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操作案例
徐汇区汇师小学:《建立“学术委员会”,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建立“学术委员会”,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徐汇区汇师小学

“科研立校、科研兴校”,是学校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亘古不变的定理。一直以来,学校都笃信课题出人才,教育科研能达到兴教、兴校、兴师的作用。众所周知,重视教育科研,业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可怎样才能更好地彰显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特色,让教育科研成为加速学校发展的先导力量与核心动力呢?我们的做法是建立“学术委员会”,统领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从而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一、合理架构——成立教育科研领导小组,统领学校各级各类的课题研究

1.从课题组到核心组

2012年,学校申报的《专业目标导向下,突破小学高级教师成长瓶颈的实践研究》课题在市教委获得立项。作为学校重点推进的龙头课题,课题组的组建至关重要。可是由于课题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几乎包罗了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所以课题组的成员似乎怎么也瘦身不下来。怎么办?联想到学校行政架构中,同样作为学校中坚力量的骨干教师还有中层和组长的区分,于是我们就试想着是不是也可以在课题组的基础上,再提炼出一个核心组,来具体推进课题研究的各项事宜。

可是核心组该怎么提炼呢?是将总课题进行分解,然后根据子课题的情况确定成员?是学校中层及校级领导的组合?是学校专业素养,业务能力最强老师的大集合?还是就将曾经有过主持课题研究经验的老师组合起来?

这些看似都是不错的选择,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排摸一下人选,却发现这样的安排导致的结果要么是学科太过集中,要么是人员过于单薄。经过对课题研究内容全面地分析和对学校工作全面地考量,最终学校成立了一支以各部门负责人及学科组长为主要成员的研究队伍,作为核心组全面负责课题的研究工作。

2.从核心组到学校科研工作领导小组

核心组中的成员几乎涵盖了学校的各部门和各学科,德育、教学、科研,一个不少,语数英、音体美、自然、科技,一个不落。而作为部门负责人和学科组长的这些老师,其业务素养也的确有口皆碑。于是结合学校“构建大教科研机制”的工作设想,我们借助这个“核心组”,建立起学校的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来领衔学校教育科研的各项工作。

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做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全面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的相关工作,包括科研制度的完善,科研课题的申报、研究、管理,校级论文评比等等。

以校级课题的申报评审为例。老师们申报上来的课题,经过科研室初步的分类之后,就会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分别转介到领导小组相关部门负责人或学科组长的手上,由这些老师依据他们的专业判断,完成课题的评审立项工作。同样,校级论文的评选,老师们上交的论文、案例,在经过初步分拣之后,也会转发到领导小组各位负责老师的手上。由这些老师完成相关的删选、评比工作。

学校给予这些老师绝对的信任,经过他们把关、修改,确定的内容,原则上就准予立项为校级课题,并颁发立项证书。由于专业对口,所以在课题立论时,其指导会更有针对性,同时,也尽可能地促进了学校课题研究内容的丰富,涉及面的广泛。而在初选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作出决定的,则再次提交到科研领导小组,学校将召开专门的会议,进行集体讨论,甚至邀请专家介入,帮助共同作出判断。

这一举措的出台,不仅对科研领导小组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因为有了更多自主的空间,所以老师们也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可以有机会做更多有益的尝试。于是,老师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校的科研工作也蓬勃开展起来了。

二、大胆创新——形成“学术委员会”,全面推进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

这样一支有经验、有能力,又涵盖学校方方面面工作的小组,如果只是着眼于科研这一个方面的工作,会不会有些可惜,没有物尽其用呢?而事实上,大到学校规划的制订,项目的推进,小到一个专题的研讨,一篇文章的撰写,科研工作小组的各位老师都以核心、骨干的身份参与其中,并发挥着重要积极的作用。所以,随着学校各项工作的推进,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承担了更多课题研究之外的任务。在工作中,也渐渐形成了“引导、参与、协助、发展”的工作宗旨与职责。

