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核心素养培育

市三女中,贵族女塾,沪上名校,百年女中,这所学校曾经培养了一大批声名远播的杰出女性。进入世纪之交,市三女中初中部和高中部因政策原因剥离,原有的初中部以法人身份独立办校,被称为“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以下简称为“市三女初”)。

2000年,市三女初实行独立办学后,从市重点学校变为区属一般学校,与此同时,上海义务教育初中学段开始采取电脑派位的入学政策。这两大变化给百年名校的办学带来了两个新问题,一是由学生自己选择女中变为了电脑直接派入女中,(被选中的)女生不喜欢女校怎么办?二是由全市考试招优变为区域均衡派入,学校要继续保持优质办学,该如何协调女校放学早、作业少、活动多的办学传统与提升学习质量之间的矛盾?

针对这两个重大问题,学校从教育目的及内涵入手,进行深入思考,逐渐认识到学生学业发展与核心素养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核心素养发展得好,也一定会促进学业的进步;学业的进步反过来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强化。为此,市三女初自2011年以来对学校课程体系化建设进行了诸多尝试,目标从最初的“综合素养培育”升级为“核心素养培育”,手段则是开发并实施适宜课程,以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业质量提升。经过两轮实践,最终形成了《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核心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校明确提出了“智圆行方、秀外慧中”的育人总目标:近期,使每一个女生成为率真的(natural)、独立的(independent)、有爱的(caring)、优雅的(elegant)NICE女生;远期,为学生未来成为人格独立、品德高尚、悦纳自我、关注社会、气质优雅、内涵丰富、宽容明理、知性进取、富有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理解力、科学精神和生活情趣兼备的现代优秀女子人才打好基础。

一、核心素养培育课程体系概述

2011年5月,学校编制了《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综合素养培育课程体系》。2014年6月,在第一轮实践总结的基础之上,参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素养标准(2013版)修订为《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核心素养培育课程体系》。较之前提出的“综合素养”,“核心素养”的内涵更加丰富,理念更加先进。

“综合素养”培育,是针对几十年来的“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又高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提升。“应试教育”眼中只有分数,而没有人,只教知识不教人,甚至为了分数和升学率而不择手段。“素质教育”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也强调道德教育,但是由于缺乏有效途径而效果不佳。而“综合素养”在强调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突出强调过程与方法、经历与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培养身心健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个体。

“核心素养”指人的核心品格和核心能力,是世界对21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它包括传统与新兴领域素养、高阶认知素养、个人成长素养和社会性发展素养等四个方面的18种素养。“传统与新兴领域素养”包括语言素养、数理逻辑素养、科技素养、人文与社会素养、艺术素养、运动与健康素养、财商素养、信息素养和环境素养等;“高阶认知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与解决问题、会学习与终身学习等;“个人成长素养”包括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生涯规划与幸福生活等;“社会性发展素养”包括沟通与合作能力、团队领导力、跨文化与国际理解、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

从培育“综合素养”向培育“核心素养”的升级,表明该校老师在经历了三年的课程开发、实践、总结与反思之后,对教育价值和学生成长目标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科学了,教育终于回归到原点,回到了它的应有之道。

《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核心素养培育课程体系》,通过16门国家基础型课程的教学优化,通过16门基础延伸课和50余门自选拓展课的开发开设,通过“5678”系列品性发展课的设置,将18种核心素养与实施载体建构了联系,为“智圆行方、秀外慧中”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附表2-1:

表2-1 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课程结构总表

该体系有四个板块,这里着重介绍基础延伸课和品性发展课两个板块。

课程的基本结构:

