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社会所需求的高水平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教学行家,而且是教育专家。因此,我们要加快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要求,建立健全教师教育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学科是教师的重要专业,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失掉学科专业,教师可能会丢失专业发展的根基。但当下教师的学科专业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是“先天不足”和“后天不力”。所谓“先天不足”,是指在学校时,专业学得不扎实,有的学科专业基础薄弱,导致在教学中常露出破绽,有时还会闹出笑话。所谓“后天不力”,是指工作后对学科新知识学习得不够,对学科发展的走向也了解、把握得不够,常落后于学科的发展。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教师专业发展,更不能丢弃学科专业的发展,否则,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一是钱伟长对专业的理解和追求。钱伟长是物理学家,学科专业(理论物理)很鲜明,很优秀。不过,他既是物理学家,又是社会活动家,还是大学校长。当记者问他,他的专业究竟是什么时,钱伟长的回答是:我没有专业,如果说我有专业,那就是服从祖国需要。这绝不是钱伟长的戏说。明明有专业,为什么说没有?因为专业是可以超越学科的。为什么说专业就是服从祖国需要?因为有比学科更“大”的专业。这使我们需要不断地追问自己:我有像钱先生那样对专业宽阔的认知和把握吗?
二是章培恒教授对专业的理解和追求。章培恒是复旦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的文史专家。他和骆玉明教师合著的《中国文学发展简史》,因以“文学的发展伴随着人性的进步”的观点,构造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赞誉。他读博士时,导师要求他一开始不要读文学史的书,甚至不要读文学方面的书。开始他还不理解,后来回过头来看才明白,为了文学史,必须跳出文学史。推而言之,为了某专业有时必须跳出这一专业,最后再回到专业上来。看来,专业的成功,不只是得力于学科本身,相反,可能得益于其他专业。
三是南京师大附中对专业的理解和追求。南师大附中的校史馆里有一份珍贵的资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教师到当时的中央大学进修时选修课程的规定。该规定有三条:首先,选修与自己所教学科无关的课程;其次,选修与自己所教学科靠近的课程;最后,选修自己所教的学科课程。这是对专业的一种深度理解,即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融通、相互影响、共生共长的。如果把学科专业孤立起来,无形之中便斩断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必然会失去本学科专业的支撑。因此,任何学科都不能“独善其身”,尤其是在当下。
以上三个案例说明了一个道理,即教师专业发展,必须确立超越的理念——超越学科,超越单一的知识结构。如果局限于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很难有新的突破。
我们不能否认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价值。知识就是力量,其本意不在知识本身,而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但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观,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学科知识。教师需要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缺乏学科知识,教师就不可能具备学科身份,更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学科知识涉及学科的各方面,拿语文来说,有文学知识、文体知识、语言逻辑知识,甚至还应有文学批评、文艺评论的知识,等等。
第二,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把钥匙,它可以帮助自己打开学科之门,以最有效的方式,把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单有学科知识,而缺乏学科教学知识,教师只能是个书生,而不可能是教学能手。学科教学知识是实践性知识,必须在实践中建构形成;学科教学知识是个体性知识,必须在实践中建构形成自己的经验和自我认识;学科教学知识是情境性知识,必须在情境中体验、领悟、提炼。
第三,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主要指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它的获得和拥有,一靠读书,二靠运用,三靠总结、提炼。这些知识就存活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案例中,关键是要靠自己去反思和感悟。
第四,文化性知识。从表面看,文化性知识与学科教学无关,但实际上,它与教学有着本质的联系。它需要教师在大量阅读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人格,然后自然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以上四种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它们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特点。当下教师专业知识存在的重要问题是,知识结构还未完全形成,即教师的专业知识还不完整;各类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加强,而学科知识略显单薄,学科教学知识尚显陈旧,条件性知识与教学实践脱节,文化性知识较为狭窄;各类知识是如何联系、如何影响的,其间的关系还不清楚等。鉴于此,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亟待完善,也亟待研究。
从诸多的实践经验看,建构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其基本的途径和重要的方式是阅读和实践。但当下教师的阅读状况是阅读量过少,阅读面过窄,阅读还未真正成为教师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缺少经典的阅读,只是满足于时尚刊物和社会新闻的阅读,缺少深度。至于实践,主要指阅读后对知识的实践运用,有目的有计划地试验,并在实践中领悟、反思、改进,而这样的实践,教师还应该进一步加强。
