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操作案例1
上海市实验学校:《以教育科研引领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以教育科研引领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上海市实验学校 徐红 陆如萍

上海市实验学校是一所以教育实验为主导,在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师范大学共同领导下的探索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的学校。

该校以充分开发儿童潜能为教育实验的宗旨,坚持“办学前瞻创新,实验精致领先,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展能成志”的办学理念,追求通过学校教育体系整体性改革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秉承“实验”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通过教材改革、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建设、课堂观察实验等研究,极大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涵。

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推动下,办学20多年以来,上海市实验学校已经成为一所集教育、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实验性学校,并且在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生认知能力评价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科研立校

(一)学校的“实验”属性

我校是在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班基础上建立的一所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具有超前性实验性质的学校。学校从创办之初,就开始了极具开拓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实验研究项目——“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该项目被列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六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八五”规划的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其基本目标是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实验的基本依据是“儿童具有很大的智慧潜能,存在被早期开发的可能性,只要给以早期、充分、合理的开发,就能提早打开儿童智慧的阀门,使得智力水平在中等以上的儿童少年能提前两三年完成现行中小学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发展。这样,在20到30岁之间,他们就能进入创造发明的最佳时期。”

“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是实验立身之本,实验以学制、课程、教材改革为切入点,进行着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师成长的全方位实验。实验的整体性使得实验有两大特点:纵向上具有全过程的特点,因为实验要研究儿童从入学经历小学、初中直至高中毕业的全过程;横向上,它又具有全方位的特点,实验要研究中小学课程、教材、教法、评价、教师发展、实验管理诸方面的问题。上述两大特点决定了实验过程存在周期长、实验因素多、实验难度与复杂度居高的状况,带有超前性实验的性质。

(二)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整体改革实验作为一种综合实验,尚无成熟的研究方法系列,但它作为一项教育教学研究,离不开已有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综合运用谈话、访问、观察、问卷和调查等常规方法,与测量评价、统计等相结合进行教育研究。学校注重实证研究,积累了丰富、翔实的实验数据。在实验研究中,研究人员也采用追踪法和个案分析法。

学校充分依托十年至十二年一贯的弹性学制,长期关注、记录、分析、跟踪学生的成长轨迹,在大量实证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探讨如何在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挖掘潜能,如何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使之成为培养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场所,寻找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全过程中个性多方面发展的特点、条件以及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轨迹,从中总结了教育、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学生发展的规律。

(三)学者领衔的研究团队

学校坚持教育实验研究,前后经历四任校长。这四任校长都是教育研究专家,精通教育科研。第一任校长恽昭世教授曾担任上海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第二任校长张民选教授是香港大学博士、上海师大校长、英国牛津大学特邀编审。第三任校长李酉亭教授是上海师大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教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现任校长徐红老师是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经过四任校长的专家引领和几十年的教育实验研究历练,研究人员从建校初的十几个实验人员发展到现在的由230多位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组成的精研、精教团队。其中高级教师约占全校教师的40%以上,近年来又吸收了多名硕士生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使教师的学历层次又有了很大提高,科研意识进一步增强。

这支学者型教师队伍站稳实验阵地,认准研究目标不动摇,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扩大实验点验证实验的设想与整套措施,由点到面逐步地扩展教育科学研究,使大面积的学校教育改革能建立在扎实的、科学的基础之上。

二、科研促管

(一)“实验”精致领先 教学整体改革

我校探索潜能开发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整体改革实验,大致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1987年—1997年),实验整体架构阶段。学校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与内容,将突破口定在学制、课程、教材的改革上,确定了十年一贯弹性学制的基本模式,并自编与实验课程匹配的主要学科教材。首轮实验由以中央教科所所长卓晴君为组长的全国九位著名专家参加的专家组进行办学成果鉴定,鉴定认为“这是一项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重大理论、实践意义的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的研究成果,是对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作出的重大贡献”。

