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人类的起源,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关于人科、人属的起源,另一个是现代人的起源。所谓人科的起源就是探求古猿演化为人的过程。现代人的起源则是指现代生活在地球上的各色各样人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人科的起源与演化

在人科的起源演化过程中,存在着三个关键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的系统的起源,即从古猿中的一种演化为直立行走的早期人科成员;第二个阶段是早期人科成员的繁衍和演化;第三个阶段是在这些繁衍的人科成员中发展出能制造工具的物种,即人属的出现,此后人类继续演化,直到智人种的出现。

人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一个长期困扰着现代人的问题,从远古时代人们就在不停地探讨,企图找到答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关于人的起源问题,主要形成了两种理论,即神创论和进化论。

(一)人类起源的神创论

所谓神创论就是认为人是由神创造出来的一种理论,特别是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前,这种理论长期占据着人们的思想。人类起源的神创论体现在世界上多个民族所创造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中。特别在人类发明了制陶术,能够用泥土捏造各种物品之后,多个民族就创造了神用泥土造人的神话故事。中国神话中流传着女娲用泥土造人的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则流传着普罗米修斯和雅典娜合力造人的传说。希腊诸神最初创造了天地和各种动物,但没有人类。聪明的神普罗米修斯用泥土捏成人形后,从各种动物的心灵里摄取善、恶观念注入人的胸膛,智慧之神雅典娜把灵魂和呼吸注入人体,于是人就有了生气,生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在两河流域的神话史诗中也流传着神创人的故事。在巴比伦神话《阿特腊哈西斯》和创世史诗《埃奴玛·埃里什》中都描述了神创人的故事。在西方,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神创人类的故事莫过于《圣经》中的上帝造人。《圣经》中说,上帝从混沌中创造了宇宙万物,然后按照自己的“形象和模样”用泥土捏成了一个男人,叫做亚当,又从亚当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叫做夏娃。亚当与夏娃成为了人类的始祖。虽然神创论现在看来非常荒谬,但在进化论诞生之前,这种理论却占据着多数人的头脑。甚至17世纪中期牛津大学圣约翰神学院里的神父们竟宣传,通过他们的研究,人类是公元前4004年3月23日早上9点整由上帝创造出来的,可见神创论的影响有多大。

(二)人类起源的进化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神创论逐渐遭到抛弃,人们逐渐对人类起源有了更加科学的探讨,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也逐渐发展起来。进化论最早可追溯到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他认为,人是从某种鱼进化而来的,人在最初胚胎发育的时候很像鱼。真正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起源问题开始于近代的西欧学者。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创立了生物分类系统,把人和猿分在了一类,这为以后古猿进化为人的理论奠定了基础。1809年,法国学者拉马克发表《动物哲学》一书,指出了高等动物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第一次提出了人类起源于类人猿的科学假说。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对人类和大猩猩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人类和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在此基础上,1859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揭示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1871年,达尔文又在《人类的起源和性的选择》中,根据大量资料阐述了人与类人猿的关系,认为人与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人是由一支已经灭绝了的类人猿演化而来的。达尔文虽然指出了人是由猿演化而来的,但并没有指出人和猿的本质区别是什么。1876年,恩格斯在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表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在该文中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论证了在从猿到人过程中劳动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人和猿的本质区别是劳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的科学论断,有效地解决了人与类人猿的区别与联系,至此关于人类起源的进化论初步形成。

(三)人类起源的三个阶段

恩格斯根据类人猿与人类特征的相似程度,把人类起源与发展演变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了三个阶段,即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中的人。根据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来看,恩格斯的这种划分是十分合理和科学的。

1.攀树的猿群

攀树的猿群是指成群生活在树上的古猿,这些古猿还不具备人的特征,与人类的差别较大。最早发现的猿类化石为埃及的原上猿,这些猿类化石是1911年在埃及的法优姆平原发现的,其生存年代距今约3500万年—3000万年前。大约200多万年后,此地又出现了新的类人猿——埃及猿,生存年代约为2800万年前。1856年在法国发现了新的古猿化石,其生存年代距今约2300—1000万年前,这类古猿因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地区而被称为森林古猿,其化石后来在欧、亚、非三洲许多地方均有发现。这些古猿的牙齿已有32枚,其排列顺序同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牙齿相似。他们都属于林栖臂行动物,手脚已有初步分工,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放,为以后直立行走准备了条件。人类学家认为这类古猿可能就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

