他面前铺开——和平降临在这座城。居鲁士将自己视作巴比伦的合法继承人,并在马尔杜克神庙举行仪式并赢得了巴比伦祭司集团的支持。居鲁士征服巴比伦后,波斯帝国出现了万国来朝的景象,全世界所有的王,从“上海(地中海)”到“下海(波斯湾)”,那些住在王宫里的,那些住在帐篷里的,带着重礼来到巴比伦,亲吻居鲁士大帝的脚。

(2)冈比西斯征服埃及

征服巴比伦后,居鲁士将冈比西斯安置为巴比伦的王。之后,他又开始了对外征战。游牧部落对新月沃土地带的觊觎是他时常忧心的所在,尤其是波斯人所说的塞族人为患巨大。居鲁士为巩固帝国出兵征讨,不幸在公元前530年殒命。关于居鲁士之死,说法较多。按照希罗多德的说法,他是在阿莱克斯河一带与马萨格泰人的征战中,死于为子复仇的托米利斯女王之手。克特西阿则认为居鲁士是在锡尔河流域被德尔比克人得自印度的战象所伤而死。色诺芬认为居鲁士噩梦缠身死在帕萨尔加达。希腊化时期的贝罗苏斯则提出了居鲁士死于在锡尔河与达哈人之战的说法。

冈比西斯是居鲁士的长子,其母是阿黑门尼贵族之女卡珊达涅。冈比西斯被居鲁士指定为巴比伦的王,并在居鲁士死后继承了王位和征服埃及的计划。冈比西斯在公元前526年着手入侵埃及。埃及此时处于第26王朝法老阿马西斯统治之下,先前的盟友不是被征服就是投靠了波斯人,而且国内局势也不稳定。在波斯入侵前,阿马西斯死了。继承他的是普萨姆提克三世,他无力抵御波斯的攻势。公元前525年冈比西斯水陆并进。阿拉伯人为在沙漠行军的波斯大军送水,这是他们第一次见于史料。征服埃及后,西边的利比亚部落也归降于他。经过几年的巩固,建立了他自己的权威。埃及成为波斯行省,首府孟菲斯。冈比西斯极力赢得埃及人的好感,还自称自己是居鲁士与埃及公主尼坦斯结合而生。他被接受为埃及第27王朝的新法老,尊重当地传统,荣耀埃及宗教。

当冈比西斯在征服埃及的过程中,他的弟弟巴尔迪亚却在国内慢慢积蓄力量,企图取而代之,做波斯的国王。居鲁士在世时将两个儿子安排在帝国的利害核心地区:冈比西斯在巴比伦、巴尔迪亚在米底。居鲁士死后,冈比西斯继承王位,而后远征埃及,并调巴尔迪亚进宫监国。冈比西斯在埃及滞留3年,且日渐昏庸。引起埃及本地人和波斯贵族的不满,而且波斯其他地方的总督势力坐大。巴尔迪亚已经在波斯经营了3年,根基渐稳,看到帝国有分裂的危险,企图代替兄长治理国家,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冈比西斯闻得消息,回师,却在途中死去,死因不明,但肯定有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压力才导致他的死亡。巴尔迪亚看到冈比西斯离世,便肆无忌惮,开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贵族势大的问题。但冈比西斯的远征军还控制在大流士一世等贵族子弟的手上,闻听巴尔迪亚采取了压制贵族的措施,大流士一世便联合6位贵族,秘而不宣地反对巴尔迪亚,买通宫内太监进入王宫杀死了他,进而取得王位。而后为了使自己上位合法,大流士编造了冈比西斯诛弟和伪巴尔迪亚一说,彻底断绝了居鲁士王族。

(二)帝国的强盛

1.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前486年)平乱上位

大流士一世是阿黑门尼王族的一员,为阿里亚拉姆涅一系。其父赫斯塔斯佩是居鲁士任命的古尔冈与帕尔苏维总督。在冈比西斯出征埃及时,他作为骑兵长官随驾左右。大流士一世在击败众多敌人和起义之后,与支持他的贵族们开始了阿黑门尼王朝的一个新时期。

