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引议联结,立体阐释

写作议论性散文时,“引、议、联、结”是常见的结构形式。其基本特征为:先引述相关材料,并从中归纳出核心论题或核心观点,然后针对该论题或论点展开必要的分析,接着由此而展开联想,将论题引向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活,最后收拢全文,形成结论。

这样的结构,同样适合于案例分析。运用此法分析相关案例时,不必完整转述案例材料,只需用概括性语言简述案例,并由此而形成明确的观点,即完成了第一环节的写作任务。

在“议”的环节,需注意说理的角度转变。一般而言,可分别从教师视角、学生视角、教育视角、社会视角和未来视角对案例进行剖析。案例分析中的“议”,为文章的核心。从篇幅上看,应占据全文的60%以上。

案例分析中的“联”,无需作过度拓展。“联”的价值,在于形成类比或对比。“联”可独立存在于“议”之后,也可结合到“议”的过程中。当文章需要从不同视角展开分析时,每一个视角下,都可以先“议”后“联”。

“结”是文章的“收官”之处。下围棋的人都知道,“收官”对整局棋至关重要。中盘时占尽优势的人,“收官”没把握住,极有可能“丢城失地”,把“大好河山”彻底葬送。中盘处于劣势的人,“收官”时步步为营,攻城略地,也可反败为胜。案例分析中的“结”,虽无关地盘多少、胜败如何,却既可呼应开头处的案例,又可卒章明义,凸显核心观点,还可巧布疑阵,在看似无结论的阐述中把读者引入思维的纵深处。

下面这个案例片段,可充当“引议联结”结构的样本:

为什么越是高年级,常识课上的纪律越难维持?为什么“我提高嗓门声色俱厉吼了一声,教室才暂时平静了。可当老师一讲课,下面又成了市场”?为什么“我教学的社会课采取竞赛方式,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什么“一个月后,先是一些顽皮孩子露出了真面目,在课堂上嬉笑打闹,紧接着又有一部分学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之中”?

这些怪诞的现象,为什么不是出现在高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的课堂上,而只出现在艺术、科学、社会的课堂上?答案很简单:孩子们不重视这些学科。那么,身为教师的我们呢?我们自己对执教的学科重视了吗?我们把自己的课堂看成学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了吗?我们潜心钻研这门学科的教学艺术,注重收集这门学科的最新成果了吗?

当我们自己对艺术和科学尚且处在一知半解之中,当我们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张口结舌无法解答时,当我们每一节课都仅仅是照本宣科地罗列几条纲要,然后安排学生死记硬背时,当我们不能利用知识本身吸引孩子,而仅仅借助娱乐手段维系课堂纪律时,我们自己首先选择了放弃,放弃了教学研究中的快乐,放弃了追寻教育艺术的热情,又怎么能希望我们求知欲和生命力同样旺盛的孩子,安安稳稳端坐在毫无意义了无趣味的课堂上?

所以,打铁先要自身硬。我的课堂不能吸引孩子,过错只在我自己,在我对课堂的先期放弃。山东的一位年轻生物教师,把初中生物课上得缤纷摇曳,使生物课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面对记者的话筒,她的回答非常朴实:生物学探究的对象是生命,所以生物课就应该是关注生命成长的课,应该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只能全心全意投身课堂探究之中,让每一节课,都因为我的精心设计而焕发光芒。

这位老师的话,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极普通又极容易被忽视的道理:只有教师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才有可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我们总是说,教育的责任在于唤醒。由这个案例却可以发现,真正需要唤醒的,首先应该是教师。教师“醒”了,投入了,问题便总有解决的方法。

——节选自《教育的责任在于唤醒》,《江苏教育》,2008年第11期

节选内容的第一段为“引”。引述原案例中的部分语言,并以一连串的“为什么”串联起来,开篇处便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

第二、三段为“议”。先从学生视角分析,再从教师视角分析。由浅到深地挖掘病因。

第四段为“联”。先由前两段的“议”而归结出“打铁先要自身硬”的观点,并顺势引出山东某教师的教学实绩和她的话语为论据材料,这便让前两段的说理有了事实支撑,增强了案例分析的说服力。

第五段为“结”。该片段中的“结”,归纳总结了第二至四段的内容,回答了第一段中的诸多“为什么”,在亮明观点的同时,也把更深层次的思考留给了阅读到该案例分析的读者。 uI74o9O4GuE5UKdD/UCMHTE5ML2aC3prI1Wjd+llPxO0tvSRlIIuKUtqgKYQBHG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