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动力·第一品质·第一专业

一、围绕教学主张,应当追寻关于“第一”的关键因素

从优秀走向卓越,不仅是名师成长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也是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应当正视且应有突破的问题。因为所谓优秀,所谓卓越,都是相对的,对所有教师来说,都应基于自己的实际起点,从优秀走向卓越。唯有这样,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有可能形成整体向上提升的大格局;也正因为此,才可能在众多的合唱声中有领唱者的独特旋律的诞生,那领唱者渐渐地成为名师。

从优秀走向卓越,是一种突破和超越。引发并不断实现这种突破和超越,需要各种力量的引领和支撑,在各种引领和支撑力量中,追求并形成教学主张无疑是一个关键因素。其实,教学主张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概念和系统,而是一个由许多因素相互协调、和谐统一在一起的、开放的系统,抑或说,由教学主张发端,以教学主张为核心,可以牵引和调动其他因素,形成合力,突破从优秀走向卓越的瓶颈,引发更多教师有更强的信心、更合适的方式、更好的发展。

在学习和思考中,我以为围绕教学主张,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可以分解成三个“第一”:第一动力、第一品质、第一专业。这三个“第一”分别是三个不同的维度和领域,进而可以形成三个不同的系统,共同支撑和促进名师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

所谓“第一”,言其根基性、关键性和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中的“第一件好事”,复旦大学哲学教授所说的“第一动机:永远追求真理”中的“第一动机”,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第一哲学”,等等,都是强调“第一”在全局或整体中的地位。如亚里士多德所言:“第一哲学”要为其他具体哲学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它是前提,因而具有“在先性”。所以,“第一”不是“唯一”,而是排序中的“在先”,是事物关键之关键。不难理解,把握了“第一”,事物发展才有可能突破,也才有可能有新的超越。名师的成长,以至整个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应去追寻“第一”,在“第一”的引领下,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应当坚持开发“第一动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是激励并维持一个人的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由“第一动机”提出“第一动力”,无论是在实践中还是在学理上都是成立的。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动力,既需要外部动力,也需要内部动力。当下的状况是,外部动力很强,而内部动力相比较而言显得很弱。外部动力在于激发和推动,而内部动力则在生长和创造。李嘉诚先生用打破鸡蛋作比:用外部力量、外部方式来打破,鸡蛋成了一种食物;反之,用内部力量、内部方式来打破,则诞生了一条新的生命。人亦然,从外部打破,永远成为别人口中的食物,从内部打破,在人生旅途中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生。法国法学家孟德斯鸠也说:任何他人的意见或建议都无法代替自己内心强烈的呼唤。无需多加论证,内部动力是教师发展的“第一动力”。外部动力真正起作用,也应体现在它击中、激发了内部动力。教师们都坦陈:我们发展的欲望不强,内在动力不足。因此,现在无论怎么强调“第一动力”都是不过分的。

问题是究竟怎么激发这内在的“第一动力”。我坚定地认为,名师成长,包括教师专业发展都应有崇高的追求,换句话说,教师的发展应当“再圣化”,即从根本上激发教师发展的内部动力,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自主发展。因为人是一种意义的存在,但意义不是别人赋予的,意义是人自己创造的。不过,人既可以创造意义,也可以破坏意义。当教师在自己创造意义的时候,才可能真正体验到意义的“意义”,因而才可能生发出前行、突破、超越的动力,因而才会向着更高境界发展。李吉林认为自己是个“竞走运动员”——永远向前不停步,永远不会离开大地,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竞走运动员”的内心永远有创造意义的追求。应该记取尼采的忠告:我们新的荣耀不是在所来之处,而在将要前往的那个地方。

现今不少年轻人生了“初老症”——还没有老就说自己老了:男教师一过四十,就略带感叹地说:我“奔五”了;女教师在为人母以后,就很伤感地说:我老了。这种对未来的忐忑,多多少少折射出“就此停步”的想法和心态。应该明白,就在说自己老的时候,自己已经在破坏意义了。意义的消退以至被破坏,当然是发展动力的衰退,所谓职业倦怠也就悄然产生。

说人生的意义,久违了。但是,我们需要再一次地讨论崇高,再一次地形成一种氛围:追求意义的崇高。这就是“第一动力”,这就是教师“再圣化”的过程,这就是走向卓越的过程。正是在“第一动力”引发的“再圣化”中,从优秀走向卓越,教师专业得以发展,名师得以成长。

三、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培植“第一品质”

名师是具有品质的名师,所有教师都应当培植自己的专业品质。品质既是优秀教师的特征,又是教师进一步提升的动力。教师需要多方面的优秀品质,多种优秀品质汇集在一起,“造就”了优秀教师,且促使他们从优秀走向卓越。在诸多品质中,有没有一种品质是至关重要的?应当有。这种品质具有触发性、“点爆性”,即触发、点爆其他品质的形成,这样的品质应该成为发展的前提,它需要走在前面。在作了一些梳理以后,我将反思作为教师发展的“第一品质”。