1.研讨学校发展规划,发挥“学术委员会”的咨询功能

一所学校的发展规划,常常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未来。过去,学校的发展规划常常是由校长牵头,校务委员会讨论商议形成。现在有了学术委员会的加入,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成为了一个“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的系统工程,其时间常常要历时几个月甚至更长。

在各部门总结工作,提出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学术委员会召开专门的会议,对各部门的总结和目标进行客观地评估,评估其目标的达成度以及新目标的可行性。而后,再将各部门的规划进行汇总分析,对于有相同或相似发展愿景的规划进行有机地整合,形成项目,进行整体推进。所以,近年来,学校的几项重要工作,都是以项目推进的方式来进行。如近5年来,学校作为主要项目推进的“校本特色课程建设计划”、“学生国际理解教育计划”、“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计划”等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的。

如果校务委员会,更多的是承担着学校决策方面的工作,那么“学术委员会”则更多地扮演着咨询、协助的角色。他们发挥着自己学术方面的作用,为学校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各个重要举措,各项重要决定,提供着积极、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2.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履行“学术委员会”的管理职责

每年的5月,学术委员会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准时将本年度的《校级课题指南》通过校务网发送给全体教师,同时开始接受老师们的课题申报。各位老师或个人独立承担,或以备课组为单位,撰写课题申报表,按时上报科研室。6月中下旬,学术委员会就会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课题在校园网上进行公示,颁发立项证书,并于9月开学之际,举行集体的开题仪式,宣告课题研究正式启动,历时2年,完成课题研究。

在我校,课题研究被认为是一项科学而严谨的工作。所以,学校坚决杜绝“完成开题等于结题”的现象,强调研究过程绝不能走过场。学校按照一题一档案的原则,分类管理。科研室会定期通过校园网,提醒课题负责人关注课题研究的进度,做好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学期结束,课题负责人要结合研究情况撰写阶段性报告。研究结束,在完成课题研究,撰写结题报告的同时,还须上交附件清单,并将所有的研究资料打包刻盘。假期中,学术委员会对这些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结题鉴定,通过鉴定的课题,颁发结题证书,从而正式宣告该项课题的研究告一段落。

一线老师的课题往往与他们日常的工作息息相关,其内容常常就是老师们最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只是为了做课题而做课题,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所以只有规范的程序和严格的管理,才能确保研究过程的扎实、有序。“学术委员会”的职责就是督促教师更好地按计划完成研究,做好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因为我们深知,只有“扎根式”的研究,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让教师成长。

3.建立课题联系人制度,发挥“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作用

管理、检查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次的研究都更具效率,更有意义,所以“学术委员会”还必须发挥好引领、指导的作用。对于立项成功的每一个课题,学校都会依据其学科或类别分别归到学术委员会某一位负责老师的手中。而这个负责老师就自然成为该课题的联系人。在研究的过程中,课题负责人可以随时与“学术委员会”中的这位课题联系人进行联系,无论是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了,还是阶段性成果的汇报遇到问题,抑或是需要得到学校的帮助和支持,都可以与之沟通交流。这样,学校里的每一项课题都实现了“一对一”的对口指导。

为了更好地做好引领、指导的工作,从课题的开题始,至中期,直至结题,只要是关于这个课题的研讨、总结,课题联系人都会到场,与负责人一起聆听、讨论。一来其专业的学科背景和部门负责人的身份,使其在这一课题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二来背靠“学术委员会”这棵大树,即使遇到了问题,也有交流研讨的平台和志同道合的队友,来共同破解难题,寻求解决的方法。所以作为课题联系人,大可以放心大胆地工作。而事实上,在指导他人的过程中,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也同样会得到提升。

三、收获与展望——提高工作能力,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术委员会”的建立,进一步坚定了学校走“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的决心,也让老师们更有信心地投入到各项科研活动之中。

