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名师应当是优秀的儿童研究者

一、对“教师专业”的再理解

教师是专业工作者。《教育法》《教师法》确立了教师的专业地位,让教师从专业价值的确认与提升中,获得了专业尊严。“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教师专业发展的命题及行动,无疑都是巨大的进步。问题的讨论似乎还应更深入:究竟怎么理解教师专业的内涵与特质?名师应当是什么样的教师?

说到教师专业,首先想到的是教师的学科专业。自然,不少人一提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指学科专业发展,渐渐地,教师专业发展就演变为学科专业发展。的确,教师专业发展须臾都离不开学科专业,一个语文教师离开语文学科及语文教育怎能称他是合格的语文教师呢?他的学生怎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呢?语文教师如此,其他学科教师也如此。学科专业在教师专业发展框架中应占有重要地位。况且,当下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为学科专业既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发展性,学科的新知识仍在不断产生,新理念、新视野在不断拓展。无数事实都在证明,学科专业发展之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基石作用。但是,无数事实又在证明,只有学科专业,只注重学科专业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斯霞,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她的语文学科专业造诣是相当深的。我听学校老师讲过她的故事。“文革”结束,斯霞老师所在的南师大附小来了许多外宾。一天,斯老师教三年级的孩子以此为内容练习写作。一位学生在作文里说:今天学校来了许多外国客人,其中一位法国女阿姨特别漂亮……办公室的老师说:这是病句,阿姨一定是女的,“女阿姨”应当修改。斯老师说:是的,这句子有毛病,但我暂时不想改,因为这是小孩子的视角,是小孩子的表达方式。是斯老师的学科专业不行吗?当然不是。斯老师的故事启发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囿于学科专业,而应当有超越理念,即应当超越学科专业,应当对教师专业再理解,再定位。名师应当是优秀的儿童研究者。

我以为,教师专业应当至少包含三个层面:学科专业;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专业;儿童研究专业。学科专业,不言而喻;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本身是专业,是比学科专业大的专业;儿童研究,是对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专业特质和核心主题的揭示与表达。不难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在重视学科专业发展的同时,更应把儿童研究当作比学科专业更高、更大的专业,因为后者具有专业发展的根源性、统领性。因此,我将儿童研究当作“第一专业”。所谓“第一”,体现的是儿童研究的价值优先。名师就是具有“第一专业”的教师。

二、儿童,是教师熟悉的陌生者

儿童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旨归。显然,不研究儿童,不认识儿童,教育的旨归无法实现,教师也不可能成为名师。既如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儿童,准确地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他们的发展需求出发。问题是,我们对儿童真正认识吗?答案一定是:儿童是熟悉的陌生者。具体地说,对有的儿童认识,对有的儿童陌生;有时候熟悉,有时候陌生;看起来熟悉,实际上很陌生;更为严重的是,常常以熟悉遮蔽陌生,以陌生代替熟悉。从实际上说,儿童、儿童发展是教育上的一个黑洞。

卢梭说,世界上有一门学问最重要又最不完备,这门学问就是关于人的学问。将这句话演绎一下:教育世界里有一门学问最重要又最不完备,这门学问就是关于儿童的学问。举一个例子,在一个视频里,主持人找了25个大人和25个小孩,问他们同一个问题:“如果能改变身体的一部分,你最想改变什么?”大人的回答是——“我想变成瓜子脸。”“我的皮肤太差,我想换掉,我多么渴望有一身人人都梦想拥有的小麦色啊!”……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呢?——一个胖胖的小女孩说:“我对自己的身体很满意,如果有条美人鱼尾巴更好。”一个黑人小男孩说:“想要一个鲨鱼嘴巴,这样可以多吃点。”一个在做游戏的小男孩说:“我希望自己像乌龟一样,全身长满厚厚的盔甲,这样就不怕子弹了。”……同一个问题,大人和儿童的回答截然不同:孩子们要的是一个能让自己满意的自我,充满童心、童趣,而大人们要的是一个能让别人满意的自我。成人与儿童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喜好。