叶澜先生认为,一个教师教了几十年的书可能成不了名师,如果坚持几年写教学笔记,包括反思性的教学后记,则很有可能成为名师。这是很有见地又极具理性的判断:反思是教师发展极为重要的品质。佐藤学曾对教师下过定义:教师是反思性的实践家。他说的不是实践者,而是实践家,实践家具有教育专家、教育家的特征,用佐藤学的观点来说,此时的教师不是“中间人”,而是“介入者”。是什么让教师从实践者走向实践家?是反思。可见,反思既是实践家的本质性特征,又是走向实践家的重要原因。强调反思,强调的是理性,尤其是实践理性;强调反思,强调的是教师必须对观点、意见或结论提供证据。因此,让教师走向理性,意味着走向对事物的澄明,走向质疑和批判,走向系统化,从经验走向科学。将反思作为教师的“第一品质”是恰当的,它会带动其他专业品质的锻造。

作为“第一品质”的反思,是在哪里形成、提升的?当下,我们应当反思什么?要反思的很多,反思应当渗透在我们的专业生活中。不过,我以为最需迫切反思的是如何突破自己已有的经验框架。经验固然可贵,但是,如果经验不改造、不优化、不与时俱进,也可能会导致失败,这样的经验当然是可怕的。遗憾的是,现实中不少教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经验,缺乏创造新经验的激情,由此而停滞不前。如果永保反思的品质和方式,那么,教育教学中的陌生感会永远在眼前和心头闪现,而由心带动出来的一定是创造感。此外,反思教学的核心和重点也显得特别重要。在风生水起的教学改革热浪下,在诸多的热闹表象下,是不是隐藏着一些什么危机呢?依我的观察与思考,教学改革应当回到一些基本问题上去。基本问题是基于教学基本关系而形成的基本规定性,这些基本规定性揭示了教学的基本规律。如果教学改革只是为了创新,那么创新就很有可能成为“花样翻新”,偏离了教学的基本规定性,偏离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此外,倘若我们有善于反思的品质和方式,即使面对改革的新概念,诸如翻转课堂等,也会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实际出发,并加以理解分析,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而不是照搬照用。以教学的基本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学的基本规定性为依据,不仅反思自身的教学经验,也以反思的品质和方式,考察外来的经验和做法,教学改革才会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也才真正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具有发展性的平台,成为反思性的实践家。

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建构“第一专业”

教师离不开自己的学科专业。具有自己的学科专业,形成自己的学科专业优势,才能站稳讲台,成长为优秀教师。一个不具有学科专业背景和优势的教师,要从合格走向优秀是困难的,从优秀走向卓越更是困难的。值得重视的是,当今的教师,在学科专业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空间,有不少问题还没处理好,可以说,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永远是个过程,不会有终点,不过,其间定会有一个又一个新的起点。

特级教师、教育专家、教育家成长的经历,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从优秀走向卓越,只以学科专业为背景,囿于自己的学科是走不远走不高的。教师的专业成长既要立足于学科专业,又要超越学科,需要有大视野,形成大格局,生长大智慧,这样,才有可能突破学科专业的局限,突破“优秀”的制约,走向卓越。从知识的角度讨论,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需要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还需要条件性知识和文化性知识。只有健全良好的知识结构,才会让教师有大视野。同时,知识越来越走向综合,跨界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走向,知识的综合和跨界研究,将会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名师成长打开一条新的通道。寻找并建构自己发展的更大专业,我把这更大的专业称作“第一专业”,言其对学科专业的超越,言其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名师成长的重要性。

正如对“第一哲学”有不同的认定,对“第一专业”也有不同的界定,不过,我认为儿童研究应当是教师发展的“第一专业”。卢梭曾说过:世界上有一门学问最重要又最不完备,这门学问就是关于人的学问。同理,在教育世界中有一门学问最重要又最不完备,这门学问就是关于儿童的学问。儿童学问是真学问、大学问,也是难学问、深学问,把握这门学问的人,是大学问家,是名师、教育专家、教育家,名师、教育专家、教育家首先是最为优秀的儿童研究者。

儿童研究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主题应是不断地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其宗旨是让儿童得到最优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其基本途径是: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回复儿童自由、探究的本义;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去——回复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克服生活的单一、狭窄和封闭;回到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去——从关注现实性,到更关注儿童的可能性,让可能性成为一种可能;回到儿童生活、学习的方式上去——让游戏永远伴随儿童成长,让游戏精神促进儿童的创造性发展。其实,诸多的回到,有一个重要的走势,那就是教学和儿童研究一体化,要把教学研究和儿童研究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总之,回到,绝不是回到原来的地方去,而是在回归的路上,不断寻觅儿童发展的规律,把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儿童发展自然地紧密地统一在一起,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KOn0IGmje3SWoozt4t0Yd0wi0/Bt5yfiwu3YqjUPoU/cXUo30CqYenHNEkS38od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