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角的立根之本,在于教育常识和教育规律。
当下教育语境中,存在着很多“伪教育”甚至“反教育”的言行主张。如果以这类主张观察教育问题,则很多理应存在的现象就会被视作异类,无法理直气壮地出现在教育生活中。而该类主张倡导的意识与行为,便会占据学校教育的所有时空,成为左右师生活动的思想枷锁。教育写作者在分析各类教育案例时,必须懂得运用教育常识和教育规律,剖析各类存在的教育现象,不能被“伪教育”甚至“反教育”的言行主张钳制了思想,堵塞了健康思维的运行路径。
例如,很多高中为了营造学习气氛,会在校园和班级内张贴各种各样的宣传文字。于是,诸如“窗外的精彩与无奈皆与我无关,我只努力创造自己的精彩”之类的宣传口号,便冠冕堂皇地进入了教室。
如何剖析这类主张的“反教育”本质呢?可以先从学生视角分析,再从教育视角解剖。下面这几段文字,就很好地呈现了案例分析中的思维梯度——
为什么要倡导“不闻窗外事”呢?
最浅层的理解是,可以集中精力,应对书本和练习。如此,则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可以心如止水,全心迎战各种考试。心无旁骛的结果,自然是注意力高度集中于题海之中,试卷上分数的提高,期末统测中学校排名的靠前,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皆大欢喜。
往深处走一步的理解是,有利于消弭各种非学习因素的干扰。窗外毕竟有个既有无限精彩又有无限诱惑的花花世界。那个世界,混杂着龙凤鸡犬,流淌着喜怒哀乐,起伏着爱恨情仇,这些东西,一旦闯入了学生们的视野,则难免会刺激他们单纯而脆弱的神经,并进而引发诸多与读书考试无关的复杂思考。这些思考,显然和单一追求分数排名的教育理念相冲突。
再深一步的理解是,在简化干扰的同时,也可以简化学生的思想,使原本多元的个性,统一成单一层面单一方向单一视角的一元认知。这样,所有人行为处世都在一个既有模式内,自然有利于规范管理,有利于一声令下则群起而响应的管理局势。
更深层次的理解是,有利于扼杀因为个性差异而导致的思想及行为上的多元呈现。应试教育向学校要的,不是高素质的人,而是高升学率。在现行高考模式下,高升学率又只建立在高时间消耗的前提条件下。要想确保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最大化,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让他们接触外面的世界。这样一来,就不会有春天的鸟啼冲淡琅琅书声,就不会有夏日彩虹勾引书本上的目光,就不会有深秋的红叶蛊惑白纸黑字的沉静,就不会有寒冬的腊梅扰乱油墨的馨香。孩儿们就可以集中十二分的精力,去为了名次的进步而竭尽全力搏杀。
然而,这是教育吗?
——节选自《窗外的精彩与我无关?》,《江苏教育报》,2009年6月25日
一个问题,四个层面的剖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此种思维路径,值得写作者思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