图2-7 大流士雕像

根据《贝希斯敦铭文》的记载,大流士一上台,各地就爆发了起义。首先是埃兰和巴比伦。埃兰事小,传檄而定。巴比伦的起义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却像烽火台一样,将起义的信息传向了帝国的埃兰、亚述、帕提亚、马尔吉亚那、萨塔吉地亚和西徐亚,甚至帝国核心的波斯和米底也乱局丛生,且难以平叛。最终大流士一世历经大小19战,俘获敌酋9人,历时一年基本上将起义的明火扑灭。虽然后来还有叛乱出现,但已经不能构成大的威胁了。大流士一世镇压各地起义之后,把镇压内乱的过程刻在了山崖的石壁上,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铭文分别用阿卡德语、古波斯语和埃兰语楔形文字书写,内容一样。铭文石刻15米高,25米宽。古波斯语部分5栏414行位于正下方,埃兰语部分7栏593行分为右上和左下角两部分,阿卡德语部分112行处于左上角。《贝希斯敦铭文》是英国学者罗林森破译古波斯语和阿卡德语的一把钥匙。

2.大流士一世的军事征服

平定内乱之后,大流士一世开始对外进行军事征服。公元前513年,大流士一世则对欧洲地区的塞族进行了征讨。他攻击欧洲部分塞族的动机至今不明。但此举却是波斯帝国大规模向西扩张的前奏。对欧洲塞族的进攻不得不使我们将它与希腊联系在一起。大流士一世进入南俄之后,遇到了和拿破仑一样的尴尬境地。无影无踪的敌人早已经坚壁清野,而伤病与粮食的缺乏倒成了减员的原因。最终大流士一世在这片土地无功而返。回师时,塞族人要求希腊人阻击波斯,但他们还算明智,没有答应。大流士一世分兵驻守希腊北部,马其顿和这一地区的希腊城邦全部降服。

埃及重新回到帝国怀抱可能是在公元前519年到前518年的冬天,是在大流士发布准许犹太人完成在耶路撒冷圣殿的敕令之后。公元前518年年底,他离开埃及后,开始了他对印度的征服。征服的时间可能在公元前518年到前515年。至于其征服的界限,大多数学者认为仅限于印度河河谷地区。

有史可依的大流士一世的最后征服是著名的对希腊的两次入侵,至公元前490年8月败于马拉松,这便是著名的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后,大流士一世继续准备报复希腊。虽然在希腊遭受了挫折,但波斯帝国总体来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大流士一世掌控的波斯帝国比居鲁士的还大。公元前6至前5世纪之交,波斯帝国达到极盛。按波斯波利斯铭文的说法,此时的波斯帝国拥有“从索格迪亚那之后的塞族部落到埃塞俄比亚,从印度到吕底亚”的广大地区,后来的波斯诸王也没有将领土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3.大流士一世的帝国统治政策

波斯帝国初期的三位君主将波斯的领土大大扩展,而帝国自身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问题。波斯经过28年的征服活动,在庞大的地域内,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帝国。境内各民族文明程度不一,经济水平高低有别。山水相隔,交通不便,语言、文字和宗教的差别使波斯君主的统治依靠类似于君合国的政体来维持。中央集权很难做到,而没有强大的中央政府又万难维持一个极其庞大的帝国。因此自阿黑门尼王朝之始就力图解决这些问题。大流士一世更多的是采取软政策而非硬法令来塑造一个完整的、更易于治理的国家。依靠于此,波斯后世诸王虽然昏庸无度,帝国却能继续运转而非分崩离析。一般认为大流士一世的改革约开始于公元前518年前后,大致可以分为政治、军事、经济等几个方面。

(1)行政区域的划分

对于疆域如此庞大的帝国,大流士采取了设置多座王都和总督区进行治理的方法,使全国广大区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处于国王的有效统治之下。

四座王都

为了对庞大的帝国进行有效的控制,大流士一世在全国设置了四大首都,分别是波斯波利斯、苏萨、巴比伦和艾克巴坦那。每个城市职能不同,波斯王会不时驻跸。波斯波利斯地处马尔夫达什特平原,由大流士一世始建于公元前520年,而其建设工作一直延续至王朝终结。波斯君王和他的扈从大部分时间都居住于此。波斯的重要仪式都在此举行。苏萨因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之故成为阿黑门尼王朝的全国行政首都。大流士一世下令重建破败的苏萨,其重视力度堪比波斯波利斯。在一片类似于奠基碑铭的文献中,大流士一世提到了至少16个民族和国家为苏萨的工程提供建材和人力。巴比伦因其统辖着庞大的两河与巴勒斯坦地区,且富冠全国,被大流士一世确定为冬都。艾克巴坦那位处扎格罗斯山中,是帝国核心米底的中心,也成为帝国首都。又因夏时凉爽,成为夏都。这四座城市控制着帝国最为要害的地区,各自又处于交通要道之上,这就成为帝国统治的支点所在。