第一板块:基础型课程——通过领域与学科学习,挖掘学科核心素养,厚实女生之学科根基

初中学段的基础型课程分为七个领域的16门学科,每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核心素养。学校教学在继续重视培养学生基础素养的同时,更重视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是实现女生智识化、能力化学习的关键。因此,学校要求每门学科都必须找准核心素养,并科学地融入到教学计划之中。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将其核心素养总结为“三感一化”:从语言建构与运用上说,就是基于阅读积累、朗读、诵读、复述与背诵的“语感”训练,指向口语交流与书面写作能力的提高;从思维发展与提升上说,就是基于联想与想象的形象思维训练、实证与推理的抽象思维训练的“灵感”诱发,指向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与逻辑论证能力的提升;从审美鉴赏与创造上说,就是基于文本欣赏、评价与感于生活发于心臆的“感悟”训练,指向表现与创新能力;从文化传承与理解上说,就是基于继承与借鉴的“文化意识”培养,指向灵魂塑造。

再以地理学科为例。地理学科的基本价值观念是“人地观念”。核心素养有地理实践能力,即基本活动经验;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即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教师设计过一个考查地理实践能力的开放性作业:与家长一起,模拟导游制定一款出游计划书,要求:一、用上本单元所学知识,包括交通、食宿、沿线景点选择、当地的风土人情、特产等等,安排好时间表,讲究性价比。二、简要谈谈自己的设计思想和运用的工具。三、计划书结构完整,文字简洁明白。这个作业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板块:基础延伸课——通过学科知识的理论化、行动化学习和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来培育女生的高阶认知素养

除具备传统领域素养之外,现代女子人才还应具备一些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兴领域素养,如环境素养和财商素养,以及批判性思维、创造与解决问题、会学习与终身学习等高阶认知素养。但是过去因为学校缺少整体布局,在学科教学中,这一类的内容往往是碎片化的,不系统的;在学科之间和教师之间也是不均衡的,非自觉的;它如果存在,也往往取决于教师个体的认识与实践。为此,学校用了整整四年时间,围绕“新兴领域素养”和“高阶认知素养”开发开设了16门基础延伸课。基础延伸课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十分紧密,表现在四个突出方面:第一,从对接上看,二者虽然都是16门课,但是并非完全是一配一的对接关系,其中还有一配多甚至是多配一的对接。第二,从课时上看,二者共用来自基础型课程的计划课时,大学科每门学科每周调剂出1课时,小学科三科合作每周调剂出1课时。第三,从内容上看,二者必须体现出关联性,内容一定来自学科,表现为一个学科的两个方面,只是功能有区别,学科重基础,延伸重能力。第四,从学习方式上看,必须表现出“任务性”和“综合性”两个特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单一学科知识与技能,或跨学科知识与技能来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基础延伸课学生进行有意义的、非文本知识的深度学习,极大地促进了学习、思考与运用知识的有机结合。如语文学科分别在6至8年级开设“广播剧”、“经典诵读”和“新闻观察”等延伸课程,属于“一配多”;数学学科则以“生活智慧”课程贯串6至8年级,每年进行内容的更新,属于一配一;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在7年级开设“模拟社会组织”课程,体现了学科间的跨界,属于多配一;美术、音乐和体育学科开设的“美龄工艺”“美龄视听”“美龄形体”等课程则充分体现了女校课程的独有特色。附表2-2:

表2-2 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16门基础延伸课一览表

第三板块:品性发展课程——兼顾女生“个人成长”和“社会性发展”

品性发展课程,包括五门领域类课程,四类实践活动课程和五类主题教育课程三个系列,旨在促进女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性发展。比如:五门领域类课程包括“环球风物”、“Drama”、“美龄智慧”、“女子礼仪”和“生命保护”。附表2-3:

表2-3 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领域类教育课程一览表

续表

再如:四类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五彩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六节、七彩社团和八类公益等内容,简称“5678”系列课程。其中“五彩社会实践之旅”分为红、绿、蓝、橙、紫五种实践活动,分别从民族精神、环境保护、珍爱生命、科学探究、国际理解、艺术分享、女性成才等角度开展实践活动,附表2-4:

表2-4 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实践、活动类教育课程一览表

再如:五类主题教育课程,既能满足不断增加的教育要求,又能将繁杂的教育活动简单化,有规律性。附表2-5:

表2-5 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主题教育类课程一览表

续表

第四板块:自选拓展课程——让每一个女生个性飞扬、多元发展

学校根据初中女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从培养女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开设了50余门拓展课程,分为创意设计、公共传媒、财商素养、人文素养、科学探索、艺体活动和学科竞赛等七个类别。比如创意设计类课程,包括“创意广播剧”“西点设计与烘焙”“木艺设计与制作”“纸艺设计”“花艺设计”“布艺设计”,等等;再如财商素养类课程,包括“3G公司”和“耘梦工场”等学生模拟运营课程。值得一提的是,“3G公司”课程是8年级学生完成一年的“国际市场”基础延伸课程学习后,联名要求学校开设的,目前这门课程已趋于成熟,深受学生欢迎。

再如科学探索类课程平台“少年科学院”,其下属的“3D打印”等创新课程,在女生创新能力提高上有显著效果。

除此以外,学校有管乐、弦乐、民乐、舞蹈、合唱五个艺术团队,垒球、排球、网球、健美操四个体育团队,5243电视台、开心农场等拓展课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选择,也为学生们提供发现自己特长、发展自己特长的机会。这些课程在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开设,1—2课时不等,学生自主选择。

二、核心素养培育课程体系的特点

学校在课程体系顶层设计初期,就提出了“搭积木,可分合;多样式,可区别”的原则。

所谓“搭积木”,就是课程体系有总有分,整体上是一个有机的组合,承担全部的教育功能;拆分后,又是几个可以独立存在的子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共包含了“德育课程体系”、“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跨文化理解课程体系”、“女子教育课程体系”和“科技教育与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五个子体系。

以“女子教育课程体系”为例。

关于女子教育的课程,按照其课程价值、课程特点和课程内容分布于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看似分散于总的课程体系当中。但是把它们单独提出来,会发现它们仍然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比如:

在基础延伸课中,有艺术课“美龄工艺”(纸艺和布艺),“美龄视听”(歌舞剧和浪漫钢琴),有体育课“美龄形体”(带操、球操和圈操)。

在自选拓展课中,有女子垒球、烘焙、十字绣和毛线编织。

在品性发展课程中,有美龄智慧、女性礼仪、女性防身、紫色之旅等。其中“紫色之旅”,是专门针对女子人才培养的女校特色课程。在“紫色之旅”中,学生或面对面聆听杰出校友的成长历程,或寻觅活跃在沪上各行各业的优秀女性,去探索女性成才的规律。学生们通过优秀女性表现出来的坚韧、独立、睿智、自信和宽容善举等领略她们的人格魅力,也激发了自身的成才意识。对于这所百年女中,这当中的一些课程,既有传承,也有发展。

所谓“多样式”,就是课程价值定位明确,但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注重知识的迁移和生成,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的突出动手、发现、实践和体验,联系行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的则注重跨科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提升其创新能力,以实现课程的多元育人价值。例子如下:

1.突出“问题意识”的课程——实现连接知识与生活的深度学习,提升女生的智慧与素养

这类课程,开发时的着眼点主要在“问题意识”上,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英语学科的“热点热议”“国际论坛”,语文学科的“新闻观察”,数学学科的“生活的智慧”等几门基础延伸课程。

一方面,教师以学科教材内容为出发点,充分挖掘拓展内容,形成单元模块,然后通过“学习任务单”将探究点以问题、情境方式呈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

例如:在6至8年级开设的数学延伸课“生活的智慧”中,教师通过“手机套餐省钱计划”“猜学号”“心中有把尺”“数字黑洞”等一个个“学习任务单”,巧妙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融合,学生在活动中利用数学知识和工具通过验证、推理得出结论,既发现了生活中的智慧,也感悟到数学学习的魅力。

另一方面,教师以学科技能应用为延伸点,让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生活相关联,从问题中提炼出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语文学科的“新闻观察”,英语学科的“国际论坛”均属于这类课程。再如:8年级开设的“国际论坛”课是以英语学科为基础的一门融阅读(观察)、思考、写作与演讲(辩论)为一体的延伸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兼训练演讲、辩论的技巧。教材分演讲和辩论两个模块共六个单元,从方法技巧到语言的迁移运用和思维的训练,层递有序,内容新颖。课程还整合了多媒体教学资源,Speech Channel实例视频有助于学习者模仿,提高自身的演讲和辩论水平。每年十二月的“英语节”,“国际论坛”课程组都会举办课题答辩会,学生们用流利的英语进行演讲,针对论题呈现各种数据图表,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最后环节的答辩更是对学生语言、思维、胆识和智慧的考验。

