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五十年校庆,引来了一批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校长们。他们聚集在一起,探讨高等教育的现状、危机与发展。谈论的话题很多,但是却有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高等学校应该而且必须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研究所里,一位美国导师问来自中国的一位博士:中国有句成语叫“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这位博士没有能够回答,交了一张白卷。
“君子不器”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君子(有学问、有修养、情操高尚的人)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
是的,人绝不是工具、机器,人应该是人,他应该有思想、有修养、有情操、有理想、有追求、有品位,一句话,要有文化。知识是文化的一个方面,但绝不等同于文化。有知识的人未必有文化,有文化的人一定有知识。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传授知识、技能,最终把你训练成一台机器,这样的教育能算是成功的吗?笔者长年在大学任教,根据我的观察,许多大学生可能不知“君子不器”为何物,即使中文系的毕业生也未必都知道这句话的出典。当然,现代的大学生不必人人都要把《论语》倒背如流,但非常凑巧的是,孔子的这句话恰恰标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人(君子),首先要学会做人,除非你愿意做“小人”(非君子)。
学校教育中“重知识,轻文化”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这是商业化和新技术带给人类的困惑。但是,人如果不知道自己之所以为人,那么,金钱和科技对人类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知识,教会你怎样做事;文化,教会你怎样做人。
做人难道不比做事更重要吗?
(原载于《文汇报》2001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