第二阶段(1998年—2007年),实验全面发展阶段。“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进入全面攻坚、拓展、深化研究,实质性的推进主要有以下几项:第一,实验规模逐渐扩大,由实验建校初的1个实验班级发展到30个实验班级,并委托管理6所学校,带动了一批实验的基地;第二,以课程、教材为核心,全面深入研究实验课程,不孤立地强调开发学生智慧潜能,提出了“在人的整体和谐中发展智慧和个性”的实验思想;第三,以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契机,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作为实验课程、教材实施的保障。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成为上海市第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实验内涵深入阶段。自2007年我校本部搬迁到浦东以来,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各学段教育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断加强,教育质量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进入了内涵深入阶段。一是学校建立了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三类课程,即核心、学养、特需课程,尤其特需课程的创建初见成效,课程的选择性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增强。二是形成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模式。教师改变教学的速度、内容或方法,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为实验课程实施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形成了从主观到客观的评价方式。学生发展评价和教师发展研究共同深入,表现在我校和上海师范大学合作完成了两大课题:《学生学业心智模型的构建与测评》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评与培训》。目前我校是浦东新区见习教师培训基地和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高端实习基地。

(二)科研氛围熏染 科研水平提升

学校重视科研室在学校职能中的定位,同时重视科研人员的研究水平提升。表现在:

第一,学校不仅有科研室,还有上海师范大学中小学教育实验研究所常驻校内。依托专业研究机构和校内外研究力量,充实科研室专职人员队伍,成立优秀骨干工作室,确保科研在学校整体改革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第二,学校重视营造全员合作、学习、研究的氛围。学校始终坚持“共同学习,整体优化,持续创新”的工作方针,大力推进学习型、创新型学校建设,提高管理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个性潜能。学校领导带头学习,成为学习的楷模;把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作为对教师的考核标准之一;为教师提供交流与沟通的场所,为教师开辟课间咖啡厅,供教师交流思想,探讨学问。

第三,学校重视科研投入。表现在:学校逐年增加科研经费,引入项目制管理,并鼓励科研人才进修提升。学校在国家级、市级重点课题(项目)上配备资源,确保重点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第四,学校重视研究落实到各个领域。近年来完成的市、区级课题涵盖德育、教师能力测评及培训、校本课程创设、学生学习能力测评、家长课程建设等各个方面。例如课程领域内的研究,学校每年打造3—5门代表学校最高水平的、符合学术标准的精品校本课程,为此,学校还专门邀请华东师大,上海师大的课程论教授来校指导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培训方面,学校在学科发展月活动中,倡导成长取向的教师研究,将35岁以下青年教师作为培养重点,引导教师开展合作性的行动研究、课例研究,提高了校本研修的规范化程度。

(三)科研奖励机制 肯定科研价值

学校鼓励全体教师勇于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推进教育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本着以增强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学校为教师创造性地发挥智慧提供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学校设有专门的科研成果奖励经费,鼓励教师们参与研究,发表成果。

学校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教学创新方法,将教师的创新实践和成效纳入了教师职务晋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教研和年级团队的考核评价体系中。

学校设有专职科研人员,关注专职科研人员的业务进修和个人发展,在职称评定和绩效分配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学校重视教师科研工作价值,设有特色教师评价机制,有科研、课程、教学、德育、服务特色系列评审要求。只要达到特色教师申报标准,教师就可以申报相应特色教师,如科研特色系列,主持市、区、校级核心课题项目或在研究中起到骨干作用的教师、参加研究课题并申报立项为区级或以上重点课题的主要成员,或参加研究课题获得区级或以上科研奖项的教师,以及在区级以上教育报刊、杂志发表研究成果的教师,或为以集体名义发表成果执笔的教师,组织、参与校际或区级以上科研展示活动的教师,只要达到三项申报条件,科研室专职教师同时具备以上全部条件,就可以申报校科研特色教师。评上科研特色的教师与教学特色的教师享受同样的奖励。

三、科研助教

实验学校一个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以实验开发学生智慧潜能,以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首任校长恽昭世教授在提出实验假设的同时就意识到,学生的智慧潜能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发展,虽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最关键的是有一大批相信儿童潜能、尊重儿童个性、掌握研究方法、善于教育教学的学者型教师。第二任校长张民选教授也认为,培养一批学者型教师,要不断激励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科学研究,边研究边实践。