地方总督区的划分

在地方,大流士一世对居鲁士时期已经存在的总督区进行了重新组织。对波斯各总督区的认识,可以通过《贝希斯敦铭文》、纳克西·鲁斯塔姆墓铭、苏萨奠基碑铭以及薛西斯铭文等共6个文献来了解。在这些文献中,总督区的数量从23到32个不等,但基本上没有太大出入,只是对总督区的细化和异称而已。总督区名单的变化,说明了帝国版图的增减。

波斯、米底和埃兰总督区是帝国的核心。波斯总督区是帝国最重要的地区,这里为帝国提供士兵和官僚。它向南直到波斯湾,还包括东部的克尔曼地区。米底总督区虽然不能免税,它在波斯米底人集团中仍享有很高的地位。它的范围是西至底格里斯河上游,东到里海之门,北临亚美尼亚,南接波斯。埃兰被居鲁士合并进巴比伦总督区,后来又独立出来,直至亚历山大时代,它还保持着其低地与山地的古老边界。

总督区的职官原则上是仿照中央官署的设置,分成行政、军事、监察三大部分,它们之间互相独立,互相约束。总督区的首脑被称为王国的守卫,希腊人称之为总督。在大流士一世当政之前,总督的职位很多掌握在地方王公的手中,即使是父亲反叛,儿子依然可以继承总督之位。大流士一世时期,通过各项措施,逐渐将总督之权收归波斯人之手。很多比较重要的总督区由阿黑门尼王族成员出任,如大流士一世的兄弟们出任萨尔德和巴克特里亚总督区的总督,还有小居鲁士统领小亚的几个总督区,帝国终于成为阿黑门尼王族的私产。

(2)军事改革

军事整顿体现在军队从先前的兵民一体发展为专业军队,波斯人开始占据着军队的统治地位。军队主要由骑兵、步兵构成,步兵又可分为弓箭兵、枪兵、短剑或战斧兵。骑兵是波斯人的重要兵种,在步骑协同战术中作用巨大。步兵主要由下层民众充当,而加入重骑兵的则多是贵族。军队按人数编组,以万、千、百、十、五为单位。帝国的军队由波斯人、米底人、巴克特里亚人以及塞种人构成。

不死军是波斯王的军队核心,它的名字来源于希腊人对波斯语随从“ Anûšīya ”的误读,希腊人将这个词翻译成了“不死”,他们具有禁卫军的意思,是常备兵,地位高贵,军备齐整。步兵1万,骑兵1000。士兵来源基本从战斗能力强、容貌雄壮的老兵中选取。可能因为少一人则填一人,所以希腊人才会有以上误读。不死军在居鲁士大帝征服巴比伦,冈比西斯征服埃及和大流士一世征战印度与塞种人的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参加了温泉关之战。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他们配备柳条盾、短枪、剑、匕首以及弓箭,穿戴鱼鳞铠甲上装。不死军的头一个千人队由各地显贵构成,他们充当王室警卫,也是帝国军队的核心战力。他们出征时用驴和骆驼运输给养、女眷还有奴仆,不死军的长官也就是千夫长,地位很高,在波斯波利斯的雕刻中能见到他们的形象。