2.正在形成中的人——早期的人科成员

早期的人科成员,他们具有了现代人的诸多特征,但同时与现代人又具有较多的差别,恩格斯称为他们为从猿到人的“过渡期间的生物”,属于正在形成过程中的人。在早期的研究过程中,腊玛古猿曾一度被认为是最早的人科成员。最早的一块腊玛古猿化石是1932年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生刘易斯在当今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的西瓦立克山区发现的,生存年代约1200万年前。此后,在亚、非、欧三大州的许多地区都发现了腊玛古猿类的化石。与森林古猿相比,腊玛古猿更接近人类,他们的犬牙变小,牙齿排列成弧形;吻部后缩,变短。同时在他们生存的地层里发现了使用工具的迹象,这说明他们有了劳动的意识,而劳动是人类和动物的重大区别之一,腊玛古猿可说是正在形成中的人。但腊玛古猿是否是人类的祖先,属不属于最早的人科成员,学术界曾进行了长期讨论,尚未形成一个肯定的共识。

图1-1 少女露西的骨骼化石

目前,学术界比较肯定的最早的人科成员是南方古猿,其生存年代距今约600万年—100万年之间,化石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两大区域,其他地区发现的南方古猿的化石非常稀少。最早发现南方古猿的是解剖学家达特,他于1924年在南非金伯利附近的汤恩发现了一个幼年人科的头盖骨化石,将它命名为南方古猿。此后,在南非、坦桑尼亚、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乍得等地又发现了大量南方古猿的化石。国际学界把南方古猿的化石归为八个种类,分别为南非古猿湖畔种、南方古猿阿贝尔种、南方古猿阿发种、南方古猿非洲种、南非古猿埃塞俄比亚种、南非古猿惊奇种、南方古猿粗壮种、南方古猿鲍氏种。但对于各个种直接的演化关系以及人类是由哪一个种演化过来的,学术界众说纷纭,还没有取得一致性的结论。有学者认为,南方古猿阿发种演化成了现代的人属成员。1974年古人类学家在坦桑尼亚的湖底发现了一截上臂骨化石,随后科学家们挖掘出了一幅较为完整的少女骨架化石,并给她命名为“露西”。露西的骨架显示,尽管她的脑容量不大,并且和猿的大脑相似,但她已经能够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则是人类的一个重要标志。1990年,科学家通过先进的钾-氩测年法对露西所在位置下方泥土中的单晶体进行了年代测定,最终确定露西生活的年代为318万年前。此外,科学家还在来托利地层的火山灰下发现了一串长达23米的相当清晰的人形脚印。这些证据似乎都证明了人类是由南方古猿的阿发种演化而来。但也有学者认为南方古猿与其他正在形成中的人并存,最终并没有进化为现代人类,属于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旁支,走上了进化的末路,大约100万年前全部灭绝。

一般认为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能够使用天然工具或使用类似于黑猩猩简单加工过的工具,积累了丰富的使用自然工具的经验,但他们还不会制造工具,因此他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3.完全形成中的人——人属、智人种的形成与演变

完全形成中的人已经能够制造工具,成为真正的人类。大约在距今250万年之前,早期人科成员中(可能是南方古猿阿发种、非洲种或惊奇种)有一支开始采用石块碰击的办法而制造出具有锋利边缘的打制石器,成为能够制造工具的人属成员。根据体态特征和智力水平,学术界一般把完全形成中的人分为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个阶段。

(1)能人

能人的化石最早发现于1963年,是由英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李基夫妇在东非奥杜威峡谷发现的。这些能人的脑容量比南方古猿有了较大的扩充,男性的脑容量平均为700—800毫升,女性的脑容量为500—600毫升。1964年,路易斯·利基、托拜厄斯和内皮尔把该类化石命名为人属能人种,意为手巧的人。能人是最早的人属成员,能够制造工具,根据钾-氩法测定其生存年代距今约210万年—170万年前。1972年,在肯尼亚鲁道夫湖地区发掘出一个能人的头盖骨碎片,被称为鲁道夫人,按登记号称为“KNMER-1470号头骨”,亦称“1470号人”,生存年代距今约190万年前。“1470号人”的头盖骨脑部较大,脸部宽而扁平、臼齿和前臼齿比能人宽,是目前公认的能人的典型代表。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不少南方古猿的化石,他们的生存年代与能人接近,说明最早的人属成员与一些南方古猿的各支共同生存了较长时间。