(一)研发教材 培训教法

通过研究,教师们根据研究发现对实验课程不断予以调整、改进,开发实验课程体系,自编了十年一贯制的语文、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教材,开发了与教材相配套的学习材料、教辅材料等。20多年来,学校的语文、数学课程与教材通过不断地修正与改进,努力为实验的目标达成进行积极地实践,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与成效。目前已形成了系列的实验自编教材共11种58册,其中语文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成为在全国推荐的实验性教材。学校还根据普通学校的特点,开发了符合12年学制的实验教材,目前全国使用实验教材的学校共有35所,遍布9个省(新疆乌鲁木齐市、河北邯郸市、山西长治市、浙江湖州市、江苏苏州市、广西南宁市、广东广州市、深圳市、云南昆明市、山东烟台市等省市自治区)几十个实验区。学校希望在不同区域与类型的学校实验“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的目标。每学年开学伊始,学校教材推广部对使用实验教材学校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培训,注重教材使用反馈,以便做下一轮的研究。

(二)能力测评 技能培训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评与培训模式的实证研究是我校2007年9月申请由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09年批准立项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该研究项目是由上海市实验学校和上海师范大学王沛教授领衔的专家组一起实施的,是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尝试。课题组成员由上海师大一位博士生导师、两位硕士生导师、多名硕博士研究生及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直接领衔的一线教师组成。

第一,课题组研究人员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问卷、访谈等方法深入分析了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诸因素以及核心要义,并在梳理与整合有关胜任特征和中小学教师素质与教学活动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建构了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理论构架。

第二,在收集具体行为的基础上,课题组研究人员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合作,开发了动态化的教师教学能力测评系统,实现了“四大模块”——我的信息管理模块(包括上传视频,修改信息等)、视频(模板)评课模块、自陈测评系统模块、自由评课模块。测评系统记录典型行为出现的时间与频次,通过多次评课结果的累计数据,探寻不同类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之间的差异与变化规律,为被测教师生成测评报告。

第三,通过教师测评系统及测评报告,教师可以分析自己在知识提取、教学执行和教学监控三种能力上的优势及短板。学校借鉴已有培训中的优势元素,初步开发了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教师教育教学测评系统的开发,完全颠覆了原有的评价理念,从原先的主观评价转入了客观行为评价,并实现了测评与培训相结合的功能。

(三)校级课题 全员参与

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校级课题研究。每学年的9月是学年课题结题和新课题申请的时间。校级课题主要以鼓励教师参与研究为原则,教师们发现、申请课题,在行动中加以研究,解决问题,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提升分析并总结,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目前,学校每位教师都参与或独立申请一项课题。每年结题前,由学校科研室作结题辅导,内容涉及研究报告的格式,引用规范,报告用语等方方面面。结题后,由科研室的研究人员将教师们的研究成果汇编成册,每年出一本教师成果集,每五年集中选取优秀成果编辑成书,请出版社出版。学校推荐优秀的校级课题参与申报区级及市级课题,并在课题申报和实施上给予充分支持。

(四)校本研修 专业成长

学校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提供设备支持。学校配备了一间专用录播教室,在摄录的同时也可以多教室即时观看。学校的录播教室承担了区级其他学校教师的部分开课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我校教师们完成了各级各类公开课。

学校“四课制”(新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展能课、中青年教师特色课、资深教师示范课)每年有不同的研究主题,教师根据研究主题,自主选择研究方法,完成一节区(校)级公开课,并制作一个反映整体研究思路或研究过程的“数字故事”。研究贯穿于教学始终,内化成为教师教学生活的一部分。

四、科研导学

教育现象是复杂多变的,“如何在不对学生造成影响的前提下,找到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方法”是我校在教育实验改革中长期探讨的话题。研究手段的科学性,直接决定了教育实验质量的高低。近年来,我校通过实证手段开展了一系列的具有现实操作性的研究,在提升一线教师综合性研究策略的应用水平的基础上,来充分认识和识别每个学生的不同潜能。

(一)整体测评 全面评估

经过不断地观察与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以逻辑思维能力为主的认知能力是决定学生今后学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能够甄选到真正具有学习潜能的儿童,我校自主开发了两套(小学版和初中版)学生认知能力测评系统。该系统作为教育改革的起点与支撑点,成为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改革的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①运用于新生入学前的测试,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运用于教师教育教学中,作为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③运用于科研活动中,作为探索学生学习素质测评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9月起,我校与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合作,结合学校实验需求,共同开发了学生学业心智模式测评系统,以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规律。在现有的认知能力测评上全面评估,探索学习心理机制的新构想,开发以学业心智模式为核心的测评系统,实现网络化运行,并且在以认知能力为核心的测评基础上,形成学习与教学的诊断机制,最终将诊断结果运用于教师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测评——诊断——优化教学模式——再测评——再诊断——再优化”的良性循环。

