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核心素养:
开启素质教育新阶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下简称“核心素养”),是当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词。它已回响在教育的上空,人们仰望它、关注它。它也回荡在大家的心里,我们思考着、讨论着。同时,也生出一些问题,诸如何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何为,如何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以及在实施中怎样处理好一些关系,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作出回答,但回答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学校和广大教师来说,这些问题的应答难度更大。学校和教师更需要在认识和实践层面明晰一些具体问题。所以,当下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亟须廓清一些基本问题,把握核心素养的基本要义,否则,在实践中很有可能发生偏差。甚至可以这么说,当前我们的重点还不是如何落实,而是怎么认识、怎么理解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一、核心素养价值意义的深入认识

核心素养是当下课改的一个核心概念。专家、学者们已对这一核心概念作出了界定,并且进行了阐释。我认为界定与阐释是简明扼要的,这很重要。不过,比对概念界定与阐释更重要的是,如何深入认识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以及我们对核心素养的态度。改革的实践早就证明了一个判断:只有让认识、理念走在前面,让对价值、意义的认识走在前面,改革者才能既怀着激情又带着理性行走,行走得更好,改革才有可能深化并达成目标。

课程改革真正走进核心素养,首先是我们真正走进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域。

其一,在情感态度上,要认识核心素养提出的必然性,增强亲近感。听到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不少人有种新鲜感,认为课改又出了一个新词,同时还有点陌生感与神秘感,不知道这个词的意义。其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早就孕伏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可以作一简要回顾。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挣脱出来,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本身就蕴含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义。进入新世纪,国家颁发了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素质教育是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重点,显然,改革的目标已聚焦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上了。开启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宗旨就鲜明地定位于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基。2013年,进一步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并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把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这一改革的历程清楚地告诉我们,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以及所形成的主题是在改革实践中孕育而成的,它是课程改革深化的必然。我们曾亲身经历过这些改革实践,对核心素养不应陌生,相反,更多的是亲切感、亲近感。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核心素养的提出、研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因此,我们应当增强研究、实践的信心。

其二,在认识和理解上,要准确把握核心素养对课程改革深化的统领性以及对学生发展的支撑性,提升改革的自觉性。如前文所述,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我国首次出现是在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的改革”,而处在“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首位的是“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可见,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的深化有着直接的、深度的关联。这种直接、深度的关联主要体现为,它规定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宗旨,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教材编写、教育教学、考试评价、制度管理的根本依据。它是“国家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制定的学业质量标准,可以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业应达到的程度要求,可以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可以使评价更加准确地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因此,核心素养之于课程改革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作用,明晰并坚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促使课程改革的立意更高远,更具方向感;促使课程标准修订的依据更明确,更具“核心感”;促使教学改革更聚焦于素养的培养,从知识走向素养,更具超越感。课程改革又密切关联着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不仅从社会需要出发,还要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核心素养之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根源性和支撑性的作用,它是学生发展之根基,可以生成;它是学生发展的支柱,支撑着学生的未来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有带得走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走向人生,走向未来。核心素养的提出,让课程改革充溢着新的生命活力,丰富了更深刻的内涵,让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进一步彰显。为此,我们更应增强改革的责任感。

其三,在背景视野上,应当有广阔的视域和更深刻的内涵,增强改革的使命感。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社会的来临,国力竞争不断加剧,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也正在达成共识。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说到底必须靠人才的支撑。这一切需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致力于国民素养的提升。这一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主题必然要转化为教育的重大主题,这是教育不能规避的,是必须积极应答的核心问题。这一核心问题、重大主题都聚焦在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上,即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上。尤其是我们国家,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使中华民族再一次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更要培养素养良好的公民和优秀人才。因此,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国家发展战略,尤其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在教育改革领域的主要体现和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任务在教育领域落实的重要措施和必要途径。这样的背景视野,既超越了课改本身,也提升了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意义。这是一种国家发展的战略思维,让我们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发生重大超越,超越具体的学校,也不必在技术层面和细节上纠缠。这种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绝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灵机一动。所以,我们要改变思维方式,站到更高的平台上,从狭隘的视野中跳出来,增强改革的时代使命感。

二、核心素养主题实质的准确把握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跟随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走向,我们越来越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聚焦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换个角度说,核心素养正是要准确而具体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所以,核心素养这一主题的实质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讨论、研究核心素养,有许多不同的视角,有许多不同的问题,但是,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问题都应聚焦在这一实质的问题上,否则,很有可能为一些具体的问题所遮蔽,而在根本方向上发生偏差。

如果作些分析,核心素养的本质要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人,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明晰促使教育发生重大转向。不言而喻,核心素养是人所应具备的品格和能力,离开人,就无所谓有核心素养;离开人,核心素养就失去了存在的主体,也就失去了价值意义。事实上,忽略人、忽略学生发展的情况在教育中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到了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程度,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有的地方和学校只见课程不见人,只看教材不看人,只有教学没有人,学生被遮蔽了,学生不见了。课程、教材、教学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存在的,课程、教材、教学的价值意义就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学生缺席了,课程、教材还有价值吗?教学还能真正发生吗?有一个问题必须正面回答:几乎所有的学校,没有一个不说自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育人的,这个口号已喊了几十年,还在不断重复,而且越喊越响,但我们真正做到了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原因很复杂,必须承认,对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要求不明确不具体,肯定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我们不能无限放大核心素养的作用,以为它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无可非议的是,核心素养可以引导我们实现教学目的的转移,从教知识转向学生素养的培养,从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学生的品格、能力培养,确立课程育人、教学育人的核心理念,并使之成为教育信念,这样,以学生发展为本才能真正得到落实。面对这一重大转向,我们认识到了吗?我们有决心吗?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必须回答。