(3)货币改革

阿黑门尼王朝的货币体系比较完备,中央政府筹划货币流通以保持经济平稳。货币分为三等,即金币、银币和铜币。金币的铸造权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在波斯波利斯,工头以及司库、副司库等负责货币的制造和管理。金币名为大流克,重8.4克。其名应该是起自大流士之名。大流克质量足,成色好,作为近东的主要金币,延续到阿黑门尼王朝灭亡之后还在流通。它作为赏赐品的功能甚于货币之用。银币和价值更低的铜币的铸造归于总督和将军之手。银币称舍客勒,重5.6克,用于军费、行贿和支付雇佣兵费用。铜币则是民间流通的主要货币,由一些商业发达的自治市铸造。后两种铸币主要在城市比较发达的帝国西部行省流通。地方总督铸造金币就是造反的象征,如阿尔塔薛西斯二世时期出现的情况。虽然大流士一世引用了货币制度,但其发展和接受的广度和深度并不大。帝国后期希腊货币流通较广,阿提卡货币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帝国东部的广大地区直到亚历山大到来才开始使用货币。

(4)赋税体系

阿黑门尼王朝的税赋是多样化的,在希腊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波斯王的收入是赋税和贡品。帝国的税赋由各地总督区提供,根据具体情况,税额税种不同。如波斯行省不用交税,米底则缴纳450塔兰特,10头绵羊和5万匹尼萨马。而科尔奇安人因容貌姣好,每5年要交给宫廷童男童女各百名。而阿拉比亚行省每年缴纳1000塔兰特的乳香。巴比伦行省缴纳的白银最多,达1000塔兰特,还要进奉500名少年做宦官。一些地区不作为单独税赋单位,而是与毗邻的行省共同缴纳税赋。如包括昔兰尼加和巴尔卡的利比亚并入埃及共同上缴700塔兰特。希罗多德估计每年帝国的税赋收入达7600巴比伦塔兰特之巨。

(5)驿道情报系统的完善与使用

帝国使用一个叫“安加莱昂”( angareion )的情报组织,王室诏令和各地消息都可以通过它来传递。这个组织配合大流士一世整顿的驿道可以让帝国控制遥远的地区,效率很高。驿道在大流士一世之前已经存在,他将这个系统建设得更加完备。驿道的主干线是从萨尔德到苏萨的王道。同时存在其他道路,比如从苏萨到波斯波利斯的王道延伸线,以及从巴比伦开始经扎格罗斯山脉到艾克巴坦那到中亚的一条王道,这条道路后来成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贝希斯敦铭文》所在之地就在这条道路上。考古学家也发现了不少道路遗迹。阿黑门尼王朝还积极造桥,并使用船只保证贸易和通讯的畅通,烽火台也被用来传递信息。大流士一世还继承埃及法老尼科的事业,凿通了连接红海经尼罗河到地中海的大流士运河。他将这条运河与印度洋上的航线连接了起来,也门在这一时期也处于阿黑门尼王朝的影响之下,可能就是跟大流士的这条航线有关。大流士一世利用这些道路可以快速地部署、投送兵力,同时商旅和普通民众同样可以利用这些道路。

(三)亚历山大的入侵与帝国的灭亡

大流士一世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帝国在他的统治下一度形成了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在帝国的强盛的光环下,却暗藏危机。帝国境内民族混杂,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种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不断尖锐,王室的争位战争也不断发生,当一代明君大流士一世去世后,帝国开始进入由盛转衰的局面。

1.帝国后期诸王的统治

大流士一世在公元前486年驾崩,薛西斯继承了王位。大流士一世远征希腊失败的前车之鉴并没有减弱薛西斯对希腊地区征服的渴望。薛西斯同样认为希腊是帝国西部边界的威胁,若不使之臣服便没有和平的可能。波斯帝国的征服传统也让他对新的领土有一种渴望。薛西斯时期的波希之战开始于公元前480年。最初波斯取得了众多的胜利,如温泉关大捷,但薛西斯低估了希腊海军的实力及他们誓死抵抗的战斗决心。希腊海军在雅典将军迪米斯托克利的实际指挥下,将波斯海军引诱进萨拉米海峡一举歼灭。最终薛西斯对希腊的军事进攻以失败告终,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纷纷独立。薛西斯远征希腊的失败使帝国遭受了重创,是波斯帝国命运的转折点,是帝国由盛转衰的开始。

薛西斯之后,波斯历经阿尔塔薛西斯一世、大流士二世、阿尔塔薛西斯二世、阿尔塔薛西斯三世及大流士三世的统治。帝国虽然维持了庞大的疆域,但已实力大降,帝国的大厦摇摇欲坠,不堪一击。