的确,儿童是我们熟悉的陌生者,关于儿童的学问是大学问、真学问、深学问、难做的学问,儿童研究应当是教师的大专业、高专业、难度很大的专业,名师在这专业方面有很高的水平。可是,长期以来,对这一专业我们重视不够,思考不深,落实不到位,因而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问题应当切实解决。

三、儿童研究的基本思路

儿童研究的主题是:认识儿童,发现问题,促进儿童发展。研究的方法是比较丰富的,我以为,与此同时,还应在研究的思路上进一步思考和开拓。

(1)“四个回到”是儿童研究的基本路径。

其一,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在拉丁文中,“儿童”意味着自由。自由是儿童存在的本质和天性,自由也是儿童创造的保姆和田野。同时,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蒙台梭利说,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苏霍姆林斯基认定,在心性上,儿童是探究者。而探究的天性,产生对周围世界的惊异,因而儿童是哲学家。此外,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游戏是儿童的又一天性,是儿童学习、工作、生活的方式,游戏里生长起的是游戏精神,游戏所产生的“心流”现象亦会让儿童进入创新状态。名师善于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因此他们才会从本义上、本质上去认识和发现儿童。

其二,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中去。儿童的生活是整合的,互相融通,互相支撑。他们至少生活在三个世界中:现实世界、理想世界、虚拟世界。这是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可是,我们过多地关注甚至只是关注现实世界,无形中将儿童的生活世界割裂了,使生活单一了,不完整了。同时,三个生活世界的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往往发生冲突,儿童常处在价值困惑中。真正认识与发展儿童,应关注他们整个世界,并进行价值澄清和引领。离开生活世界,便离开了儿童;割裂了生活世界,便割裂了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忽略了价值引领,便忽略了儿童价值意义的生长。名师善于把握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

其三,回到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去。可能性是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可能性是生命创造的潜力,可能性是未来性,可能性具有多样性。真正认识和发现儿童,应当帮助儿童认识和发现自己发展的可能性,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可能性,成为最好的自己。未来性“潜伏”在现实性中。名师的教育目光、研究的重点善于从儿童的现实性中发现可能性,引领教育从现实性走向未来性。

其四,回到儿童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上去。哪里存在游戏,儿童就在哪里成长;游戏在哪里结束,儿童的发展就在哪里止步;尊重游戏方式,就是尊重儿童的生命;维护游戏机会,就是维护儿童的权利;引导游戏活动,就是引领儿童成长;研究游戏的过程,就是研究儿童发展的规律。名师不仅善于组织指导儿童游戏,而且其本身就是出色的游戏者。

(2)认识和发现真实的儿童。

人们对儿童的认识与发现,常常发生脱节以至成为教育的悖论:现实生活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儿童的问题、缺点,因而常处在教育的焦虑中;在理论研究中,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天性、特点和伟大,常将儿童理想化。实践与理论如何互相走近,互相关照,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如何在其中发现儿童的真实性,发现真实的儿童,这是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挑战与考验。名师就是在这样的挑战与考验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3)研究儿童是怎么学习的。

儿童的学习也是教育中的一个黑洞。儿童研究的使命与智慧使这一黑洞敞亮、澄明。当儿童在学习的时候,他才会进入学习状态;当儿童真学习的时候,他才会经历真实的过程,才会有真实的自我存在;当儿童会学习的时候,他才会在学习中享受和成长;当儿童创造性学习的时候,他才会萌发创意,成为有个性、有创新精神的人。在学习、真学习、会学习、创造性学习应当是名师进行儿童研究的重点。

儿童研究是教师的“第一专业”,在儿童研究中,名师才会在专业发展中走得更远更高。 FR+3PVKPiVmpaYzhvnbbxUD0pJhxLIFVai7mfqdPJpL2mNn94HInH1HOlqm7MHk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