2.突出“实践能力”的课程——搭建“做中学”平台,让女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这类课程,开发时的着眼点主要在“动手能力”上,即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的课程背后,隐藏着求知兴趣、创造欲望和专业选择等等,而这些因素正是创造力的源泉。“国际市场”是政治学科的基础延伸课,“格物致理”“从陶开始”是物理和化学学科的基础延伸课,重在培养实践能力。那么生物学科怎么办?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课,应当到自然界去旅行。这给了城市学校以启发,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绿化带,借助市、区创新实验室资金,为学生搭建人工“自然界”。2011—2013年,学校请孙桥现代农业基地专业人士,根据本校生物教师的教学要求先后设计、建造了两个100余平方米的“生态创新实验室”。基于这个实践平台,生物教师们开发了基础型课程“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学科延伸课程,相对应6—8年级分为“科学小工坊”、“科学小创意”和“科学小探索”三个部分,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研”中学。这个被女孩们亲昵地称为“阳光房”的地方,既有土基、水基种植,又有植物克隆,既有绿色灌溉循环系统,又有生物内循环系统,等等。学生们抑或运用现代农业无土栽培的技术栽种蔬菜瓜果,抑或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这里成为她们专属的探索乐园、DIY实验室。

3.突出“创新能力”的课程——学科融合学习,拓展女生的视野,激活灵感,挖掘潜能

这类课程,开发时的着眼点主要在“跨学科学习”上,跨学科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美第奇效应”和“水平思考”。跨学科学习具有拓展视野、激发灵感、挖掘潜能的优点,与创新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英语学科的“英语视听”,语文学科的“广播剧”等基础延伸课程,都属于跨学科的课程。在学校的基础延伸课程中,有两门是以多学科整合开展教学的,即“综合科学”和“模拟社会组织”。从不同学科视角思考并建立知识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管理能力和人文精神,如“模拟社会组织”课程,是学校教师从“模拟联合国”活动中获得的灵感,然后结合校情,挖掘历史、地理、政治三门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打破学科固有界限,由三门学科教师联合研发的。课程实施五年来,已形成了“模拟联合国”、“模拟听证会”、“模拟法庭”、“模拟招生”和“模拟创业”五大模块共约20项主题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模拟社会组织运作的方式,通过角色体验,体会社会组织在确保国家和公民利益、维护国际和平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由此增强了女生的社会担当意识。

4.突出“人的发展”的课程——丰富课程的内涵,关注每一个女生的品格成长

这类课程,开发时的着眼点主要在“个人成长”与“社会性发展”上,体现在个人、人际、家庭、社会与国家四方面心理和精神的塑造,主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与调控,生涯规划与幸福生活,体现一个人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团队领导力,跨文化理解力,社会责任感与公益心,这是一个个体人和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品格。“心理与精神”“五彩实践”“七彩社团”“八类公益”等课程都对学生的发展有帮助,其中“心理与精神”课程是学校开发的一门重要的成长理论课程。

除了理论学习,学校还选择适合学生、深受学生喜爱的教育形式,开展系统化的实践活动和文化活动。通过参与式、互动式学习,使学生学会认识自己,控制情绪,确定目标,沟通与合作,学会表达,善于倾听,形成自信、坚韧和担当的精神品质,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比如,“七彩社团”课程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可以在这里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能力,显现领导才能。“八类公益”课程则让学生意识到应承担的社会使命,而这些活动中蕴含的公益和服务精神等,正是她们成长中取之不竭的内在动力。

三、核心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实施案例

说到底,教育兼顾育人育才的双重任务,教育者必须思考如何促进学生由知识结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由文本知识学习向非文本知识学习发展,由验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课程与教学重构是关键,以下是市三女初的一些经验。

