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操作案例2
上大附中实验学校:《科研引领下的新办校优质创建和发展》

科研引领下的新办校优质创建和发展

宝山区 上大附中实验学校

在新办校的创办和发展初期,教师群体的融合与发展问题是其主要矛盾。诸如教师队伍融合问题,学校管理软环境发育不完善,学校内涵发展不足等等。随着新办校规模的迅速放大,教师队伍在基本实现结构性聚合之后,更将不可回避地面临群体性的深化发展需求。诸如新办校能在多大程度上营造起符合自身持续优质发展需要的教师群体氛围?学校能否促成来自不同地域的经验型教师,破解个体习惯性防御而走上友好协商、开放合作的共同成长之路?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是否能实现其优质创建,实现其持续优质发展。

我校创建于2006年,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自创办以来,每年都需引进大批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成熟度和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教师来自“五湖四海”,年龄跨度大,学业背景、教育经验复杂多样,教师个体间的差异明显,教师队伍融合问题突出。因而,能否对教师群体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进行整体思考、系统设计,将成为我们这样的新办校能否走上持续优质发展之路的关键。

学校提出了“科研引领、质量立校、文化育人”的办学方针,着力培育优良的校本研修生态,将教师的职业行动导引至专业化发展的轨道上来,以群体合力培育优质的教研生态,创造出适宜于各类教师共同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新机遇,从而获得学校创建和发展的积极源动力。

一、龙头引领,准确把握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

2006年底,学校申报《对话型校本研修实践形态在促进多元文化教师群体成长中的作用研究》课题立项为市级规划课题。该课题准确地把握了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新教师群体的融合和发展问题。对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极富前瞻性指导意义。

以此课题为龙头,学校陆续立项了相关子课题研究,如《有效促进新、老教师成长的专业对话行为研究》,《有效专业对话制度的建立及保障》,《通过对话型校本研修促进高低年级教师间优势互补的探索》等等。

通过研究,我们建构了符合校情的教师发展动力体系:分析教师的群体差异→探索不同对话行为对不同专业背景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构建符合学校新群体文化的对话型校本研修运作机制→实化、拓展适应于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群体的对话性校本研修实践活动→创设和谐、共进的对话氛围,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一套以授课、听课、评课等教学活动为主线的教师发展管理体系;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强化随堂听课制度;凸显专家引领的实效;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坚持理论学习制度;实行骨干教师示范制度;落实师徒结对制度;推行学生、家长评教制度;搭建平台,让教师脱颖而出;建立教学联盟,促进校际教研。通过持续深入细化的日常管理行为,有效地规范了教师的职业化行为,促使教师从观念上逐步转变,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有效催动了不同背景教师群体的对话交流和有机融合,并一定程度地促进了学校基于知识共享的学习型组织的建构和形成。

基于此,学校于2012年申报立项了市级课题《基于群体动力观察培育新办校教研生态圈的研究》,从而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建设,深入研究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规律,切实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鼓励教师以学习共同体、项目组、工作室等各种群体形态百花齐放地开展研修活动,构建教师群体开放合作、共生共荣、协同共进的教研生态,与学校共同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校综合理科教研组呈现出非常典型的群体发展形态:学校逐年引进,目前,综合理科组共有教师11名,这些老师来自静安、虹口、闸北、宝山等各区,教龄从1年至18年,职称跨度从见习至中学高级,其背景构成的复杂程度恰是我校师资结构的缩影。

综合理科组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集体探讨:作为新时期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发展?我们的发展应该如何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吻合起来?最终,教研组确立了“以探究活动为中心,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共同目标,给自己的思考题交出了答卷。在学校的指导部署下,教研组将教师间的差异转换成发展动力,结成了4个师徒对子,构建“亦师亦友、师徒共振”的带教模式,同心同德、共同发展。他们一同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精心组织集体备课;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培育学生社团;共同承担或交互参与科研课题;一同研究、分享新型教育技术;一同承担大型学科活动……走出了精彩的发展历程。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组培养了4名区学科中心组成员,2名区级骨干教师,1名市名师培养对象,科学组成为区学科教研基地,教育教学成绩优异,专题研究硕果累累。

龙头课题的研究实践,聚焦了学校管理层的思想和意志,聚集了学校管理中的主导资源,为实现学校在创建期不同背景教师的迅速融合与共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学校优质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制度保障,大力培育教师科研的意识能力

我校办学方针中的首要一条就是“科研引领”,鲜明扼要地确立了科研兴校的发展思路,为科研工作的健康、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学校通过制度规范、奖惩激励、人力投入、课题引领、专题讲座等措施,促进教师不断提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千方百计地将学校的管理理念渗透到教师的行为之中,使“科研引领”成为教师们的集体文化认同。