1.“学术委员会”的建立,使教师依托科研实现成长成为可能

“学术委员会”的建立,使得越来越多的科研活动得以在学校有序、有效地开展起来,各种各样交流、展示、申报、评优的平台为学校老师投身科研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渠道,更改变了以往咨询无地、申请无门的状况。而随着管理的规范和指导的落地,老师们也渐渐养成了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的习惯,于是研究成为了一种工作状态,也成为了伴随老师职业生涯的一部分。通过科研活动,老师们不断优化工作流程,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成效,最终实现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

以我校一位青年教师为例。在入职的当年,她参加了所在备课组以“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为主题的科研活动,通过专题讲座的聆听,教学实践的磨砺和研究课例的撰写,一年的时间,使其在学校同期入职的各位新老师中脱颖而出。五年后,她成为学校最年轻的备课组长,并在区级层面崭露头角。七年后,她作为课题负责人,申报区级课题并获得立项,带领备课组内的老师开展课题研究。她所申报的课题《开发图片资源,提高二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实践研究》,让我们看到这位只有7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已经开始关注教学资源,并能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从课题研究的参与者到课题研究的负责人,身份的转变,体现的正是这位老师借助科研活动,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专业能力的成长。

近年来,通过扎实有效的科研活动,一大批优秀教师成长起来。学校有中学高级教师10人,并先后涌现出上海市“双名”工程培养对象2人,区高研班学员1人,区学科带头人1人,局学科带头人2人,局中青年骨干教师7人,区名师工作室学员3人,区“三奖”获得者20余人。我们觉得,正是科研所发挥的鲶鱼效应,助推了学校教师的成长,实现了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

2.“学术委员会”的建立,在要求与需求之中形成纽带,助推学校发展

随着老师们科研意识的不断提升,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论文案例的撰写,科研课题的研究,校本教材的开发,老师们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另一方面,做研究型的教师,科研兴校的观点也越来越被认可和接受。自上而下有要求,自下而上有需求,而处于中观层面的“学术委员会”恰好能够起到一个纽带的作用,串联起顶层的要求和底层的需求。承上,它能支撑起顶层的要求,并通过分解、细化,提出可行性的操作方法,让教育科研更接地气。启下,它能发挥支持、指导的作用,让老师们不会因为畏难而对教育科研望而却步。所以,无论是学校重点项目的确立,龙头课题的推进,还是教师个人课题的立论,抑或只是一篇论文的撰写格式,“学术委员会”都会成为最有力的依靠和最坚实的后盾。

正所谓“独木难支”。如果一所学校的科研工作全部由科研负责人一力承当,那么学科背景的局限、工作范畴的局限,甚至工作时间的局限,都可能会让工作的开展变得举步维艰。而更重要的是,老师们会因为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想法得不到有力支持,困惑得不到有效指导而灰心,放弃。所以,“学术委员会”的建立不仅能够帮助学校打造出一支教育科研的核心力量,也是学校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的显性需求。

以学校校级课题的数量为例。2006—2009年,学校教师的申报数为2项,而2011—2014年,校级课题的数量已经锐增到19项,其中还有6项课题通过“学术委员会”的讨论、修改,成功地在市区课题的申报中获得立项,增加额近10倍。而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写论文、做课题终于不再是纸上谈兵了,勤于笔耕的老师越来越多,他们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将总结出的经验记录下来,将提炼出的规律记录下来,形成了一篇篇颇有质量的文章。据统计,近三年来,共有十余位老师的二十余篇文章被刊登在《中国教育学刊》、《新课程》、《现代教学》、《上海教师》等市区级的核心刊物中。学校关于“教学五环节”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成果也两次多版被刊登在了《文汇报》上。与此同时,学校提炼老师们在“教学五环节”中的有效做法,出版的《有一种教学,叫明白》一书,更成为很多兄弟学校开展教学流程管理和进行校本培训的实用手册。

我们相信,随着教育教学问题的一个个解决,随着老师们专业能力的不断增强,学校的内涵发展将成为可能,学校的竞争力一定会越来越强。

3.打造“学术委员会”过程中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教师在不断成长,学校在不断发展,“学术委员会”也要与时俱进。在不断提高工作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会注意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1)解决原动力问题