(二)跟踪研究 因材施教

自建校以来,学校一直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进行观察研究,其目的是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前期开展的对学生的个案研究已经取得了突出成绩。如我校的“学生个性诊断与管理系统的开发制作”课题是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项目,该课题主要通过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对学生发生的比较显著心理行为进行记录。教师在学校的“学生个性卡记录筛选系统”上登录,然后,计算机自动将数据归类。当学生心理行为记录超过设定值,计算机会产生预警信号。这项课题主要研究学生个性品质的侦测、相互作用路径分析,以及对学生、教师和家庭个性评价和矫治系统的开发和研制工作。

学校拥有十至十二年一贯制弹性学制,从小学到高中基础教育阶段全程贯通,为特需课程提供了“无缝衔接”的支持体系和保障。教师发现学生的差异和特长,是提供特需教育的前提。学校从小学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图谱”,并坚持记录到高中。这份过程性档案可以为学生学段衔接和个性化教育方案提供重要参考。学校还对毕业生进行追踪研究,反思学校整体改革。

(三)护长容短 辨才培养

随着教育教学整体实验的推进,学生的多元潜能差异渐显,其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学校课程改革提出了新挑战。近年来,学校在课程整体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在呼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中,学校通过研究,对课程进行统整和整体架构,形成了包含核心、学养和特需三类课程在内的弹性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潜能发展的节奏差异和潜能呈现的多元复杂,学校弹性课程体系在弹性学制的基础上设计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形态、多项课程内容和与之匹配的课程形式,为有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经验和课程充实的机会。弹性课程形态包含缩短学程类课程、延长学程类课程和常态学程类课程。弹性课程体系中的特需课程包含了缩短学程、延长学程和常态学程三类课程形态的课程。

弹性课程体系构建涉及四个方面:一是为潜能发展多元的学生提供因需而设的课程;二是为潜能发展节奏存在差异的学生提供弹性灵活的学制;三是为潜能具有优势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四是为所有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程资源。

例如,根据测评结果和动态跟踪记录,拥有某方面个性特长的学生可以申请跨学段相关科目弹性课程,实现灵活对接。中三优秀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初中升高中免试直升的优势,直升特需课程。

连续六年来,从一位到现在近一半同学获准进入特需课程。仅高一年级就有团队项目38个,个人项目69个。学生根据学习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场所、时间,安排学程,这在以往普通教育模式下无法实现。学生“扬长发展”的路径,开拓了多元的升学和成才模式。

五、科研引领 成果丰硕

秉承我校创办20年来形成的“办学前瞻创新、实验精致领先、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展能成志”的理念,在上海市教委领导下,充分依托上海师范大学教科研力量,以教育科研与实验为动力,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以学生发展为宗旨,持续开展了具有前瞻性、实证性、示范性的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研究,为基础教育界提供了具有探索价值的实验思想和实践样本。“整体改革实验”、“弹性学制”、“特需课程”等研究成果已被各方广泛认同和辐射应用。

第一,整体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有55%的学生已经具有了硕士或博士学位,77%的校友在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任职,74%的校友认为,我校的“十年至十二年一贯制的弹性学制”、“教师水平”、“课程体系”及“自编教材”相对其他学校具有较大的优势。

第二,成果已经辐射到六所委托管理学校。课程构建模式已率先移植到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心愿课程”初试成功。委托管理的各学校均较好地达到了托管目标,成为了具有实验特色、区域特点和在同类学校中一流的品牌学校。

第三,编写八本教育实验成果专著,《走向未来的学校——中小学教育模式探讨》、《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教育实验与学生发展》、《教育实验的足迹》、《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综合课程开发与案例》、《护长容短》和《课程:自下而上的实践》,获得市级和国家级奖项四次。