学校明确了以校长为科研工作总负责人的管理结构,专门成立了教科研办公室,配备两名专管教师。同时还创造性地将科研办公室和校务办公室、师训室合并在一起,实现管理体系扁平化,组织行为多元互补,确保科研工作的管理到位、组织有序。为确保科研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学校制定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条例》、《科研室主任岗位职责》、《课题组长岗位职责》、《学校教科研奖励办法》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对教师进行校级、区级、国家级等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撰写发表研究论文等科研行为,制定了详尽科学的奖励制度。

众多成功学校的经验表明,全员参与的整体氛围是学校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实际上这正是科研工作能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新办校更具备在一开始就形成这样的集体氛围的行动优势。

我校自开办以来就设定了教师全员参加科研活动的制度,我们在校园网站中专门设立了科研栏目,实施教师读书自学制度。学校规定教师每学期撰写教学论文或案例,三年教龄内教师每学期需完成教学日记,学期末进行交流评奖,择优汇编成册。几年来,我校采撷教师的思想精华,已出版6期《上大附中实验学校教育教学文萃》。这些基础性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阅读能力、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也培深、夯实了教育科研工作不断进步发展的基础动力。

校园文化体系、制度体系,设定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底色,明确了各项工作的职责规范、管理办法、激励措施和评价标准,为这所新办学校,及其不断增加的群体成员注入共同愿景和行为范式,触发了个体意愿与集体目标的协同共振。办校至今,立项市级规划课题、市级一般课题各1项,区级课题23项,校级课题44项,其他市级以上子课题4项。这些课题涉及各门学科、各个学段,涵盖了几乎全校所有教师。其中负责及参与区级以上课题研究的老师达50人,占全校教师的42%。切实践行了学校“科研引领”的办学方针,为学校迅速取得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三、过程管理,科学安排科研工作的实施路径

学校发展是一项整体性工程,科研工作更不能是孤立的环节。我校科研工作做到了“科研、教研、师训三结合”,将科研工作和教育教学常规,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融合、互补、共进的多赢格局。

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科研室密切配合教导处教学管理工作,协助进行教师备课、课后记、教学反思、学习小论文的检查评比,做好资料整理和汇编工作,积累教学研究优质资源,做好教师论文推送、征文选送工作;同时深入教研组教研活动,配合教导处切实提高教研活动质量,从中发现优质科研资源,协助教师或教研组开发新课题;并深入课堂教学,加强听课行为,优化听评课质量,为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出谋划策,发掘、选拔有思想、有才能、有热情的科研骨干,培育学校的科研骨干队伍。

另一方面,与校本培训工作有机结合,抓好骨干教师讲坛、专家讲坛、师徒带教等工作,助力教师专业发展;配合师训相关要求,立足本校实情需求,做好请进来、走出去的组织管理工作,为教师展现才能、交流沟通、拓展视野搭建舞台。

在科研课题的具体实践中,我校特别注重组织管理的规范化。经过几年的积累提炼,已完善了课题立项、开题论证、资料整理和分析、成果撰写和评选等课题研究各环节的管理工作规范。即使是校级课题,我们也要求每项课题有申报表、评估立项、开题论证、过程跟踪、结题报告、结题审核等全部过程,做到资料齐全,规范有序。对于区级以上课题,我们采用每学期考核,要求做到“四个一”:一系列研究合作活动记录表、一组活动照片/视频、一篇总结材料或调查报告、案例、课例等实践成果、一次公开交流或成果宣讲、公开教学等。

与之相匹配,我们设计了《课题研究合作活动记录表》、《区级课题实施情况阶段小结表》、《区级课题研究过程综合评价表》、《课题研究结题申请表》等系列工具,做到管理有手段,实施有规范,进度有督促,质量有评价。建校至今立项的60多项课题,一题一档、有始有终,有过程、有积累、有收获,为保障课题研究质量,提升课题研究实效性,也为我校科研工作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极为有利的基础。

四、注重效益,切实服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科研是一种服务。我们在工作中,注重通过课题的审核立项等行为,将教师们的研究实践聚焦到服务教育教学实际需要这个关键点上来,实现学校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说,我校取得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富有影响力的办学特色,跟切实有效的科研活动是分不开的。

●服务教学

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一所新办学校要迅速赢得百姓的认可和良好口碑,优异的教学质量是必要前提,因而,学校科研的主阵地必然是教学第一线,我校的教育科研活动也不例外。

办学至今,我校以教学研究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有《电子白板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市级)、《初中英语词汇学法与教法有机结合的实践探索》(区级)、《创设实际问题情景提升初中低段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区级)、《高低年级生活化美术教学的差异比较研究》(区级)、《基于前理解的“逆向式”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区级)等各级各类课题,多达52项。这些课题研究为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作出了重大贡献。