其次,教育的重大转向,要求基于核心素养,努力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立德树人。任何教育都在建构自己的育人模式,问题在于建构的是什么样的育人模式,育什么样的人。值得注意的是,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举措,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是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所谓立德树人,其基本内涵是:为什么要通过立德来树人,立什么德,树什么样的人,等等。核心素养非常明确地回答了“树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规定了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不仅如此,核心素养的内涵中,非常明确地将人的道德素养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同时,核心素养也回应了“为什么要通过立德来树人”的问题。核心素养与核心价值观都属于价值范畴,习近平总书记对核心价值观作了精辟的解释: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之小德,又是社会、国家之大德。而伦理道德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色和本色,我们不难理解,立德树人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又具有时代特点的育人模式。核心素养—立德树人—育人模式,形成了鲜明的逻辑线索。因此,研究、落实核心素养,其实质,抑或说其最为根本的意义就是推动教育的转向,在探索中建构育人模式。在这育人模式下,各地各学校又可形成具有校本特点的育人模式。

再次,核心素养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我们要学会改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对学生发展提出了“四个学会”即“四根支柱”的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新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第五根支柱,即学会改变。社会在改变,时代在改变,国家也在改变,改变即创新,创新引领改变,改变与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学会改变,就是要主动适应社会,并且促进社会的进步,说到底,学会改变就是要改变自己。不论核心素养是怎么规定、怎么表述的,学会改变这一核心要义就包含在核心素养之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既要求和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核心素养,又要求和帮助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提升和探究方式的建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核心素养引领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认识与把握核心素养,不认识和把握“学会改变”这一实质要义是不行的。

三、核心素养研究、落实中应厘清的问题

一是关于核心素养功能边界的厘清。如前文所述,核心素养很重要,但如果将其功能边界无限放大,似乎它可以带动一切,甚至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过问题的另一面,核心素养毕竟是人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宗旨与目的,是教材编写、教学改革、考试评价的主要依据,其功能又是不能低估的,这里就有一个准确定位问题。我们以为,核心素养的根本功能在于统领,它要统领课程改革的几乎所有环节,引领课程改革的深入。有人以为,核心素养是对准国家课程的,国家课程要落实核心素养,而校本课程则不必。这实在是种误解,也有一点可笑。人的素养是个整体,学校课程是个完整的结构,既不能肢解人的核心素养,也不能肢解课程结构,怎能让课程分别对准核心素养和非核心素养呢?我们既不能使核心素养功能边界无限放大,又不能使其狭隘化,核心素养只有在立德树人的整个体系中,与其他因素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时,它又必须在整个体系中起核心和统领作用。这就是核心素养功能的合理边界。

二是核心素养与学校研究、落实关系的厘清。自核心素养研究以来,许多学校都在研究校本化的学生核心素养。这说明,核心素养这一命题已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意在以核心素养引领学校课程改革、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无疑,这体现了学校改革的敏锐性与责任感,是重要的进步,应该予以肯定。不过,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学校是否应该制定自己的核心素养呢?这里涉及国家研制的核心素养与学校研究的关系。国家研制的核心素养是“国家标准”,所有学校都必须执行、落实,一如课程标准。假若学校也制定核心素养,势必造成一个国家有许许多多的标准,无形中造成一些混乱,也势必影响“国家标准”的执行与落实。“国家标准”应该统领整个基础教育,学校的主要任务在于对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的理解、转化,形成校本化的表达,而不是另外搞一套核心素养。校本化理解,重在领会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以及具体的规定要求;校本化转化,重在将“国家标准”转化为学校落实的行动计划或方案,落实在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的各个方面;校本化表达,重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全面理解、执行的基础上,明确更强调哪些,需要拓展什么,以更彰显校本特色。这样,国家研制的核心素养既是国家的统一规定,统领全国的课改,又形成校本特色,防止与克服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同质化现象,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气象,促进学生自主地、积极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各种人才。

三是关于核心素养与非核心素养等问题的厘清。有不少人提出,既有核心素养,就必定有非核心素养,而且进一步提出,如果没有非核心素养,就没有核心素养。提出这样的问题肯定是合理的,合乎逻辑的。不过,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至今为止,几乎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和重要的国际组织涉及非核心素养研制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我以为这涉及核心素养的价值与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核心素养的价值、功能,一是根基性——核心素养是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做人的根本,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支撑性——品格与能力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品格、能力对人的发展具有支撑;三是生成性——由根基可以生成其他一些素养,共同支撑人的发展;四是可持续发展性。不难理解,正是由于这些特性,核心素养的结构与实施的过程都是开放的,它并不排斥、拒绝其他元素的进入。此外,既是“核心”,它可以生成,可以影响,可以带动,所生成、所影响、所带动的正是紧紧围绕在“核心”周围的一些元素,不妨称其为“非核心素养”。也完全可以说,关注核心素养正是同时在关注非核心素养,因此,并不存在只有核心素养的培养,而缺少对非核心素养的关注,也不会导致作为完整人的素养的残疾。我们不必在核心素养、非核心素养上花过多功夫,不必纠缠。倒是另外一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那就是学生个体核心素养。确实,国家研制的核心素养是针对所有中小学生的,具有共同性和必须性,但是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在共同的要求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不同的智能的强项、弱项,因此,对学生发展的个体素养是必须关注的。其实,也不必过于担忧,因为国家研制的核心素养中,已将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列入其中,核心素养研制的根本目的,正是促使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我们应当充分关注,在核心素养落实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怎么养成的,个性是怎么得到发展的,这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相信随着研究与实施的深入,还有其他问题会产生,让我们共同关注、研究。 5NNoe4dpKf23PMNMIkeRQGSt8HOuv1z75xwa50eFKM9o/woUTMeDKQUskguLmf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