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盲目跟风,人云亦云

身处教育一线,终日被分数与排名纠缠,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很难有精力及时获取最新的教育信息。于是,试图写作一篇教育论文时,便难免先翻翻相关报刊,搜索一下近阶段的热点信息,再以阅读到的内容为“理论”支撑,探究某些相对务虚的教育问题。

此种行为,用以更新知识、丰富经验,值得褒扬。用以教育写作,便容易出现问题。这是因为,教育写作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推广交流。对一种新理论的认知尚属一知半解,又如何能形成合情合理且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己之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教育写作当然不能与时代脱节。关键在于作者的思想认知必须建立在相对全面、相对客观公允的前提之下。比如,当我们试图写作一篇以“互联网+学科教学”为主题的论文时,首先就需要对“互联网+”进行相对全面的了解。既要了解“互联网+”自身的特点,又要了解“互联网+”在现实生活各行业中的应用情况,了解这些应用带来的各种变化,还要了解自身的学科建设已有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了解“互联网+”在发达国家或国内发达地区的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了解“互联网+”能够给学科建设带来的各种变化。有了这些认知经验,我们才能胸有丘壑,才能在写作中高屋建瓴,写出对他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学术论文。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缺乏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科研精神。很多人只是偶然间接触到了某个概念,然后追踪阅读有限的资料,便开始撰写文章。这样的文字,理论半生不熟,又缺乏必要的实践案例辅佐,除了名词概念跟上了时代步伐,再无其他价值。试问,哪一家期刊愿意发表此种“水货”作品,又有几个读者愿意阅读此种“水货”作品? P+/5/bvGu/u4NYswhCIxJsqHfI+9Kph62RnDzhtS5w67cDRO+yPtOoUFY/mJlAe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