●服务德育

对于新办学校来说,德育工作的成效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更将通过学生的言行、品行,在家长和社会面前折射出学校的育人水平,关乎新办校能否赢得社会和家庭的理解与认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学生的年龄跨度和发展差异给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为此,我们积极开展德育科研,深入探索各项德育活动的科学性、序列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构建“红绿领巾牵手”自主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市级)、《初中生礼仪教育体系建构的研究》(区级)、《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校级)等课题,着力研究学生在校礼仪、在家常规、值勤礼仪、用餐礼仪、上课规范、作业规范等德育内容的规范化、系列化,有力推动了我校跨学段德育衔接,促进我校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九年一贯制德育体系的快速形成,为学校破格成为区级四星级行为规范示范校及成功获评为五星级行为规范示范校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家庭中民主平等亲子关系形成及其指导研究》(市级)、《牵手“家长驻校办公”,创新家校合作模式的实践研究》(市级)、《转变初中阶段“新上海”家长不当教育行为的差异化指导策略研究》(区级)等课题,聚焦家校合作,校本德育特色等问题,促使学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德育工作特色。

这些工作,为学校破格被授予区级三星级行为规范示范校,2013年赢得宝山区中小学五星级行为规范示范校称号,又先后获得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十一五”、“十二五”实验基地、宝山区优秀家长学校等荣誉称号,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更为学校优质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服务办学特色

我校致力于创建科技特色,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学校赢得了众多荣誉,也极大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中科技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可谓功不可没。

除了《基于ICT的初中科学中长期作业设计与指导的实践研究》、《构建学科系列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等区级课题外,如《水下遥控无缆机器人的创新开发与研究》、《初中低段化学探究型校本教材和实验资源包的开发》经区科委批准立项,《构建有效校本课程,提升教师科学教育能力的研究》更是被国家教育部“全国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训计划”项目组批准立项。这些课题的研究实践为我校逐步开发形成具有九年一贯特性的科技特色教育,为我校快速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教育特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总之,建校8年多来,在“科研引领”的办学方针的引领下,我校全体教师在教育科研工作上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刻苦钻研、奋勇争先,收获了累累硕果,为我们这所新办校的优质创建和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校管理有序、发展有力,教育教学质量在区公办学校中名列前茅,取得了比较明显的优势地位,以科技特色为引领的特色教育体系也日益发展,各方面工作赢得了当地百姓的高度信赖和赞许。学校各级各类立项课题达73项,其中16项研究成果在区第十一、十二届科研成果评选中荣获等第奖,市规划课题《对话型校本研修的实践形态在促进多元文化教师群体成长中的作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三届学校教育科研评比”三等奖。学校先后赢得宝山区十四、十五、十六届文明单位、宝山区教育系统考核优秀学校、宝山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宝山区科技特色学校、宝山区中小学五星级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红旗大队、上海市书香校园、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2005—2010年度上海市航海模型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科学教育优秀实验基地等诸多荣誉。

提示

上大附中实验学校作为一所创办时间不长的新办校,其教育科研管理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1.以龙头课题准确把握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学校在开办之初,针对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新教师群体的融合和发展问题,申报《对话型校本研修实践形态在促进多元文化教师群体成长中的作用研究》,建构符合校情的教师发展动力体系,为学校优质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

2.明确扁平化科研管理体系并完善规章制度。学校明确校长为科研工作总负责人的管理结构,专门成立教科研办公室,配备两名专管教师,并与校务办公室、师训室合并,实现管理体系扁平化,组织行为多元互补,确保科研工作的管理到位、组织有序。还制定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条例》、《科研室主任岗位职责》、《课题组长岗位职责》、《学校教科研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对教师进行校级、区级、国家级等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撰写发表研究论文等科研行为,制定详尽科学的奖励制度,确保科研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打造全员参与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的机制。学校设定教师全员参加科研活动的制度,在校园网中专门设立了科研栏目,实施教师读书自学制度。规定教师每学期撰写教学论文或案例,三年教龄内教师每学期需完成教学日记,学期末进行交流评奖,择优汇编成册。

4.过程管理,科学安排科研工作的实施路径。将科研工作和教育教学常规,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做到“科研、教研、师训三结合”,形成融合、互补、共进的多赢格局。注重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规范化,一题一档,要求每项课题有提交申报表、评估立项、开题论证、过程跟踪、结题报告、结题审核等过程,以“四个一”考核区级以上课题,并设计了系列工具规范管理,保障课题研究质量。 9bqymUJ8JyY1uszOrFiSAmJWVxGRQs35yiojT+HlhxXHYkGfNBYCabOgtvSEcSf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