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小虎是M区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早晨上学是从哪个校门进的,中午吃了什么,选了哪些兴趣课,有没有去图书馆,喜欢看哪些课外书,这些情况,小虎妈妈从家里的IPTV数字电视中都能看到。如果她打开电脑,登录学生电子档案的个人门户网站,孩子的成长信息便一览无余。
这一切都得益于M区教育局依托大数据所进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
在当地教育局信息中心的Z主任看来,“学生们在校园一天天学习和生活,无论是班级还是学校,从来不缺整体的记录,可是对孩子个人而言,成长数据却是一天天地流失了”。蓄起一个“数据池”,突破点就在教育信息化。于是在两年前,当地开始探索依托网络平台系统,为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成长档案。为了收集数据,学校为每一位学生发放了电子学生证,学生日常行为数据将被动态抓取和实时记录,并能在系统内自动生成各种数据统计图表,让学生隐性的状态和需求显性化,让家长和老师能够更直接地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或潜在的问题。
不仅如此,这样的大数据还为教育管理者提供了“第三只眼”——不是凭印象,而是用客观数据说话,发现教育管理的缺位。比如说过去的学生健康档案、成绩档案相对独立、互不相连,发挥的作用非常小。但随之而来要面对的,却是体量膨胀的教育管理需要,全区有4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每年平均还要增加10所学校,每个学校发展到了什么状态?存在着哪些问题?传统只重学业的教育管理方式显然存在“跷脚”现象,其他方面的数据也是星星点点。而通过数据的专业解析和深层挖掘,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就能够判断校运动会的覆盖面大不大,学校课程的选择性高不高,学生学习经历丰富不丰富,与社会接触机会多不多,然后再有的放矢地推进教育改革。
这样的探索,对每个学校来说既是“鞭子”也是“梯子”。比如说,该区某实验小学每年学生的学业成绩都排在前列,然而在其他指标的考核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从学生成长档案显示的数据看,学生的肥胖率偏高,超过当地平均水平。这突显出学校对学生身体健康成长关注不足。于是,学校与家长联动,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学校向学生家长发放调查问卷,提供健康饮食指导。学校食堂提供每周食谱以及食物营养成分和热量指标。体育老师为肥胖学生设计个性化的体育“长作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的肥胖率下降,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的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多了。
然而,从组建“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这支“特种部队”到现在,他们要面对的是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强大的惯性。首先就是当时混乱的数据管理模式,Z主任说道:“光是学校名称和学校代码就有4套,有市教委和教育部规定的学校编码,还有上级部门下发的学校编码,就像一个人有4张身份证一样。为此,我们对8个科室的管理数据进行统筹和整合,他们都觉得我们吃饱了没事干找茬,可这是必须做的……”
(案例改编自《大数据“导航”学生成长》,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26日第5版)
思考题
1.你如何看待案例中M区依托大数据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这一举措?
2.为什么说教育大数据的探索既是“鞭子”又是“梯子”?
3.教育大数据会对教育管理产生怎样的影响?
4.你认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学校管理带来了怎样的挑战?
5.如果你是该区的一名校长,你将如何开展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案例分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与要求。数字化校园建设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实践方案。在部分高校相继提出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并取得一定成果后,许多中小学也纷纷开启了“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探索与规划。在案例中,该区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各类信息数据,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校园管理模式,依托大数据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说,这样的探索不仅具有革新性,而且具有挑战性。
在讨论案例之前,让我们首先明确一下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来源IT行业的一个专业术语,其核心特征是数据量大、输入和处理高速、数据多样和精确性高 。也就是说,“大”数据之大并不仅仅指数量之大,更是强调“价值”之大,即能从海量复杂的数据中发现相关关系、挖掘事物的变化规律、准确预测发展趋势。而教育大数据是大数据的一个子集,特指教育领域的大数据。在师生的校园生命周期内,整个教育活动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课堂教学数据、校园生活数据、行政管理数据等等。日益庞大的数据规模使教育决策、教育评价等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采集、整理并让这些数据“说话”,让数据产生有利于教育发展的价值,是依托大数据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决策的制定一般包括七个步骤:识别决策问题、确定决策标准、开发备择方案、分析备择方案、方案选择、实施决策方案和评估决策结果。每一个步骤,其实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持。首先,传统的教育信息采集途径较为单一,呈现出来的往往只是宏观的、整体的和片面的发展状况,管理者只能凭借个人经验、逻辑分析判断问题的产生。由于信息的有限性,在自上而下的决策过程中,管理者难以全面洞察服务对象真正与迫切的需要。因而,一些教育决策的开发与选择往往脱离实际、不接地气,这样不仅缺乏针对性,甚至会造成新的社会问题。教育大数据,以多元的数据采集方式使数据的广度、深度以及细化程度都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利用相关的分析技术与策略,原来模糊与隐藏的问题都变得明晰可见,教育管理者能够在信息依据较为充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精准地诊断。来源自然状态下的大数据,不仅更加真实地反映出现实需求,而且为管理者提供更为理性、全面的分析与预测视角,从而设计出更优的决策方案。
案例中,该区为每一名学生发放了电子学生证以采集学生日常行为产生的各类数据。某实验小学通过对学生的成长档案进行大数据分析,以当地平均水平作为标准,识别出该校学生的肥胖率偏高这一隐性问题。这样的做法克服了仅仅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为降低学生的肥胖率,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关注,该学校实行了家校联动的干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大数据不仅可以实时采集学生的饮食状况,而且可以精准地“定位”肥胖学生,并根据其年龄特点设计个性化的体育锻炼作业。最终,这一决策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得到了家长评价和数据显示的双重肯定。可以看出,教育大数据在驱动教育科学决策的同时,也驱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实现、教育评价体系的重构以及学校常规管理的规范。教育大数据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更在于以更好的方式解决问题。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与统筹。有的时候更需要以学区、地区为单位进行整体设计。正如案例中所提到的,如果每个学校光是学校编码就有4套,对于使用哪一套又缺乏统一的规范,每个学校“各自为政”,这无疑会给今后的数据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同时,由于大数据的发展时间较短,教育大数据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与探索的阶段,还未形成完善的机制。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建设数字化校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规划。大数据的建设不是盲目的,要从学校的实际需要与长远发展出发。教育管理者应立足于学校的办学规模、资源环境、资金支持等要素,设定“数字化校园”的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明确各个阶段的建设内容与工作重点。同时,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建设与评估方案。
2.队伍建设。教育大数据的发展对教育管理者与一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学校可以通过引进、培训等方式,建立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思维与素养;还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不断激发管理人员与教师创新应用教育数据的动力和智慧。同时,可以依托校外专业机构与人员开展技术研发、设备升级等工作。
3.管理制度。一方面,学校应设置相关职能机构,对大数据的运营进行专门管理;另一方面,学校的数据采集、应用、管理等各项制度应该符合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形成清晰的流程,从而实现教育大数据的长效运转机制。
4.安全意识。教育大数据来源日常学习与生活,更涉及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的隐私。因此,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教育大数据的隐私保护和安全管理。这就需要有新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标准及个人操守来共同规范。
此外,教育管理者也应该看到大数据的局限性。大数据的采集对象是有着复杂心理过程与情感体验的学生与教师,日常学习的轨迹与行为规律等这些客观数据的采集相对容易,但教育对象的情绪变化、个性特征等主观数据的记录就比较困难。教育是面向“人”的事业,因此我们要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将大数据作为一种工具与方法,合理利用来引导学生的成长、教育的提升,而不能一味地依赖数据。教育大数据应时刻依托于教育之“育人”的本质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