1.“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实施,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解决问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计要充分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使之成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载体。学校各课程组以学科教材内容为蓝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拓展内容,或者教师自行研发,寻找创生点,揭示学科本质和奥秘,形成单元模块。“学习任务单”的形式将探究点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带动学生的课堂活动,以“学生中心”替代“教师中心”,以“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替代老师的“一言堂”,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

【课例1】 《生活的智慧》:数学的魔术

学习目标:

1.了解到数学图形的千变万化,初步认识斜率的概念;

2.在探索与发现中,强化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能运用到生活中;

3.获得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提高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实施:

问题一: 观察两组线段的长度(如图2-1所示),判断哪一根长,判断圆环中的图形是否是三角形,如何判定?

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发现不能就图论图,需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确认、推理及论证,如用直尺测量。老师适时引入主题,指出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或事物,必须了解其本质,否则往往会影响我们对其的判断。

图2-1

问题二: 看一看图2-2中的这些图片,思考这个“洞”是从哪里来的?

图2-2

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意选取两组图片,动手裁剪、拼接,找寻问题的答案。小组一起裁剪拼接之后都发现同样的问题:斜边的位置有点不直或是斜边的位置有空隙。这时老师顺势问学生如何证明斜边的问题,学生马上想到用三角板来演示证明。

问题三: 这时老师又抛出第三个问题:当两个三角形的斜边拼接在一起时,如果斜率不同,那么这两条边会有什么样的情况产生呢?学生马上得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结论。老师概括总结,一副三角板揭开斜率的奥秘,正如华罗庚曾讲的那样:“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

情况一: 情况二:

【案例价值】

几何学习向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对于女生而言,能准确认识几何图形,分析几何图形尤为困难。本堂课的设计,用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贯穿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探究过程,用工具和数学知识来验证、推理、得出结论,感受“数形结合”严谨的数学思想。采用多样的教学活动方式如剪纸、合作、交流等,换了一种方法来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2.关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赋予学生学习的灵魂

批判性思维是十分重要的核心素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学协会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通过观察、体验、思考、交流产生的信息,经过积极地分析、综合、评价和应用的智力活动。它包括能动性思维,独立思考,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以论据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8年级开设的“新闻观察”与“国际论坛”课程的价值就在于此。

“新闻观察”课程是语文学科的延伸课,旨在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形成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最终写出独特的文章。细致入微、视角独特的观察力和深邃有个性的思考力,正是语文写作学习中需要培养的核心思维品质。

“新闻观察”教材由新闻观察的一般方法、新闻观察的实践以及表达训练三个模块组成。在第一模块中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新闻议题的拟定、观点的确定以及论证方法。以下课例是第一模块的第一课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课,因此新闻的陈述、议题的拟定均由老师提出。

【课例2】 新闻观察:今天我们该如何办校庆?

学习目标:

1.体验“新闻观察”的流程,初步了解新闻观察的一般方法;

2.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第一次“新闻观察”课程的思考与讨论;

3.能对“今天我们该如何办校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写成文章。

课堂实施:

环节一:提出话题

学校目前在紧锣密鼓地筹办120周年校庆活动。你是如何看这件事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操办校庆?

环节二:分组讨论

办盛大的校庆活动,哪些人会参与庆典活动?

小组1:校友会很关注学校的发展。

小组2:除了校友,我们也应受到邀请,很遗憾,我们未收到邀请函。

小组3:学生家长为什么不能来?为什么只有那些达官贵人?

……

环节三:角色体验

选择一个角色,以小组为单位,站在这个社会角色的角度,对该如何办校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这个观点进行具体的解释以及提出相应措施。

校友代表:其实公办学校的办学资金很有限,看着硕大的LED的荧屏,耗资巨大,真有些痛心。我们非常愿意用更环保简约的方式装扮自己的母校,把钱用好,而不是铺张浪费。但是媒体报道,我看还是要的,能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学生代表:校庆除了邀请老校友,也应该多关注在校学生的感受,我们也是校庆活动的主角,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展示我们风采的节目,这是一个极好的舞台。这项任务还培养我们的爱校情怀。

