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学校教育科研”或者说“群众性教育科研”,历来是上海基础教育引以为豪的一张靓丽名片。
改革开放以来,准确地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基础教育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影响下,在“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指引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教育科研方针,开始了教育科研在学校的普及和探索。30多年来,我们高兴地看到广大校长教师科研意识日益觉醒,科研能力明显增强,广大中小学以“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科研兴教”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战略,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和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上海基础教育健康稳步地发展。
上海中学生于2009年、2012年连续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办实施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以明显优势位居榜首,引起了世界的瞩目。2016年OECD的TALIS教师教学调查报告显示,上海教师质量独占鳌头,上海基础教育再次成为全球教育关注的焦点。
上海基础教育之所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上海这座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政府的关注和投入,整个社会和人们普遍重视教育的氛围密切相关。从教育内部而言,国际上教育机构和教育专家的考察和研究认为,上海基础教育的领先,学生发展水平的领先,关键在教师;并认为“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教研制度”是上海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国特色的教研制度”成为世界公认的教育财富。上海基础教育的“教研”内涵十分丰富,上海教育的进步,不仅仅是有教研制度,还有教研室、教研组活动;还有学校的科研机构、科研室、科研组和一系列的教育科研活动。美国“全国教育与经济研究中心”主席马克·塔克先生在《超越上海》一书中提到了上海学校教师的“教育研究”,这里谈的“教育研究”即“教育科研”。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这是与学校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学校重视教育科学研究,鼓励教师投身教育研究的制度密切相关。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和从事的教育科研活动中专业得到了提高和升华。
应该说,前几年,教研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中的作用已为人所知,但学校教育科研作为基层学校解决问题、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的作用,上海以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典型经验尚未引起世人足够重视和关注,或者说,这方面的经验尚未被清晰地提炼和总结。教育科研为何促进、如何促进学校发展等机理尚未被完全揭示,有待深入地挖掘。“教育科研”作为促进上海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的动力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理应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和珍惜。
近年来,随着上海新优质学校项目,农村委托管理项目的推进,一批有着鲜明的“平民教育”意识和相对薄弱的学校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关注,新优质学校的崛起,薄弱学校的转变,促进了上海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应该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辐射。相对而言,对一批一流的传统名校、百年老校,示范校、实验校的关注不够。如何总结提炼一流学校办学理念和先进经验,以示范、辐射作用引领上海中小学的高位、优质持续发展其实至关重要,上海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教育;国际化大都市,需要有国际的视野,世界的眼光。一流教育,需要各级各类各层次的典型先进的引领,更需要代表先进办学理念、办学水平,教育现代化、国际潮流的一流名校的引领。一流名校的创新发展,名校效应其关注度、辐射度和影响力更大,上海名校应该引领风骚,成为上海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头羊、排头兵,在引领全国和世界基础教育的潮流中应有上海的位置。
如今,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强力推进,课程教材改革的实施,高考和考试制度的改革,教育综合改革逐步展开,上海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推进,学校个性化发展和办学特色,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已成为焦点,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关键。当前,上海基础教育明确提出“高位均衡、内涵发展”的标志性口号和要求。如果说,“高位均衡”主要是提政府的决策、考量和行为,那么“内涵发展”主要指向的是学校的创意、设计、实施和作为。学校如何依法治校实现自主发展?如何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思路和方案?如何实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构建自己的校本课程?如何创建学校的特色和品牌?教师如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实现专业发展?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育人为本,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有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和要求。
“改革需要科研,科研引领改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一直作为上海基础教育和学校发展的主要战略,在今天,教育科研对学校内涵发展同样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和用武之地。