能人虽然能够比较熟练地直立行走,能够制造工具,但其脑容量只有现代人的一半,在体质上还比较原始。早期人类的体质需要历经百万年的发展才能达到现代人的标准。

(2)直立人

能人之后的直立人在体质上更加接近于现代人,直立人是现代人的祖先,得到了科学家的普遍认可。直立人的化石最早发现于印度尼西亚,最著名的直立人是1891年荷兰学者杜布亚发现的爪哇直立人和1929年在中国周口店附近发现的北京猿人。此外,在非洲、欧洲也陆续发现了大量直立人的化石,主要有中国的元谋人、蓝田人,印度的纳马达人,阿尔及利亚的毛里坦人,坦桑尼亚的OH-9号人,德国的海德堡人等等。直立人的生存年代距今约180万—20万年前,直立人的臼齿、前臼齿和下颌较小,但脑部较大,头盖骨较厚,眉脊突出。直立人的身材更高大,更健壮。

直立人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石器制造技术,能够打造出各种各样形状的石器工具。虽然直立人还不能掌握人工取火的技能,但是他们已经学会使用天热火,还掌握了用火和保存火种的技能,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进步。直立人从此开始使用熟食,有力地促进了他们体质的发展,为他们进化成体质更好、智力更高的智人种奠定了基础。

(3)早期智人

大约据今25万年前,直立人的体质发生了较大的进步,直立人逐渐发展成为人属智人种。智人种的体质已经接近于现代人,脑容量最高已达1400—1500毫升之间,但早期智人种在体质上还保留着一些原始的特征,因此学术界一般把智人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又称“古人”,其生存年代为30万年前至5万—4万年前之间。早期智人化石的典型代表是1956年在德国的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因此被命名为尼安德特人。后来,人类学家把属于这一发展阶段的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尼安德特人的化石在欧洲、非洲和亚洲都有发现,出现化石的地点多达七十多处。早期智人化石主要有德国的尼安德特人,法国的圣沙拜尔人,克罗地亚的克拉皮纳人,巴勒斯坦的斯虎尔人,伊拉克的沙尼达尔人,赞比亚的布罗肯山人,中国境内的丁村人、马坝人、许家窑人和长阳人等等。现在一般认为尼安德特人是智人的一个亚种,与同是智人亚种的现代人是“姐妹”。德国的古人类学家理查德·格林说,在我们已经灭绝的亲戚中,尼安德特人是与我们最近的。化石记录显示,尼安德特人矮壮结实,肌肉发达。他们的脸部向前突出,大脑也比我们的大一些,后脑勺有块隆起的地方叫做“枕骨隆突”。他们骨骼的化学成分表明,他们一年吃大量的肉。墓地的发现表明了尼安德特人会照顾病人,埋葬死者。尼安德特人虽然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阶段,但是他们最终却完全消失了,走上了人类发展演变的末路。对于他们去哪里了,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他们被更为高级的现代人所征服、屠杀。也有学者认为,他们与现代人通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特征慢慢消失了,被现代人完全同化了。

(4)晚期智人

距今5万—4万年前,人类的体质又进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眉脊突出、下颏不明显等原始特征已经消失,脑容量在1400毫升之上,体质上与我们今天的现代人已基本相同,人类起源的过程已基本完成。需要注意的是,该节所谈的晚期智人特指生活在晚更新世后一阶段,现在已经灭绝了的晚期智人化石人类,而不包括现在的人类,因为从生物学分类上,该阶段之后的人类都可划分为晚期智人种或现代人种。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是1868年在法国的克罗马农洞穴发现的,被称为“克罗马农人”。克罗马农人身材高大魁梧,脑容量达1500毫升,与现代人无异。晚期智人的分布比早期智人更为广泛,不仅在亚、非、欧三洲,而且在大洋洲和美洲也发现了晚期智人的化石。根据考古材料和DNA基因追踪显示,在5万年前,人类已通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在4万年前,人类从东南亚横渡大洋来到大洋洲。至此,人类的足迹已遍布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二、现代人的起源

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现代人,他们来自哪里?是否有共同的祖先?这是一个困扰着当今人类学家的重大理论问题。围绕现代人的起源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主要观点,即“单地起源说”与“多地起源说”。

(一)“单地起源说”

