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种结构由明晰的两部分内容构成。前一部分陈述案例,后一部分针对案例内容进行学理剖析。其案例陈述的内容,类似于一篇相对完整的教育叙事;其学理阐释的内容则类似于一篇材料作文,必须不脱离叙事材料的意义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解剖。
该结构的写作难点,在于观点的提炼。一则完整的教育叙事中,往往包含很多的教育问题。针对该叙事进行的案例分析,必须只集中笔墨剖析作者最有感触的一个问题,才能主题明确,把事理说深说透。
该结构的写作重点,则在于思维的逻辑性。分析事理时,需不断变化视角进行观察分析。比如,可以先从最浅近的客观现象入手,探究表象背后隐藏的意义,再剖析形成此种意义的社会文化因素。
在本书第4讲中,我针对四则存在不同类型问题的教育叙事进行了剖析。四节文字在结构上都采用了先完整展示他人教育叙事,再针对该案例内容进行集中剖析的写作章法。这四节内容,均可作为“完整叙事,详尽解析”的示例材料。
比如,在剖析第一则教育叙事时,我提炼出的关键词是“伪教育”。因为,我从这则叙事中,最先获取的阅读感受是班主任的行为会对生活委员构成心理伤害。基于这样的“第一印象”,我便不再关注叙事中存在的其他问题,而是把笔墨集中到对该班主任的行为心理的分析上。我认为,这是该类型问题产生的根源。
如何让分析既合情合理又有思想深度呢?我采用的方法是先解析班主任的角色定位问题,再探究班主任此种行为带来的直接影响,然后探究其行为的长远影响。之所以作这样的结构安排,是因为后两点影响,都建立在班主任角色定位错误的前提之下。这样的分析结构,符合事理发展的逻辑顺序。
将此种分析结构拓展至所有的教育叙事,即要求案例分析者在陈述相关教育叙事之后,能够依照事理发展的先后次序而合理安排分析层次,应本着“先分析当下,后探究未来”“先归结直接原因,再剖析间接原因,最后抵达问题根源”的思维路径,从人物的行为心理、社会环境影响、普世价值诉求、终身发展需要等视角展开多元探究。如此,才能“见人之所未见,写人之所未写”。