教师代表:请的那些地位显赫的大人物,与我们有何干?我们其实非常愿意为学校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们的耘梦工场可以征集学生的创意作品,师生一同制作具有学校元素的礼品,如杯垫、卡套、T恤等,校友们可以买些纪念品,我们可以募捐再造一个创新实验室。

家长代表:能参加此活动,会有归属感。其实在和煦的阳光下,和孩子一起走在大草坪上,一同憧憬学校的未来、孩子的未来,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现在的校庆显得冷冰冰的,没有温度,过于形式化、仪式化,缺少温情。

……

环节四:依据课上的讨论以及课后查找的资料,完成300字左右的小文章撰写,提出若干条举办低碳、绿色校庆的合理化建议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案例反思】

本堂课没有炫目的课件,没有事先准备好作秀的小品,更多的是同学和老师思维的碰撞,是课内生成的东西。本堂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对于观点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论证能力。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因角色不同,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交流讨论,倾听汲取,改变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调查、归纳后再得出结论的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迅速对其作出正确判断的,它需要实证和逻辑推理来支撑。

“一堂课,交给了学生,就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从开始时的扭扭捏捏,到落落大方,整个课堂处于积极对话之中,就算是那些不善言辞的学生也像变了一个人。13、14岁的学生,我们一直觉得她们还不懂事,可是今天她们的思考能力却令我们吃惊,学生们的潜能到底有多大?我们过去又耽搁了多少学生的思维成长?”这是该课程研讨活动时一位教师的惊叹。这门课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写作”,因为课堂上增加了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使得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度,而一学年30课时,30个话题,思维因此有了广度。

3.关注语言运用,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Radio Drama”(广播剧)是语文学科延伸课程,在6年级开设。它是一门“活”的语文课,生成于语文课,又融阅读、思考、感悟、写作、朗读、动作、拟音和录音合成为一体。“Radio Drama”以人物对话和解说为基础,要求配音个性化、口语化。因为只有听觉手段,对于听者而言可以调动想象力参与故事的再创造,对于创作者而言可以获得更大的创作时空自由。

“Radio Drama”课程强调学课文、写剧本、练朗读、入角色、重配合、学拟声、会录音。其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语言专家提供口腔操,并指导师生掌握声情并茂的朗读技巧。而语言学习转化为艺术的过程,最能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例3】 广播剧:《金黄的大斗笠》

学习目标:

1.学习剧本编写关于声音与人物的要素,编写剧本;

2.尝试拟音和配乐,小组排演剧本,提升创新实践和合作能力;

3.理解角色个性,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温馨亲情与充满情趣的生活画面。

课前准备:

原文:

风来啦!雨来啦!姐姐带着斗笠来啦!

改编的剧本:

弟弟:小白,你看,金黄的大斗笠!是姐姐,姐姐带着斗笠找我们来啦!姐姐,姐姐,我们在这儿!(欣喜的,跑步声,小羊咩咩声)

姐姐:哎呀,总算找到你们了。快过来,快躲进斗笠来。(惊喜的,小羊咩咩声)

学生比较原文和修改的剧本片段,掌握剧本编写的要素:一是展开丰富的联想用对话推进故事情节,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二是依据剧情,尝试添加拟人角色如风、雨、羊或斗笠等;三是设计音效,确定拟音工具,增强艺术表现力。

课堂活动:

环节一:热嘴运动

口腔操:

舌擦牙用舌尖沿着内牙面(牙齿向里的一面)顺时针方向擦两圈、逆时针两圈;再用舌尖沿外牙面顺时针两圈、逆时针两圈。随后进行气息训练,在展撮唇练习和气息抛物线练习的同时结合腹式呼吸,达到训练气息的效果。

环节二:概述原文

学生在概括原文时,再现故事中姐姐给弟弟送斗笠,姐弟二人在金黄的大斗笠下面躲雨、谈笑的情形,表现姐弟间的亲情,为后续的演播作准备。

环节三:演播剧本

小组依次上台表演,其他小组观摩打分。两位志愿者同学将塑料板举起,挡住表演同学,这样凸显了广播剧用声音来展现艺术的重点,提高了对学生声音表现力的要求。老师及时从声音元素和任务角色等方面进行反馈点评。学生展风采,互评议,发现自身的不足,借鉴他人表演中突出的优点,争取在下一次的演播中完善自己的表演。