美国哈佛大学现代教学论专业达克沃斯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教学即儿童研究。她认为,教学与儿童研究不是两回事,而是一回事。这意思非常明确,即要进行教学就必须对儿童进行研究,而且教学本身就是儿童研究,就是儿童研究过程。我以为,这是新的教学观,它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大启示:儿童研究是教师的专业,而且超越所有学科,是教师的第一专业、第一必需功课。事实证明,优秀的教师,无论是哪个学科的,他首先要走进儿童、了解儿童、研究儿童。若在儿童研究上不下功夫,或者下的功夫不够,那专业发展的深度和高度肯定是不够的;或者说,他也许学科教学很好,但最终成不了优秀教师,甚至有可能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已。
卢梭曾经说过,关于人的学问是世界上最重要而又最不完备的学问。那么,可以说,教育上最重要而又最不完备的学问就是关于儿童的学问。首先,儿童研究是一种学问,而不是一种技艺,此学问理所当然是教师共同的专业。其次,虽然我们天天和儿童打交道,但未必了解儿童并具备这样的学问,因而必须钻研。最后,长期以来,教师们轻慢、忽略了关于儿童的学问,必须补上这一课。由此可见,儿童研究这第一专业发展是很艰难的。
儿童研究这第一专业内涵十分丰富,那就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所谓认识儿童,是说我们对儿童还相当陌生,因为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儿童与成人对同一个事物的认知是不同的,甚至是迥异的。所谓发现儿童,是要发现儿童的“可能性”,即生成性和创造性。发现儿童的可能性是对儿童最重要的发现,教师的使命与智慧应汇集在这一点上。所谓发展儿童,就是要使所有的儿童都能发展,这种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让儿童有变化、有进步,即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新的提高。同时,发展儿童也包含着对儿童规范、严格的要求,绝不是任其发展,更不是向消极的方向发展。
我们在研究儿童时,一定要把握最基本的方式,即观察方式。研究儿童要从观察儿童开始,观察不只是一种技术,最有效的观察是要走进儿童的生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去倾听、关怀、理解他们。深度的观察是蕴含在教师与儿童的生活、对话和发生的故事中的。我对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有一个比喻,即教师是上帝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他应该以尊重、平等、协商的方式去了解儿童。说到底,文化使者就是儿童研究者,也是儿童发展的引领者。他在对儿童的观察、研究中,使自己的第一专业得到了发展。
智慧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可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集中体现在教育智慧上,教师的理想境界是成为一个智慧的教师。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儒家文化中,在中华民族文化的视野里,仁与智是评价人格最重要的标准,是人格完美的体现。智慧教师不只有智慧,而且有仁者的情怀,有道德之心。我们也应当把仁与智当作评判智慧教师和教师人格的重要标准。所以,做智慧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
事实上,有智慧教师,也有“愚蠢”教师,当然更多的教师还处在向智慧教师努力迈进的过程中。智慧教师可以让儿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而且会为其持续发展、未来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愚蠢”的教师有可能在无意之中给学生的童年留下“伤口”。台湾的两位女作家三毛和席慕蓉不同的命运,和她们童年时代不同教师对她们的影响有关。三毛永远抹不掉数学老师在她眼睛周围画黑眼圈带给她的阴影,以至童年的“伤口”最终发作,让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用自杀的行为过早地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席慕蓉则不同,她永远忘不了数学老师辅导她做数学题时的目光,那目光中有慈祥、信任、鼓励和期待。她说,至今写作时,那目光还在她眼前闪烁。显然,席慕蓉的数学老师是个智慧的教师,至少她的这一教育行为是智慧的。
因此,做一个智慧教师是多么重要,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恰当,有可能影响学生今后的前途和命运。我认为,做个智慧教师要具备一些核心的要素。其中之一,就是有良好的综合素养,进而形成“智慧人格”。“智慧人格”是我通过实践感悟出来的,还需要深入、具体地讨论,以便明晰其边界和内涵。我初步认为,教师的智慧人格有四个特征,即有“四心”。一是爱心。真心爱所有的学生,就像湖北省武汉市新东方的桂宁老师每天要问自己的三个问题一样:我今天爱学生了吗?我会爱学生吗?学生感受到我的爱了吗?爱是一种智慧,爱能生成智慧。爱心是智慧人格的核心和基础。二是童心。蒙台梭利说自己是作为教师的儿童,陈鹤琴说重新做一回儿童,李吉林说自己是一个长大的儿童,他们都保持了可贵的童心。童心就是真诚之心、赤子之心、创造之心。智慧教师是最具有创造性的。三是平等心。平等心就是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教育对象绝无选择、绝无歧视、绝无淘汰,每一个学生都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优秀。这样的教育是公平、民主的教育,这样的教师是智慧的。四是平常心。教育有规律,学生成长有规律,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按部就班”,需要等待,不能拔苗助长,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盲目前进。教师的智慧人格需要文化的濡养,需要文化的自觉,需要在实践中锤炼。
智慧教师不仅要有智慧人格,也需要改进教育策略和方法,需要教育的技术和艺术。唯有如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逐步达到最高境界。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不应局限于学科的发展,它涉及方方面面;教师专业发展道路的选择始终是一个个性化的问题,这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