持“单地起源说”的学者认为人类进化中有很多分支,这些分支在不同时期走向灭亡,只有一支变成了现代人类。变成人类的这一支由于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智力水平及文化技术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所以他们一经出现就迅速向四面八方迁徙,征服或替代了当地发展水平较低的本地人种。因此,“单地起源论”又称为“入侵论”、“迁徙论”与“代替论”。但优势群体起源于何地,这是早期古人类学家争论不休的首要问题。20世纪20年代以来,学者们提出了“非洲中心说”、“西亚中心说”、“欧洲中心说”及“中国中心说”等观点。在这些不同的观点中,赞同“非洲中心说”的学者较多,因为在非洲发现的人类化石最多,现代人类更可能来自非洲。后来,分子人类学家也加入到现代人起源的探讨之中,他们利用“DNA”基因追踪技术来探求现代人的起源问题,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DNA是一个很长的分子,名叫脱氧核糖核酸。它的构成形态很简单,只有4种基本组成单位A、G、C、T。这四种基本组成单位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成基因,由许多基因排列成的DNA长链叫染色体。人体的细胞核内有两个染色体组:一组来自母亲、一组来自父亲,每个染色体组有23个染色体。每次细胞分裂都伴随着一套新的DNA被复制出来,大多数复制品和它的原型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有时候复制过程中会出现错误。DNA的4个基本组成单位(A、G、C、T)中的一个被另一个代替,这种现象就是“基因突变”。突变发生的概率很小,但一旦发生变化,就会代代相传下去,并逐渐积累。科学家能够通过比较两个人的DNA序列来判断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有多近,但用这种方法来追踪人和人之间的前后继承关系则比较困难,因为很难判断突变来自父亲还是来自母亲。比如,你想知道你继承了谁的血型。如果你和妈妈都是A型,爸爸是B型,那么你的血型基因是继承了妈妈。但如果你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4个人种有3个人是A型,那么你就难以判断你是继承了谁的血型基因了。如果再往前一代,你的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8个人中有6个人是A型,那么就更难以确定你的血型来自于谁的基因了。

幸运的是,人类还有第二个基因组,这个基因组不在细胞核里,而在细胞质里,这个基因组被称为线粒体。线粒体基因只能由卵细胞传递给后代,而不能通过精子传递,也就是说线粒体由母亲体内继承,这样人类体内的线粒体就可以追踪到母亲、外祖母、曾外祖母,以此类推……。

如果追踪的家族谱系足够远,那么就能找到现代人在远古时期的母系祖先,所有母亲的母亲,我们称之为“线粒体夏娃”,她是我们现代地球人的共同祖先。198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丽贝克·卡恩和艾伦·威尔逊基于对线粒体DNA的分析结果发表了一篇震惊世界的研究结果。他们在论文中指出,现代人的祖先可以追踪到一位生活在非洲的女性身上,这位女性就是现代人的祖先夏娃。但在夏娃生存的智人时代,她并不是唯一的女性,其他女性也有孩子,但是她们没有把她们的线粒体DNA传给后代。分子人类学家已经排列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的线粒体DNA序列,他们发现,特定的基因突变在特定的地域内很普遍,通过追踪这些突变在地域间的传播,人类学家就能找到这些现代人类的传播路线。他们发现现代人的传播路线就像树的枝干一样不断地分叉,但它们有共同的根,这个根就在非洲,就是非洲的线粒体夏娃。根据线粒体基因组上某些位置突变的速率,科学家还可以推断出夏娃生存的大致年代,因为突变的速率差不多是一个恒定值。科学家把这些突变时间看作一个分子时钟,用来估计两个人群分开的年代。对于这个时钟走得有多快,科学家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每6000年才会发生一次基因突变。根据这个时间,科学家认为线粒体夏娃生存的年代大约是25万—15万年前。

(二)“多地起源说”

多地起源说的立论基础主要是对古人类化石的分析和研究。

由于各大洲发现的人类化石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在中国发现的很多头盖骨化石的上门牙都是铲形的,从牙齿的后面来看,牙齿的两边鼓出来,中间凹进去,像铲子一样。80%的中国人的门齿是铲形的,但欧洲人只有不到5%的牙齿属于铲形,非洲的黑人有10%,澳洲土人有20%左右属于铲形牙齿。因此有些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是世界各地早期的人类分别进化而来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卡尔顿·库恩就提出了类似多地起源说的理论。他认为现代人是由五种不同的人类即高加索人种、刚果人种、开普人种、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平行演化而来的。他还认为,一些地区的文明优于其他地区是由于该地区的人种进化为现代人类的时间更早而导致的。“多地起源说”一词最早由密歇根大学教授米尔福德·沃波夫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他认为25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东非直立人离开非洲之后,便开始独立演化出不同的人种,包括尼安德特人、北京人和爪哇人等。沃波夫认为,世界各地的人类同时平行演化成现代的人类,不同地区的人类由于早期的地理隔绝而向不同的方向演化。同时,由于自然选择、基因突变与基因交流等其他因素又使现代人向大概一致的方向演化,形成了具有更多相同特征的现代人。

到目前为止,两种学说的支持者各执一词,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服另一方。要解决现代人的起源问题,只有等待进一步化石的发掘和研究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seS+2ZE68Eq4dMHoCUfzoRds2GFYEHq6nHjgWPyUBKM7/VPtpo1RDFcRZnyN2x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