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学生视角:关注真正的成长需要

发生在教室里的任意一件事,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观察,与站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立场上观察,得出的结论很少拥有一致性。比如,上课迟到了,学生会认为偶尔一次睡过了头,或者上学路上遇到了一些突发事件,都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事儿,根本没必要罚站、通知家长,甚至在班会课上作检讨。从教师立场来看,则往往从校纪班规、量化考核、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层面着眼,或认为迟到者行为散漫,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紧迫感,或认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何种原因,都改变不了迟到这个事实,所以必须接受相应的惩戒。两种立场,都建立在自身趋利避害的价值诉求之上。从教育叙事或教育案例分析角度看,都缺乏足够的理性支撑。

学生视角的价值,在于跳出师生间各自的利益诉求,只从应有的身心发展需要的角度分析问题。学生视角指向“应该如此的存在方式”,而非“已然出现的存在方式”。

仍旧以学生迟到这样的事情为例。上个学期和一位班主任闲聊时,听他以哭笑不得的口吻陈述班级内一位学生的“光辉业绩”。他说,这位学生迟到了,找来了解情况,该生却极为委屈,说:“我在路上把车骑得飞快,差一点出了车祸,你不安慰我,反而批评我,太不讲人情了。”

面对这么一位思维怪诞的学生,班主任该如何教育呢?或者说,面对这一教育案例时,身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立足学生视角解析这一言行呢?

问题的症结显然已不在迟到这一行为本身。倘若班主任只和这位学生纠缠是否迟到这一事实,则永远也达不到教育该生的目的。班主任该关注的是什么呢?是学生的思维认知,是以自我为唯一核心的价值定位,是养成此种价值定位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更广阔范围内惩戒教育缺失带来的责任感的丧失……这样思考时,班主任或案例分析者便需要跳出校纪班规、量化考核的教师视角,将自身纳入该学生的成长环境中,发现其形成思维错位的多方面因素,再逐条进行分析阐释,帮助该学生梳理其认知的非逻辑性,在心平气和中纠正错误,修正心理偏差。而将这样的疏导过程整理成文字,便是一则很好的教育案例分析。 uqvoYYqdY6uOA0KKf+Tn8//c937zhImYqr1gsS445Vt5hkmmf1vxhpLSbughq3X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