第四,培养了一支懂实验、乐学习、善教学、敢创新的教师队伍。建立了上海市第一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培养提升本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师资校本培训模式在市区级层面的师资培训中发挥引领作用。

第五,成果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在2012年底举行的上海与台湾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校长应邀进行主题发言。上海市教委领导多次向福建、云南等省市到沪访问团现场推介学校的特需课程模式。学校自编的11种58册教材辐射全国,遍布9个省35个实践区。

我校的教改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2009年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对此进行过专题报道。2013年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雷德曼访问我校,高度评价我校特需课程。国内《解放日报》等媒体以我校作为教改典型进行过专题报道。如《解放日报》从2010年起至2013年就特需课程进行了持续追踪报道。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学校将进一步反思教育的本质和本职,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以促进课堂教学改进和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推进具有鲜明实验特色的课程评价新体系的建立;在“共同学习、整体优化、持续创新”的学校教育改革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创新素养培养实证研究,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继续发挥“实验”先行探索的引领作用,创办面向未来的优质现代学校。

提示

教育研究要获得教育效能和成果,要达到科研兴校,这需要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提供充分的保证。只有科学、规范的科研管理才能提高质量和效益。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科研机构的健全、科研管理制度的完善、科研工作机制的优化、科研激励机制的建立、科研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多个方面 。而不同学校需结合自身最突出的特点进行系统设计。

上海市实验学校作为一所在教育整体改革试验班基础上建立的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具有超前性、实验性的学校,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研究,在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上独具特色。

1.学者型校长领衔研究团队。要站稳实验阵地,将大面积的学校改革建立在扎实、科学的实验基础之上,需要学者型校长的专业引领和一贯实验的坚持。上海市实验学校四任校长都是精通教育科研的专家,这是由这所学校的实验特点决定的。此外,学校教师队伍也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科研意识强等特点,这也是由学校特点决定,且是在几十年的教育实验研究中历练而成的。

2.依托专业研究机构的力量。学校不仅有科研室,还有上海师范大学中小学教育实验研究所常驻校内。依托专业研究机构和校内外研究力量,充实科研室专职人员队伍,成立优秀骨干工作室,确保科研在学校整体改革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3.营造全员学习研究的氛围。学校以“共同学习,整体优化,持续创新”为工作方针,领导带头学习,把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作为教师考核的标准之一,为教师开辟课间咖啡厅等交流思想、探讨学问的场所,大力推进学习型、创新型学校建设。

4.采用基于实证的科研方法。学校进行整体改革实验,离不开科学的方法。鉴于学校弹性学制的特点,学校注重实证研究,在实验研究中采用追踪法和个案分析法,长期关注、记录、分析、追踪学生的成长轨迹,积累丰富、详实的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进而总结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规律。

5.营造教师研究的良好氛围。为教师创造性地发挥智慧提供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设专门的科研成果奖励经费,鼓励教师们参与研究、发表成果。鼓励科研人才进修提升。设专职科研人员,关注专职科研人员的业务进修和个人发展,在职称评定和绩效分配上给予支持和帮助。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教学创新方法,将教师的创新实践和成效纳入职务晋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纳入教研和年级团队的考核评价体系中。重视教师科研工作价值,设有科研、课程、教学、德育、服务特色教师评价机制,享受同样奖励。

6.建立全员参与的研究机制。一是鼓励教师全员参与校级课题研究。每年9月是学年课题结题和新课题申请的时间,教师们发现、申请课题,在行动中加以研究,解决问题。结题前,由学校科研室进行辅导;结题后,将教师们的研究成果汇编成册,每年出一本教师成果集,每五年选取优秀成果编辑成书出版。学校推荐优秀的校级课题参与申报区级及市级课题,并在申报和实施上给予充分支持。二是建立全员参与的“四课制”。即新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展能课、中青年教师特色课和资深教师示范课,每年确定不同的研究主题,由教师自主选择研究方法,完成一节区(校)级公开课,并制作反映研究思路或研究过程的数字故事。

7.确保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学校逐年增加科研经费,引入项目制管理,在国家级、市级重点课题(项目)上配备资源,确保重点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wPXXiCReEZVz8nUJcuF2boA+JZTjSjOboQXgPnLtGjayDbUs3fBJfI9nkbYSxE2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