2.亚历山大的入侵和帝国的崩溃

马其顿是地处希腊半岛北部的一个王国,菲利普在公元前360年成为马其顿的国王,在公元前349年统一了马其顿。公元前336年,46岁的菲利普被谋杀,20岁的亚历山大即位。希腊人在底比斯的带领下趁势反抗,底比斯号召希腊在波斯的帮助下消灭马其顿的暴政。亚历山大镇压了这次反叛,非常残酷地惩罚了底比斯,希腊城邦成为了马其顿的一部分。

希腊的局势稳定后,亚历山大开始着手进攻波斯。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军队开始了对波斯的战争,他们宣称要为在150多年前被薛西斯破坏的希腊神庙报仇。这支军队由马其顿人的3万重装步兵和5000骑兵组成,还包括7000希腊步兵和600色萨利骑兵,以及几百人的克里特弓箭手。

首战发生在公元前334年的格拉尼库斯河一带,离马尔马拉海不远。格拉尼库斯一战亚历山大打开了小亚的大门,随后亚历山大的军队长驱直入,攻占西里西亚和叙利亚地区。公元前333年12月,亚历山大在西里西亚和叙利亚之间的伊苏斯与波斯大军展开了一场大战。最终,亚历山大占领了波斯营垒,缴获无数战利品并俘获了大流士的女眷,包括他的母亲、妻子、两个女儿和一个未成年的儿子。伊苏斯之战后,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门户大开。亚历山大旋即控制了叙利亚和腓尼基城市阿拉多斯、拜布罗斯和波斯海军最重要的基地西顿,亚历山大也获得了一支强大的波斯舰队。

公元前332年秋,亚历山大进军埃及。亚历山大非常顺利地控制了埃及,孟菲斯的祭司给他戴上了代表上下埃及的红白双冠。公元前331年初亚历山大在三角洲西部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亚历山大里亚。亚历山大占领埃及之后,回师北上,在两河流域北部一块叫高加美拉的平原与波斯军队决一死战。公元前331年10月1日,高加美拉之战爆发。此战决定着双方的命运。大流士若败便再难组织起成大规模的军队。亚历山大若败,则深入波斯境内的马其顿军将难有出路。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胜败未分时,大流士却带着巴克特里亚骑兵,王室男丁以及不死军逃向米底了。不久惊慌蔓延波斯全军,这支大军就此败北。

公元前330年春,亚历山大向艾克巴坦那进军。大流士早已离开,他想向北从里海南岸去东伊朗,希望能再组织起足够的军队对抗亚历山大。大流士已经不可能组织起这支军队了,事实上他的性命也已不保。贝苏斯杀死大流士,自己称阿尔塔薛西斯四世,准备在巴克特里亚建立自己的统治。可是亚历山大征服了巴克特里亚并处死了这个弑君者,波斯帝国彻底灭亡。

四、古波斯文化

波斯人自进入古代近东以来,就不断吸取本地区各原生文明的文化成果充实和发展自己。亚述、乌拉尔图、米底、吕底亚、塞族、巴比伦、埃及以及希腊都是波斯人借鉴学习的对象。同时本地区的各原生文明因为波斯的统一,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古波斯语言文字

波斯帝国时期主要存在着三种语言:埃兰语,古波斯语和阿拉米亚语。最古老的语言是埃兰语、古波斯语,它们是帝国前期主要使用的语言,阿拉米亚语则是帝国后期主要的官方语言。

古波斯语是波斯帝国形成之后所使用的主要语言,其文献基本来自公元前6—前4世纪,以楔形文字形式书写。一般认为它是在大流士时期形成的,是通过使用并改造阿卡德语和埃兰语楔形文字外形,使之和波斯语融合形成的书面文字。古波斯语以楔形文字形式书写,但是只有很小部分符号可以与苏美尔语、阿卡德语以及埃兰语进行比较。古波斯语有3个元音a、i、u,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有33个辅音加元音构成的音节,包含元音i的音节有4个,包括元音u的音节有7个,由元音a构成的音节有22个。还有8个可单独表意的表意符号,以及一个标记句子结束的标记符。

