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叙议错杂,缺乏条理

倘若是写作教育叙事或教学叙事,便不能“以议代叙”,要将所有的笔墨集中到事件本身的叙述与描绘之上。如果是写作学理分析的论文,便不能“以叙代议”,只陈述论据材料,缺乏深入细致的剖析,要将论据中隐藏的事理一点点挖掘出来,形成富有逻辑的论证层次。

实际的教育写作中,很多作者犯了“以议代叙”“以叙代议”的错误。写作叙事类教育教学案例时,唯恐读者不明白作品的主题意义,便在开头和结尾辅之以大量的议论性内容。写作教学论文时,又只是在列出各个分论点之后,简单堆砌一些片段性案例,却不对这些引用材料进行学理分析。此两种做法,前者属于“乱作为”,后者属于“不作为”。

与表达方式上存在的错误相比,缺乏条理更是教育写作中的通病。相当数量的教育文章之所以无法公开发表,主要原因便是缺乏应有的思维逻辑性。为数众多的作者,只会从自身的感性经验出发思考相关教育教学问题,不懂得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分别从教师、学生、他人、当下需要、未来需要等不同视角综合考量。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育写作其实也是如此,不懂得换位思考,不懂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剖析,便是盲人摸象,无法形成客观公正的结论。

教育写作中的缺乏条理,还体现为论据提炼得简单空乏。很多的教育写作者,摆出一个观点后,只选用一个论据材料进行论证,便以为完成了学理阐释的任务。殊不知,任何一个论据材料,都不具备完全归纳性。要让文章中的观点被读者接受,就必须从这一个论据材料中,提炼出共性化的、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且已被实践证明正确的道理。这样的归纳提炼过程,才是事理阐释的关键。 SQB53vcRV1gmzLdvYhQjjxFEc1e7vF1eoW7WPjvBP5J8QymLHwN9xFDbNOXZp4v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