我们知道,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教育科学是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一种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学校教育科研特指的是:以学校为主导,以中小学校长教师为主体,以学校教育现象为对象,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遵循和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所谓学校内涵发展,是相对于学校外延发展而言的。外延发展注重外观、器物层面的变化,一般为“硬件”的显性变化,如学校规模的扩张、校园环境的变化、办学设施和条件的优化等。“内涵发展是一种具有内在活力与环境适应力的发展方式。学校能迅速地感知变化,在内部变革力量的推动下,积极挖掘、整合、利用资源,明晰办学理念、彰显校园文化、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凸显办学特色,使德育、课程、教学、教师、学生等领域的品质提升,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郑金洲教授认为,学校内涵发展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学校内涵发展涉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发展愿景,学校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等诸方面。
多年来,上海以教育科研引领,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有不少具有影响和成功的范例,如1980年代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1990年代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还有同时期的中小学的“创造教育”;新世纪以来静安教育学院附校的“后茶馆式教学”,福山外国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等。
基于上述思考,近年来,上海教科院普教所会同区县科研室,关注上海市名校和优质的中小学,以教育科研和学校内涵发展为命题,开展了“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内涵发展”项目研究。
两年来,经我们的观察和各区县科研室的推荐,我们分别对一些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现场调研,通过个别访谈、召开了座谈会,与学校校长教师共同研讨,商议主题,确定选题,进行了案例研究和经验提炼。研究发现,令人欣慰的是上海一批名校和优质的中小学多年来与时俱进,一直以教育科研引领,以先进教育理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校基础、经验和实际,始终从事着教育科学研究,随着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和上海综合教育改革的推进,不断寻找学校教育改革的联接点,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学校教育改革和探索。他们从学校的问题出发,寻找教改突破口;从学校的经验出发,寻找新的生长点;从学校的基础出发,构建学校的校本课程;从学校的特长出发,创建学校的特色和品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路径,就是不断地寻找和形成学校的龙头课题,以学校综合发展的核心内容为龙头课题,并以龙头课题为抓手,凝聚和引领全校教师围绕学校核心课题,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开展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课题研究和科研活动。大大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主动发展,最后受益的是学生的主动活泼健康的成长。
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在教育科研园地里,我们的校长教师辛勤耕耘,创新思维,百花齐放,各显神通,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充满智慧、富有成效的新举措、新手段、新途径,新经验。近两年,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与区县科研室研究人员与学校校长教师联动合作,对这些个案和经验进行了认真疏理、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学校教育科研智慧与路径”丛书。
该丛书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学校龙头课题16问》,讲述龙头课题引领学校发展,二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10招》科研管理促进学校发展,三是《让教师成为科研高手》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虽说丛书分为三大部分,其实包含了学校教育科研的系统运作,内容涉及“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的来源、龙头课题的选择、聚焦、形成和运作,学校教育科研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与管理,教育科研的方法和载体,校本研修、培训和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科研与学校课程建设、教育科研与学校品牌与特色创建等,几乎涵盖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可谓是品种齐全,内容丰富;小学、初中、高中,基础教育各学段既有个性特色,又有共性经验;百花齐放,各显风姿。这里所呈现的案例和经验都是经过我们挑选的、在本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来自教育第一线的校长教师的亲身实践和体验;记载着校长教师以科研为引领进行教育改革,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和品牌建设的办学思路、研究过程和具体方法举措;记载着校长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学习、研究和专业成长的发展的轨迹,凝聚着广大校长教师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智慧。
这些经验和成果,具有明显的先进性,这些中小学是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标杆,应该说不仅在上海,乃至在长三角和全国及海外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案例和经验丰富了教育理论,为教育理论宝库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这些成功的做法,完善了教育科研方略和方法。其理念先进,思路清晰,方法科学,举措有力,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我们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教育改革,尤其是对学校内涵发展中的“课程建设和实施、师资队伍培育、特色创建、品牌建设”具有实实在在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是时代的特征,是当今的主旋律。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位均衡、内涵发展”是上海基础教育基本方针和要求,作为基层的学校应该在“内涵发展”中积极规划和回应、寻求主动发展,交出人们满意的答卷。
学校教育科研是激活创新精神、激发学校活力的内在动力,是学校稳定、快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我们期待中小学校长教师增强科研意识,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学习和借鉴先进学校的成熟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寻找学校教育改革的联接点和突破口,探寻学校教育发展的新的生长点,锐意改革,不断进取,构建学校的特色和品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竞争力,不断促进学校内涵的全面发展。
潘国青(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