“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既是课题研究的中流砥柱,又是学校各项重要工作的责任人,怎么平衡这些老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呢?我们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让这些老师找到工作的原动力,体会到这项工作带来的成就。要让他们感到“学术委员会”是一个锻炼人、培养人的地方,也是一个可以发挥,值得发挥的舞台。这样,这些老师就不会因为工作量的增加,责任的增大而压力重重,而是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平衡好工作与生活,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2)关注学术专业问题

为了更好地履行学校“学术委员会”的职责,更好地为全体教师服务,学术委员会成员的专业素养必须不断得到提升,这样才能满足学校老师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推动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所以学校要尽可能地创设机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以提高“学术委员会”成员的科研理论知识和学术研究水平。比如,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一方面外聘有关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指导,另一方面支持这些老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科研骨干培训和教育教学研讨,来帮助他们拓宽思路,开阔眼界,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抓住了教育科研的今天,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明天。教育科研工作的常规化、制度化,让我校的科研网络日臻完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科研管理日趋规范。教师的科研意识逐步增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切实提高了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近几年,我校的这支队伍已经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科研工作组了,而是成为了一个学术和行政相配合的行政组织架构。这个架构的存在不仅是课题研究的需要,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开展的需要,更是学校重点项目推进,实现学校发展的需要。有了这个平台,不同部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工作就能得到互动分享,实现合作共赢。

我们觉得,学校工作要有序且有效地开展,形成一个好的工作机制,并且保证这个机制固定、稳定而又恒定地运转,非常重要。或许,一所小学提出成立“学术委员会”口气显得太大了些,但我们想说,这样的口号体现的是我们依托教育科研,助推学校发展的信心和勇气,折射出的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为了追求这个目标,我们正在努力,并将一直努力下去……

提示

据调查,上海市独立设置科研室的学校(含幼儿园)占48.4%,中小学校达54.1%;依附于其他管理中层的占43.3%;从未明确的占8.3%。全市单设科研室主任的学校占40.1%,由校级领导兼任的占14.2%,由其他行政中层兼任的占33.6%,设置科研联络员的占7.7% 。学校专职教育科研负责人队伍正在持续壮大,这有利于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推进。但同时,我们常常看到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几乎由科研负责人一力承担。囿于科研负责人的学科背景、工作范畴、时间精力等,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方面,要么停留在事务性工作的上传下达,缺乏指导和引领;要么将指导全全“外包”给校外专家,贴近学校实际的“再改造”耗费大量精力。如此,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想法得不到及时支持、困惑得不到有效指导,久而久之,研究的热情逐渐消退,最终失去对学校教育科研的信心,学校教育科研的工作推进变得举步维艰。如何通过管理盘活校本的教师资源,更好地满足学校和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显性需求?建立“学术委员会”不失为好选择之一。

学校“学术委员会”即学校打造的一支本校的教育科研的核心力量,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学校教育科研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推进的整体设计和督促作用以及对学校或教师个体研究的咨询、管理、指导功能。学校“学术委员会”的建立可以是有课题研究主持经验教师的组合;可以是学校龙头课题的核心研究成员;可以是经过学术研究系统训练或参与课题研究且表现突出的科研骨干教师的组合;可以是学校专业素养、业务能力最强教师的集合;也可以是校级领导和学校中层的组合等。

徐汇区汇师小学从如何组建市级课题研究的课题组,逐步到核心组、学校教育科研领导小组,统领学校各级各类的课题研究。之后又将学校教育科研领导小组的职责拓展到课题研究之外,架构起“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咨询功能,发挥其在校级课题指南研制、评审立项、研究督促、结题鉴定等方面的管理功能,通过课题联系人制度发挥其一对一的指导功能等,并作为串联顶层要求和底层需求的纽带,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真正助推教师依托科研实现成长,成为学校和教师发展有力的依靠和坚实的后盾。 OcWwj5CXHwhyhjbMsSJWChO9XidQskHgL4FOKDFw5EJ7A1tq97UfJH3BW9YwMPt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