环节四:总结归纳

广播剧是声音的艺术,它的三大声音元素是:语言、音乐、拟音。语言塑造人物性格和推动剧情的发展,音乐烘托气氛和环境以及人物的情感变化,逼真的拟音效果给人身临其境的实感。其中,人物角色和拟人角色的分析要到位,通过动作和行为凸显人物性格、年龄和性别特征,在表演中用不同的语音、语调、语气表现不同的角色形象。

【案例反思】

《金黄的大斗笠》这一课本原作的选择意义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三个目标:一是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与深意;二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改编剧本,要求尊重原著、加入想象;三是小组合作完成广播剧表演,有对白、旁白、拟音、配乐等。这一个过程,看似简单,却融合了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四要素:听、说、读、写。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寓教于乐,完成了剧本的编写与排演,无形中提高了母语学习能力。

作品角色间的区分度不太明显,但学生演绎各角色时感情都较为投入,吐字发音较为准确到位,音乐选择符合情节的需求。例如拟音部分,学生用摇晃笔袋发出的声音作为暴雨声,手掌拍打桌子作为脚步声,报纸揉搓作为风声,这些创意来源于她们自身的想象力。学生大胆尝试,摒弃教条,自由地品读文章、演绎文章。

四、核心素养培育课程体系的成效以及反思

2014年4月15日,文汇报发表了15000字的专稿,对市三女初课改进行了全面报道,为首轮课改做了一次总结。三年一轮的课改收获很大:开发了8门从未有过的基础延伸课程,形成了独特的德育系列课程,丰富了拓展与探究课程;修建了一批创新教室,如文科综合“Radio Drama”教室,艺术综合“Drama Black box”教室,西点工坊教室,家政教室,创意教室,木工教室,传媒教育工坊,科技教室,生态创新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又翻修了图书馆,改造成了集阅读、活动、上课功能为一体的学习空间;总体上说效果较好,在学校自评、区域“三个指数”和上海市“绿色指标”三级评价中,市三女初学生整体优秀,学校在区域“学业、幸福、身心”三个指数测评中名列全区前茅;学习成本低,学习效果好,学业整体质量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市三女初是长宁区连续几年合格率100%的两所学校之一;学生各种奖项不断,学校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区、市先进单位;社会关注度极大提高,社会声誉越来越好。

第二轮课改,自2014年5月开始,到2015年6月,又开发了8门基础延伸课,这些课程与艺术、体育、信息、物理、化学对接,深受学生喜爱,使得他们的学习不再枯燥。

16门基础延伸课教材陆续编出,投入使用。

学校因课程而变化,引起广泛注意,来访者不绝。自2011年以来,累计接待500余批次全国教育代表团,近20000余人次。学校也被指定为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基地校,上海师范大学国培计划基地校、教育硕士生培养基地校,上海市见习教师基地校。

两轮课改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1.就教师而言,运用从基础延伸课获得的课改经验反哺自己的学科教学,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也是当初学校的战略想法。但是由于过高地估计了教师的自觉,没有制定明确的时间表,所以教师在迁移运用时参差不齐。因此在第一轮课改结束时就应当制定统一的时间表,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

2.就学生而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确实对学科学习有积极影响,能够推进学业水平的整体提升。但是在中、高段学生身上表现明显,而对于学困生,素养发展明显,学业提高不太明显。当前新开发的“一导三精”翻转课堂,前置学习视频与任务单的制作,课堂学习中的分层拓展与限时检测设计逐渐成熟。这些年的题库建设、备课组建设、课程组建设和分层练习的编制,都为其实施提供了人力和资源保障。校本课程建设与学科课堂教学改进同向而行,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局面。 jgpBJpgBx/EvKrJufiLWY35pt9kfPrrlX2HYxP9SGhi5N0Vw50D7Mjw8o8prBBx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