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被误判的起跑线

一、起跑线相同,可能方向是相反的

凌志军 曾这样形容过我们的学生:“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就像一座大厦,里面容纳了亿万学生,每一个学生在这大厦里都有自己的位置。这个大厦并非我们通常看到的那种形状,它是一个金字塔。”据此,他将学生分为五种类型,分别对应金字塔的五个层次。五级由下自上递减。

A级,厌学型:不快乐、厌烦,心理上有强烈反感和抵触,恨不得把课本摔到老师脸上去。

B级,被动型:消极、被动、麻木,在父母、老师的督促和环境的压力下取得进步。

C级,机械型:全身心投入、刻苦用功、头悬梁锥刺骨、按部就班地朝着一流的方向努力。

D级,进取型:自信、主动、积极,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做到最好,持续性地保持一流的成绩。

E级,自主型:拥有“D级学生”的特征,此外还有自主、自由、坚韧、快乐等特征。他们有个性,有激情,有想象力,享受学习而不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他们不以分数衡量成败,不一定是第一名,但一定有独立的意志,有强烈的兴趣,有一个执著追求的目标。

凌志军认为,学生开始学习的入口不是在最底层的A级,而是在B级与C级之间!这才是教育的起点,所有孩子一开始都在这个入口,真正意义上的起跑线。这个起跑线,被称为“成长的转折点”,也是关键点。很多人开始转头向B级走,在B级有些人停下了,有一些人继续往下走,到了A级。另外一些人转头向C级走,在C级有些人停下了,有些人继续向上走,进入D级。到达D级后,又有人停下了,有人继续向上走,最终到达E级。

同一起跑线的孩子,为什么最后有了很大的发展差异?凌志军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为外因,即家长的误解与强求。第一,在高考的压力下,很多父母逼迫孩子拼分数,争第一。但是,考试第一名虽然会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助力,但是当前成绩的高低与日后成就没有必然联系。第二,盲目责备孩子偏科。人无完人,样样精通的人才毕竟占少数,一技之长比平分秋色更有发展,喜欢才会发展,家长们应该抛弃不能偏科的旧观念,发现孩子的特长。第三,强迫式家教。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为父母期望而学习,这是一种无形的强迫;严格的家教不是强迫的家教,而是有一定的规范又留给孩子充足的空间,承认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兴趣,给予他们选择权,这才是严格。第四,放任坏习惯。我们鼓励家长可以放任孩子兴趣,绝不可以放任坏习惯。先做该做的,再做想做的。

第二方面为内因,即学生自主性的缺乏,自主性强的学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认清自己。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就没办法更快地前行。认清自己要什么,才能发现自己的能力所在!第二,要有热爱的力量。热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被热情驱动,才会主动,明确目标,不惧苦累。反之被动行事,无所适从,缺乏快乐。第三,做独立的人。把自己活成自己,把人活成人。中国教育的生产线,每个孩子进去时形形色色,出来时一模一样。按照别人的要求做事,最终发现一直努力争取的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者根本不适合自己。

二、考试成功了,命运可能并未改变

听到最多的说法,是考试可以改变命运,过去一直是说高考,现在又下延到了中考。这种以刷题为主要应考方式的行为,真的帮助人们改变命运了吗?

那么,改变命运的标志又是什么呢?生活的地域改变了,学历改变了,工作有着落了,然后呢?一个以刷题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人,能力和品格应该是劣化成长的,即使不是劣化成长,也优化不到哪里去,发展的后劲又在哪里,个体命运又怎么会改变呢?

问题的严重性还不在此。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曾说,北大的学生大多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没有亲见,钱教授的观点只能作为一家之言来对待。无独有偶,有一则真事,应该叫做“高晓松的愤怒”,高晓松曾在电视节目中对话一位清华优秀的在校生。从清华的本科一直到博士,该生读了三个不同的专业,请教高晓松自己该找个什么工作。愤怒的晓松回复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大意是:你是清华最优秀的在校生之一,校长等学校领导都夸你。但是你一来节目现场就问自己应该找个什么工作,而没有拿出一个大名校生应有的样子。大名校是干什么的?大名校是国之重器,为国家培养栋梁的。大名校的学生不是用来找工作的,而是要来改造国家,让国民相信真理的。高晓松还说,他回到清华母校演讲,告诉同学们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同学们一提问,关心的还是自己应该去国企还是去外企。

理想缺失,责任缺失,我们的教育伦理出了问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是北大、清华学子的责任所在,也是中国梦的希望所在。

哈佛大学2017年年初宣布今后少招中国学生,在应对投诉答复法官的质询时表示,哈佛毕业生如果有一个从事专业工作,都是哈佛的失败。因为哈佛有其自身的教育伦理,哈佛的学生,考入前就应该明白自己为何要考哈佛,毕业后一半的学生去世界TOP20的研究机构搞研究发明,尽管薪水很低;另一半去一流的大学去教一流的学生,为世界培养人才。

如果学生学习仅仅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为目的,缺乏家国情怀,缺乏真才实学,一旦参与社会管理,不知道要毁坏多少人的命运。

三、捡了芝麻,可能丢了西瓜

在现行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引导和家长的升学期待下,不难发现我们的学生被推向了“不拼分数就没有未来”的怪圈。抑长补短,成为当前学生发展的又一个怪现象,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扬长避短的。学校教育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优秀智能,扬长避短,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而不是盲目从众,陪着别人跑步。在这样的教育中,最终孩子的特长没得到培养,而分数也不一定可以刷高,这样很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毕竟,考生远远多于学额。

根据人类智商正态分布规律,人群中只有1%—2%的高智者,1%—2%的弱智者,95%左右都是正常智商的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基本智能分为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除去高智者与低智者外,剩下的95%的人之间也存在智能差异。对孩子而言,每个孩子可能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智能上很强,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智能上较弱,表现出特长或偏科。勤能补拙,不能补智,忽略智能差异,一味逼孩子抓成绩,只会挤掉孩子的发展空间。孩子学习成绩未必提高,潜在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可贵的高智能,也被耽搁了。

综上,我认为当前的教育必须修正以下这四个方面:

第一,全国学校一律重选拔,轻培育,学校赢了考试,国家输了未来;全国一律的“好孩子”标准,学生在被灌输中养成按照别人的要求做事的习惯,唯唯诺诺,等人吩咐。全民失去了人格,这是“民族之害”。

第二,百万学子刷题拼分数,泯灭了“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渴望”,不能发现自己想要什么,不能发现自己的优秀智能。热爱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失去了兴趣,必然失去热爱,这是“人才之害”。

第三,高分学生赢了考试,输了人生。拼命刷题争分,根本没有时间去经历、体验、阅读、思考。久而久之,没有了思考的习惯,得到了高分,失去了思考能力,这是“创新之害”。

第四,低分学生输了考试,也输了人生,这是“公民之害”。

教育要回归人性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培养他们创造新生活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My2/mo5nTr/mVnfuVUCFBNhfSXhTsqgz39ti3gN2euNdUVUl4oo+TyZE77RyvPV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