古波斯语基本上属于拼音文字,但也存在8个可单独代表一个意思的符号。它相较于阿卡德语等有更加简化的改造,是波斯人吸收古代近东文化成果的典范。一个新的书写系统的发明,应当带有一定的政治意图。字形虽然是楔形文字样式,但是符号本身与阿卡德语以及埃兰语没有联系。它是作为行政文字来使用的,虽然它伴随波斯帝国存在了两百多年,但在民间的使用度并不高。相较于更加成熟,更加普及的埃兰语,阿卡德语,以及后来的阿拉米亚语都不具有竞争力。这也就让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亚历山大毁灭波斯帝国后,古波斯语楔形文字也会随之消失。

埃兰语在阿黑门王朝作为第二位语言是由安山地区关键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作用决定的。波斯人进入伊朗西南部以后,就以埃兰的安山地区作为根据地酝酿自己的帝国。然而与古波斯语不同,其作用不仅局限于王家铭文,它作为行政语言与苏萨作为全国行政首府一样作用巨大。在波斯波利斯发现的大量的埃兰语行政文献记录了从大流士一世到阿尔塔薛西斯一世时期的供给与劳动力管理情况。

阿拉米亚语是阿黑门各地区间官方联系的主要用语,在帝国许多地区如埃及和巴比伦,也包括波斯本土都广泛使用这种语言。阿拉米亚语是西北塞姆语,与希伯来语和腓尼基语有联系。至少在公元前2000纪末期就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北部被使用,在公元前950年形成书面文字。阿拉米亚语字母表有22个字符,基本上写在一些不易保存的材料上,比如皮革和纸草。但它同样会被用于铭刻,比如印章、钱币和纪念碑。当阿拉米亚语传遍整个西亚,书写的阿拉米亚语便成为亚述、巴比伦帝国的通用语。及至阿黑门帝国,从埃及和阿纳托利亚到中亚和印度,它就到达了帝国的每个角落。

(二)琐罗亚斯德教

琐罗亚斯德教是伊斯兰教诞生之前西亚地区影响最大的一种宗教信仰,曾为波斯帝国的国教。该教相传是琐罗亚斯德所创立,他是琐罗亚斯德教的第一位先知。关于其生活年代的判断众说纷纭,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他肯定生活在亚历山大到来之前,并且集中在公元前6世纪及以前的年代。对琐罗亚斯德生平的了解,主要依靠记录琐罗亚斯德教的文献。他30岁时受到阿胡拉·马兹达的启示,改革伊朗人的多神信仰体系,提出独尊阿胡拉·马兹达为唯一真神。起初摒弃旧信仰的人并不多,琐罗亚斯德便转而寻求邻国卡维·维斯塔斯怕国王的支持,从此信徒日众。公元前7到前6世纪,琐罗亚斯德教传至西伊朗诸地。

在阿黑门尼时代早期诸王中,没有人直接表明是否信仰琐罗亚斯德教。从大流士时代起,阿黑门尼王朝的国王们在他们的铭文中都把自己描写为明主阿胡拉·马兹达的崇拜者。阿黑门王朝的万神殿中其他的神被称作巴嘎,而阿胡拉·马兹达则高于这些神而被冠以伟大的神或最伟大的神之称。在阿黑门尼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阿胡拉·马兹达的形象通常被表现为背负翅膀和圆盘,身穿波斯长袍,手拿戒指或鲜花的男人形象。

图2-8 阿胡拉·马兹达神

琐罗亚斯德教认为宇宙间存在着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宇宙之神阿胡拉·马兹达是善良和光明的代表,阿格拉·曼尼则是罪恶和黑暗的根源。斗争的结果是阿胡拉·马兹达战胜阿格拉·曼尼,善良和光明必将战胜黑暗和罪恶。琐罗亚斯德教崇拜火,认为火是光明和善良的象征,礼拜圣火是他们的主要宗教仪式,重要的献祭和崇拜仪式都要先点燃圣火。琐罗亚斯德教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后,也被称为拜火教或祆教。

《阿维斯塔》是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有学者认为“阿维斯塔”与印度语“吠陀”在词根上同源,因此《阿维斯塔》具有知识和启示之意。现存的《阿维斯塔》仅余十几万字,其中包括礼拜仪式、教规教理、祈祷咒符、神话传说和药方等内容,是一座丰富的宗教思想宝库。 dVed5CAOgqxYiPMYztaxOE28N6xT68TqxZwK/hi3+kjLnjWDZob65oCXGC3cVwQ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